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方面的论文
教育学方面的论文
鲁迅曾说过:“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方面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学方面的论文篇一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与实现途径》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人本主义心理学便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思潮,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宗旨相吻合。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主义
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新时期里,传统的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如多元化的思想与一元化的导向矛盾、复杂化的社会与单一化的施教矛盾、丰富化的情感与教条式的教学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必须积极调整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以应对新时代的发展。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运用,不仅与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符,与思政教育体系也相通,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一、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的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在心理学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为整体人,并主张以人为本,重点关注人格健康与人的价值体现,虽然这一学派已经创立了很多年,但发展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因其崇尚以人为本,所以以人本主义命名。
而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则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运用于心理治疗,其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一起,并称为“三大心理治疗法”[1]。这种心理治疗方式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假设与我国古典主义心理学中所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异曲同工,重视构建起和谐的咨访关系,具体包含现实疗法、真实疗法、交友小组等治疗方式。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假设人性本善,并运用非指导的方式,让被治疗者意识到未来可以由自己选择。该领域认为,心理咨询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咨询者的态度,在治疗时需要将被治疗者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通过被治疗者自身的努力来解决其心理问题。
二、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作用
我国高校在长期以来的思政教育进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缺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忽略个人价值的重要性、欠缺教育过程的互动性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想要改变这种教育状态,寻找到一种新的理论作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是当前比较有针对性的指导理论,将其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符合大学生接受心理
任何一种事物想要被人们所接受,都需要与人们的认识范畴相契合,换句话说,只有与人们主观需求相符合的事物,才能够激发出人们对这种事物的认同感,从而发自内心的接受这种事物。高校思政教育是以人为基础的,进行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便是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与人格情况,这是进行思政教育之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以前,必须先对学生心理情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并了解学生的接受心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政教育,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2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在实践工作中,思政教育需要对学生需求全面了解,并探索到行为产生的原因,真正从学生实际需求入手,只有这样,高校思政工作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而心理咨询便是了解学生内心的一个有效手段,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以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3]。
3满足心理教育的需求
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如社会、家庭等,思政教育的开展目的是为了向国家与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想要更好的展开思政教育,被教育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4]。
三、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1制定教育目标,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与质量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在确立过程中是具有一定阶级性与主观性的,更多的是强调社会利益与集体利益,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在当前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中的目标,强调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其主动性充分挖掘出来,引导大学生自觉参加社会活动,为以后的工作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2明确教育内容,了解学生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在当今社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原因在于两方面:其一是社会压力的增大,使得人们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更渴望寻求心理帮助;其二是这种心理咨询方式能够真正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满足心理需求。高校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也面临着很多现实需求,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只有避免不切实际的说教,真正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理清教育过程,打开学生心扉开发优质潜能
其一,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整个教育体系中。人性本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该理论能够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心理咨询是由来访者主动向咨询者提问从而展开话题的,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来访者主动走出困境,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思政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激发学习潜能,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很大帮助。
其二,将“咨访关系”融入到师生教育关系中。良好咨访关系的构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主要内容,治疗过程中双方应处于平等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放下来访者的戒心,更有利于敞开来访者的心扉。咨访关系与师生关系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学生与教师之间,也需要构建起一种平等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运用教育方法,巧妙运用非指导性心理咨询
非指导性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中的一个主要特点,来访者通过自身力量将问题解决,而咨询者的作用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这一特点与当前教育体系中提倡的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不谋而合[5]。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即可,并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5设置教育途径,遵循原则建立师生互信机制
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主要强调“助人自助”,咨询者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的态度要保持统一,并遵循“保密原则”,充分尊重与保护来访者的隐私,这也是构建起咨访双方信任关系的关键。现阶段很多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隐私,而在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这种教育途径很容易引起学生反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在坚定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互信机制,适当保密学生的一些失误,从而降低舆论对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提升师生双方的信任程度,有利于思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6改变教育评价,实事求是反映学生情况。
在进行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时,由于咨询者不会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干预,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自我评价,进行评价时,自我所扮演的角色是具有双重性的,不仅是主体,还是客体;不仅是制定标准者,还是实施标准者[6]。将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还可以促进学生开展更加有效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评价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对于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高校的实际教育情况,有针对性的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我国高校在未来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李雪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李阳.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吉林大学,2013.
[4]顾慕娴,蔡儿芳.马克思主义人本观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18―121.
[5]于文宏.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2(03):57―58.
[6]殷红敏,班永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观结合[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1):51-54.
教育学方面的论文篇二
《刍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人在思想上的转变,进而达到提高人主体性的目的,通过对人本质理论的深入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特征的深入性理解,从而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本研究就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展开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说将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作为自身最终的目标,由于在思想教育中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人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从“人”出发,构建起在“人”基础之上的一切基本工作。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概述
“人的本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某非单个个体所固有的抽象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马克思的阐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人的本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生活当中,人并仅仅是属于个体的,同时也属于社会的。为了充分地认识这个问题,需要反对两个极端:一是纯粹的脱离社会的个人倾向,根据费尔巴哈的理论,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当个人离开社会,缺乏社会历史内涵时,必将会被完全排除在实践活动之外。因此,人必须放人到社会当中去,切实地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把握住个人。二是脱离个人的纯粹社会倾向,关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这一观念事实上表现出了人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思想,揭示了社会不能对个体加以排斥,社会并不能脱离个人而存在。
(二)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超越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我们每个人都是身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关系之中的每个人身上都能够对社会关系某种特性予以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并且发展的根源是直接来自它本身的,即说明了超现实性的一面也是在人的本质之中存在的,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下,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超越性特征往往会在无产阶级身上表现得越发强烈。
(三)人的本质是恒定性与变动性之间的辨证统一
在社会实践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变动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同时也并非捉摸不定的。”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变动性也具有恒定性,其变动性表现在,社会关系是社会能够获得发展、社会生活能够获得延续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表现出的恒定性则是社会能够保持稳定的基础,社会关系的这两种性质(恒定性和变动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历史的意义与价值,也在这种辩证统一中获得了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出更强的整体性
“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性的阐释,而这也是人类社会中人存在的一种根本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个人与其他人之间建立起各种关系,这种种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个体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让情感、心理各个方面得到交流。人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其思想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人生历程来看,既有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的产生的影响,更有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开放,让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的直接与有机,由此也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其整体性,一方面需要对大环境进行积极地创建,创造出积极地政治、经济、文化、人际环境,以良好的大环境使教育对象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强调学校、家庭与社区等小环境的积极作用。通过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受教育对象的健康向上的发展。
(二)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切实的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体与客体都是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使人获得符合社会发展思想品质,让人得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并且“以人为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之所在。不同的人类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仅是个体在遗传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同时这种差异也会随着社会化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并且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个体不同个性来实时个别教育,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个体的特点与差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实施针对性个体化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应灵活多变,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是由“人的本质”来决定了的,这表明,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在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之下,既要将思想观念符合个人、社会的发展需求与发展作为目标,同时还应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充分的尊重,开发其主体性。教育者应深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教育者应社会要求组织进行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被教育者的一种内在的需求,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在主动选择与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影响,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不断发展与创新
人无法离开社会而存在,而社会关系也是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的内容往往是不尽相同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种种社会关系也会随之变化,人的本质的内容也将变的与以往不同。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研究当下人所在的社会环境,立足于新的思想实际,以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中华民族文化博大浩瀚,而在思想政治上的积累也是宏富精深,实现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其中取传统思想、道德的精髓是关键,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施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历史性,同时也是人类宝贵的、共同的财富。在我们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引进的同时,也需要实现西方先进文化与优秀思想的引进,并将其与我国的本土优秀文化与思想进行结合,实现民族文化与道德的进步、创新,对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
马克思在社会学层面上说明了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质”,同时也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现与确证需要人类的实践,这种实践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与意义,第一,能够实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第二,通过这种实践,人能够实现自身自由自觉本质的发展,并让这种实践活动达到一种新的阶段。由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人的本质”是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有利因素积极地、不断地予以发扬,而对那些不利的因素予以摒弃,并实现对自在世界的超越,并在这种超越过程中实现对人类本质与现实世界的重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规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方案。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体应该是学生而并不是老师,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人应得到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教育方法下,老师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而学生的主体往往被无情地忽视,这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表现出兴趣的缺乏,也就使良好世界观的形成更加困难,难以对所学内容加以理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学生成为了没有独立思想、也缺乏自主意识、创造性匮乏的人,这样的人类和机器人没有差别,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对思想政治失去了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减退,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其次,应深刻理解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我塑造,而并非是通过外力来将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想要的方向进行塑造。这种自我塑造也即是指受教育者(学生)其精神世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进行建立的,并非外力促成。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既是老师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内心的需要,在自身的积极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过程中,教育属于外界因素,而自我教育这是重要的内在因素,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需要实现“将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转变,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将普通的个体作为培养目标,而是将具有实践能力历史主体作为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下,越来越多的单一技能的人将被造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会不断地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要坚定信念,不为消极思想所动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出一代代有思想、有能力、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不断怀着审慎与自信的态度不断超越现实世界和现存自我,使社会不断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推动我们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四、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的目标。实践有一定的生成性,人处在不断地往前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天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说,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异的绝对运动之中”。因此也就要求人要进行自我的不断塑造与创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培育出具有丰富个性、发展全面的新人,培育出有思想,个性独特的、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并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角色与责任。同时要认识到更重要的一点,即是他们要能够以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实现对社会的改变,并对环境实施改造,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并将自身塑造成全面、自由与和谐的社会主体,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下,人的存在将变得更加的完善,人的生存也将达到新的境界,在生存境界的持续的提升中,人类通过不断地完善自身,最终走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