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偏远地区教育的论文(2)
浅论偏远地区教育的论文
浅论偏远地区教育的论文篇二
《对偏远地区中职教育的建议》
【摘 要】偏远地区大都人口稀少,文化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也偏低。这些都是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偏远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矿山、土地、牧场急待开发,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编远地区以资源为依托的各类产业相继出现,尽管这些产业规模小,装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但这毕竟是一种突破。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它们应该引进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急需扩大服务网络和完善服务体系。总之,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技术和人才,这就为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
【关键词】偏远地区;急待开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发展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大力发展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原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今后我们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科技、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以前大大提高。在某一领域的顶端人才可以靠引进,但大众化生产的人才应主要由我们自己来培养。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否则社会的发展将失去动力,经济的发展将没有后劲。我国改革开放30年,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两大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但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考虑,人人都上大学,既无可能,也不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应是多数青年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不错选择。通过职业教育掌握至少一门生产技能,提高自身就业与创业能力。
伴随着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中面临了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制约着农村牧区家长及学生对中职教育的正确理解。大多数学生及家长认为选择职业学校不能上大学,没有什么大发展,是无奈之举,也不指望学什么,别闹事就行。因此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很差,这是始终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可在广大考生和家长心目中,考高分、上好大学才是“正统”的道路。如果哪家孩子去上一所技校,那一般都会被人看不起,孩子自己也觉得抬不起头。
二、偏远地区的中职教育很难与当地的产业相结合。例如内蒙古兴安盟地区,是典型的农牧业地区,但是中职生都不喜欢涉农专业,认为涉农专业就是种地、养羊,用不着学习。所以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都只能离开家乡,到外地企业成为生产线上的蓝领技术工人。当然不是说技术工人就不重要,相反技术工人为我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普通技术工人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是不争的事实。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工作体面、待遇丰厚的白领或公务员似乎更有吸引力。
三、中职学生就业难。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单一,涉农专业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被看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设备落后,信息闭塞使当地的职业教育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业发展步伐缓慢、工业原料紧缺,医疗卫生行业规模小、门槛高;农牧业以粗放经营为主,不能普及科学种养的原则。
种种原因导致中职生就业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不愿意研究涉农专业,二是当地工业对人才需求不多,三是事业单位把中职生隔在门槛之外,四是人才质量较低不能适应发达地区企业的要求。因此中职生高就业率背后并不能掩盖职业教育发展的尴尬,职业教育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依然很低。
四、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很严重。1.在工作过程中很少体验到乐趣,成就感降低。例如,有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总是看手表,觉得这节课很漫长,希望早点结束,说明他在承受着煎熬,这种煎熬对心理健康的伤害是很大的:一方面做一件自己不愿意做并且要做好它,要调动更多的身体资源和情绪资源,另一方面面对学生渴求的眼神,内疚感如影相随,担心学生会对自己的评价降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很差。而中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自我约束力差所带来的课堂的消极反馈更加剧了教师的无能感。2.师生关系紧张。因为中职生的生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面对丰富多变的劳动对象,教师不愿意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因材施教,而是冷冰冰地采取统一的机械式的条例管理,把“一千个不准给你”,只要越雷池半步,就大发雷霆。缺少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和考虑问题的精神,就不能真正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一切为了学生就成为了空口号。总是希望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一旦学生出现问题、犯了错误,则不顾一切地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视其为大不敬。3.情绪低落,缺少生活的乐趣,甚至还没有学会生活。很多中职学校都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很多教师为了教学和管理的方便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很多教师的生活轨迹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甚至很幼稚,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到了周末就觉得空虚无聊,不知到底该做什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的情绪。4.人际交往范围单一、狭窄,有的甚至有些封闭。人的本质是社会人,这是很多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理论和现实确实有很长的距离。有很多身边的老师抱怨缺少朋友,除了工作关系的同事外,几乎没有工作之外的朋友,一到寒暑假,手机基本上就成为闲置品。中职学校的特殊管理方式更加剧了这种状况,这样一种生存状态是没办法很好保持心理健康的。
职业教育的发展依靠地区经济的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地区经济状况是职业教育的晴雨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职业教育虽然在法律上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地方决策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潜意识,仍把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教育规划中,一直被作为调解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
总之我们要努力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目标,确立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高希祯.对偏远地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考[J].甘肃教育1994年第Z2期
[2]赵茜.村职业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M].郑州:2010-12-17
[3]刘峪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M]. 2011-12-1
浅论偏远地区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