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论文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论文

  基础教育关系儿童的健康成长,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我国始终对教育如何与现今中国的实际发展相结合做出努力,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即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篇一

  《中国基础教育中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

  摘 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振国兴邦的大事。邓小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教育从娃娃抓起",这句话至今仍能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反思。本篇文章综合大量国内外的案例事实、社会现象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性,对我国德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了一个浅析,为我国国内如何搞好基础教育工作添一抹色彩。

  关键词:从娃娃抓起 基础教育 中西方教育 差异性

  基础教育关系儿童的健康成长,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我国始终对教育如何与现今中国的实际发展相结合做出努力,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即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搞好基础教育工作又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一系列环节的相互作用。[1]

  首先,家庭对孩子的长成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影响其一生。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把教育的起始点定义为孩童时期,个人认为是有必要的。美国著名科学家卢布姆就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作了观察研究,他通过实例分析,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即五岁前是儿童发展的最佳时期。尽管人们对他提出的这一论点产生疑问,但对婴儿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智力发展最快时期这一论点看法一致,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形成大脑神经联系。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研究: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至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关键时期除了孩子主体智力的发展以外,与他朝夕相处的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最直观感受到的家庭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映射:1.父母的言行2.父母的教育方式3.父母的文化程度4.家庭气氛。[2]

  西方国家父母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是从尊重做起,尊重孩子的人格发展、兴趣爱好、个性意愿,视孩子的自身快乐与天然兴趣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注重孩子责任感与独立性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会给他们制定规矩,让孩子严格遵守,至孩子成年则不再管教。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儿童的成长源于亲身实践,多鼓励儿童在早期的实践中尽可能多的感知世界、接受知识,并从自身内部而不是外部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正如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所说“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玩性大、模仿性特别强,最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此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容易又牢固。这一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得当,可以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逐步形成诚实、认真、助人为乐等良好品德个性,从而使其为今生幸福打下坚实基础,长大以后才能适应各种环境,有一个正确的心理来面对社会的挑战。

  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独身子女政策影响,孩子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的溺爱往往忽略了其独立性的培养,这样导致长大以后自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父母喜欢给孩子设计未来,让孩子为他们设计好的未来而努力,支配和限制孩子的行为。因而孩子都在做别人要他们做的事,而不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中国人用“一元化”的共性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成败,所以造成中国的孩子就像从工厂中加工的机器“一个样”,所有人都在朝一个方向走,孩子个性的发展在成长中遭到遏制。因此如何理性、科学的教育孩子,让孩子有一个真正幸福的童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3]

  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把双刃剑。现代的中国学校也在搞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教育的改革创新包括教育理念、内容、模式等一系列环节的改革,但如何改,往哪个方向改,还在摸索的道路上前进。

  上海少工委做过这样一个课题《上海万名儿童快乐指数测定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儿童的快乐指数随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孩子,越不快乐。中国儿童在幼儿园就已经开始激烈的竞争。在幼儿园就要认识几千字、做加减法、学习第二语言,进了小学,迎接他们的是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排名。很多父母都为孩子能够上个好学校而不遗余力地奔波。“虎爸”“狼妈”应运而生。而在西方国家,幼儿园是孩子的乐园,基本没有学习任务,父母与老师在幼儿期反而更注重孩子在游戏中的动手能力、自立能力、交往能力以及是非观念的培养。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优秀的、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从来不搞成绩评比。在中国,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现在已成为儿童读物,让孩子从小学习心算,记忆法,逐字逐句的盲目背诵。殊不知就算这样能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也只怕是空有文章在口,没有道理在心。西方孩子的研究之路从小便开始了,而就在西方学生从小培养的良好阅读习惯和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下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傲游的时候,中国的儿童却在起早贪黑无休止的做着形式各样的选择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

  1986年4月9日,邓小平在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讲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误容易纠正过来,而知识不是就立即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自此,中国的教育迎来了春天,使我们对教育的起始点有了一个新定义。我国历届领导人也都把教育看作立国兴邦的大事,然而中国的教育在几千年科举制度的影响和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及种种复杂社会因素的制约下,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如何才能让德育即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意识;与教育即知识传授、分数提高、循规蹈矩、应试能力,只有这两个轮子并驾齐驱,才能避免独轮车的“滑稽”。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讲话1986年4月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3]. 本杰明布・S・卢姆(1913-)《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1976年初版,1982年修订版

244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