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2)
论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篇二
《探讨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关系》
作者简介:郜扬(1989- ),女,回族,河南信阳,郑州大学文学院11级研究生,专业方向:美学。
摘 要:“仁爱”和“兼爱”分别是孔子和墨子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两者都是应顺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孔墨二人都是希望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以此来保证国家的和谐统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两种思想之间却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然而,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仁爱;兼爱;异同;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世之显学的儒墨两家针对自己生活社会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救世方针,但却同时将治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希望寄托在了“爱”上。孔子以“仁爱、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出发,认为“兼爱”是治理国家的最基本原则。
孔墨的观点都是应顺着社会问题而产生的,蕴含着深厚的民本主义的救济思想。即使在当今社会,对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的比较和研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仁爱”和“兼爱”作为孔子和墨子的不同救世方针,都蕴含着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它就被视为“中国固有之精神”,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义[1]。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要和人相处,过社会生活,就必须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因此,“仁爱”应该是人所具备的普遍本质特征。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就是爱人。以仁爱界定仁,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人文观念。其实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蕴含着一个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道德理性推衍过程。从《论语》看,孔子所说的“爱人”,首先是“爱亲”,即爱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2]孔子认为血缘关系之间的孝悌易为个体所接受和实行。“仁”当自孝悌始,孝悌可以在内心深处产生“善良意志”。而以这种亲亲之情为根基的“仁爱”思想,是符合人的基本情感的。
其实,孔子的“仁爱”是以忠恕之道作为基础的,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与人之间要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与人为善。不过像这种需要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境界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个人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经过教化,必须修身克己。正如孔子所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由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只有通过毕生不屑地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才能真正做到“仁爱”。不过,孔子的所主张的“仁者爱人”也并非是不分善恶是非的去爱一切人,而是有一定的道德规范限制的。如果对善人亦亲爱,对恶人亦亲爱,就不能成为仁者[2]。正所谓,“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其实,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还包含着理性的成分。孔子认为只有将仁爱思想置于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
孔子的“仁爱”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来说,表现出了对人的尊重、同情、关心和爱护。充满了以重视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展示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博爱意识和宽大胸怀。可是在现在看来,这种“仁爱”思想必然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它被宗法制所制约着,是一种有前提、有差别、有等级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之爱。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
“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他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是墨家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墨家的兼爱说,一方面是针对儒家“爱有差异”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天下祸篡怨恨”而提出的救世之方。
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不稳定,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违反兼爱互利的原则就会“强必执弱,富必辱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因此,“兼爱”思想的推行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由君王来推行“兼爱”的实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墨子来自社会的底层,更能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他所主张的“兼爱”,指的是无差别、等级的“兼以易别”之爱,是全然无私的平等之爱。他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建立一个人人皆爱、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而墨子的“非攻”思想则将他的“兼爱”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出发点,对侵略战争的反对,正是希望国与国之间也能相互爱护,互利互惠,以此达到他所期盼的理想和谐的社会。
但是,墨子认为“兼爱”之心并不是出于人们的道德自觉,因此应该把它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利益之上[3]。他觉得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物质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由此,墨家提出了兼爱、仁义等道德原则应与物质利益想结合的原则。除此之外,墨子为了“兼爱”思想的顺利实施,极力的推行他的“天志”说,告诫人们“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因此,只有实施“天志”才能更好的促使“兼爱”思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墨子的兼爱思想意在主张人人都是主体,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而这种思想正是劳动人民质朴、善良的品行和愿望的体现,是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但是,墨子在支持“兼爱”的同时,反对用武器的力量来改造世界从而赢得自身解放,他将“非攻”的希望寄托在“圣王”身上,这与当时的历史氛围是不相切合的;而他又将惩恶扬善体现在“鬼神”之上,具有一定的封建性,这也必定会导致兼爱思想的消亡。这种以旧思想为根本出发点的“新思想”依旧是错误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兼爱”与“仁爱”的异同
(一)“兼爱”与“仁爱”的相同点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在强调关爱他人,希望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以此来保证国家的和谐统一。孔墨的爱人学说都是针对混乱不堪的社会局面而发出的,因此必然会达到共同的目的,也就是通过凸显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论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