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谈青少年的感恩教育问题的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谈青少年的感恩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现代社会条件下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遵守社会公德、学会感恩是我国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由于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中感恩教育因素的缺失,当前青少年感恩意识匮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加强感恩教育对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从培养青少年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入手,结合我国优秀的感恩文化传统,通过长期的感恩教育和实践,寻找到适合当前感恩教育的对策,进而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感恩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29-2

  一、感恩和感恩教育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念

  对于“感恩”,《说文》中曰,“恩,惠也,次心,因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它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论

  中国主要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培养,提倡修身,“仁爱”本身就是存在感恩的思想的。感恩是对自己道德生命的要求,克己修身,提升自我道德,必须有感恩的心态。感恩的形式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思想或者精神上的。孟子扩充了孔子学说,将父子间天然的亲情扩充推延成人际间公享的道德同情,通过社会化的伦理制度来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频繁的利益冲突,从而把血缘亲情、宗法观念、等级秩序结合在一起,形成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随着历史的发展,董仲舒在五伦的基础上又详细论证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凌驾于“五伦”之上,达到了不可逾越的神圣境地。在上位者对在下位者的关怀和帮助是慈爱和恩宠,在下位者对在上位者的顺从与关怀是敬爱与报恩。儒家文化认为个体要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道德品质,通过忠、孝、节、义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所面临的现代社会的挑战

  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全球化影响,现有的道德教育所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方的与西方的、传统的与现代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道德文化与道德精神同时影响着、冲击着我们现实道德文化和道德精神,当前的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刃性”

  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对当前的感恩教育提出了挑战: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容易是青少年产生价值选择的困惑,从缺乏感恩意识;市场经济促进了国人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陈旧观念,促进形成竞争意识,形成开拓创新精神,但同时也容易产生冒进、浮躁心态、缺乏同情心与人情味;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但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但同时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所以,感恩教育只有利用市场经济积极的一面,抑制消极的一面才能取得实效;市场经济也只有通过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社会教育才能张扬其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激发体制性的活力,促进人格的健全与优化,从而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感恩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现代化,才能有效地迎接来自社会体制性障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式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这对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有相当大的冲击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的压缩,通过反应灵敏的国际市场、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特别是各种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手段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整个世界正在逐渐变小,不同经济活动主体创句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市场化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己经使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企业成了一个经济共同体,它们之间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这一方面有利于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一些错误、落后甚至腐朽的思想或价值观念趁机渗透进来,冲击我国文化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这是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以及德育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

  (三)社会网络化趋势对感恩教育的挑战

  相对于社会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学校德育的跟进与整个社会的网络文明教育明显滞后。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化的环境从信息的数量上严重冲击了青少年德育工作在学生成长环境中的主导地位,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德育工作的环境。其负面影响主要是,对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的挑战网络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约束,使人们在全方面获取网上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以因特网为媒介的思想和文化的渗透力比传统媒介更直接,更广泛,更强大,而青少年阶段又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种冲突会造成学生原有比较稳定的传统文化的分裂和失范,容易破坏他们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上难以定夺,从而极易导致人格的不健全、感恩意识缺失等。

谈青少年的感恩教育问题的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青少年感恩教育的论文

2.关于感恩教育的论文

3.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4.有关中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5.有关感恩教育的论文

238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