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
有关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十分丰富,是我国精神财富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弘扬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供大家参考。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篇一:《对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深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的总和。中华传统美德内容博大精深,一般包含以下内容,如仁爱精神、律己精神、诚信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克己奉公精神、见利思义的观念、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中华传统美德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民族、为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舍生取义、克己奉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民族精神的赞歌,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一、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高校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但是,也有的大学生表现出自私自利、思想狭隘、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有的大学生表现出过分追求享乐、盲目攀比、慵懒懈怠等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否高尚,是否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因此,为了将大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必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孝道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起点。“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尊重师长,是每个人都应当身体力行的事情,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羔羊尚能跪乳、乌鸦尚能反哺,何况我们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呢?当今社会上,啃老族、不孝敬父母者、打骂父母者、甚至杀害父母者有之,这都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背道而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重师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孝道的体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他们进行孝道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孝道是每个人首先要做到的事情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子女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只有父慈子孝,才能做到家和万事兴,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国家健康发展。试想,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何谈爱师长、爱别人、爱祖国。父母是源、是根,我国自古就有一句传统美德格言“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这就告诉我们,狗都知道爱家,何况人乎?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夙夜在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大学生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担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伟大祖国的强大重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北宋范仲淹也提出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思想。岳飞的精忠报国的崇高思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民族气节,无不是爱国主义的光辉血照。当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还涌现过其他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强盛而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要学习先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情愫。今天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来进行。今天的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要担负起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美德弘扬光大,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在爱国主义推动下不断强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精神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落脚点。孝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培养四有新人,首先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立志勤学教育,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志就是理想、志向的意思。在我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句名言“志当存高远”。关于立志的名言还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大学生就需要具备高远的理想。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实现人生的抱负。但是,如果大学生不能将高远的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能将高远的理想与自身的特长、兴趣相结合,不能脚踏实地去努力实现它,无论多么高远的理想终究都会变成空想。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我国有许多关于立志勤学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生之计在于勤”、“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能补拙”等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尚志、勤学、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美德。所以,教育学生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才能成为他们人生不断进取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不竭的精神源泉。
第四,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最终要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如果不能保持清楚的头脑,很可能会被社会上的一些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事情所蒙蔽,随波逐流,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诚”即真实无妄,要求人应该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诚实信用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要恪守诚实信用原则,否则会受到
法律的制裁。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法律要求人们做到的,正是道德对人们的基本要求。所以说,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古代先哲孟子就说过“鱼,我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华民族的传统义利观正是告诉人们不要见利忘义,而是要见利思义,培养诚实信用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见利思义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大学生只有做到诚实信用,见利思义,才能够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构建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除此以外,对大学生还需要进行诸如“团结友爱教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慎独”教育等等,不一一赘述。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三、高校教师必须率先垂范
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一个个从小备受呵护,一部分大学生更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面对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自私自利、不求上进、懒惰、贪图享乐、缺乏爱心、冷漠等等,高校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高校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也就是说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谓。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执行者。高校教师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德育课中还是在专业课上,都要千方百计地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方法的使用,都不如教师的率先垂范。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典型的破坏力更是显然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深厚情感,学生才会信服教师的教诲。否则,如果高校教师在大学生面前表现出君子风范,道德楷模,而在其他场合却做有悖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事情,那么当学生看到或听到原来老师是这样的虚伪,纵然教师在课堂上多么义正词严,多么满口仁义道德之词,也不会被学生所信服。最终不仅不会收到育人的效果,反倒树立了一个极坏的典型,一个反面教材。岂不是与育人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教师的率先垂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意思是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所以,作为高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身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修养。高校教师只有通过自身高尚道德情操的示范作用,才能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和身边的榜样。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率先垂范。
在高校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对高校教师灵魂的洗礼。高校教师要始终使自己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拒绝骄奢淫逸、腐化堕落。身教重于言传,高校教师只有甘于奉献,乐守清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才能潜移默化地铸就学生的优良品格。只有大学生具备了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篇二:《试论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摘要: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互联网高校。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网络社会中青年一代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漠等问题。仓禀实,而需礼仪,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宝库中,寻找我们必须继承的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和需要弘扬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它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现状及面临互联网的严重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新问题.
网络社会有许多新的特征,虚拟性、无限性、流动性、平面性等。人在网络社会的行为样态也多样,形成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的人际关系。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全球信息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对新时期高校德育提出挑战。
(二)互联网使相当数量的青少年产生了道德失衡令人担忧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是一把双刃剑,“网络道德”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深入掌握大学生对传统道德的了解及思想道德状况,我对我校300名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知识了解情况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高校,已成为学习、联络外面世界的方便途径。但是许多学生出于聊天、打游戏的目的,还有的学生进入过色情网页。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使许多腐朽资讯传播给青年学生;网络的虚拟环境扩大了青年学生社会交往的范围,使缺乏辨别能力的他们来说,网络的虚拟环境成为了陷阱,在这里可以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有的学生在网上搞网恋。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为了上网吧抢劫低年级同学,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应当是积极的,但也产生了消极因素,“网络道德”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给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时代呼吁对青年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面对21世纪,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新变化,道德建设遇到许多新的挑战。仓禀实,而需礼仪。德育应当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础,它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它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规范着每个中国人。中国传统道德演变的历史是中国人形成自己的人格,并成为中国人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在东南亚各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道德建设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如在现代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是中国宋代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新加坡,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德治与法治并举,政府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种美德做为治国之纲。
100余年来,我们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遗产,重批判、轻继承;剔除了糟粕也淹没了精华;“破”字当头、未能“立”在其中。有人试图抛开自己的民族文化,去构建新的文化,如同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土地一样不明智。然而,对于自己民族文化越是无知的人,越是胆大妄为,越是敢于“全盘否定互联网高校,彻底砸烂”。失却了自己民族的精华又没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就必然生成一种东西方文化糟粕相混合的劣质文化。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只有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到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智慧当中,去开发德育的新资源。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起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国家伦理、社会伦理、个人伦理,从内在的修养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们要对传统美德也要进行历史分析,从中选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部分,进行整理后形成新的德目,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正本清源”的作用。
(一)传统公德在当今公共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公共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进行交往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美德今天依然具有社会公德意义。譬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等高层次的社会圣德规范,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社会美德规范等等,都应大力褒扬和肯定。这类崇高圣德和社会美德,不仅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制尊严有积极功能,而且其崇高和美好形象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对于强化社会公德也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职业美德在当今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我国古代职业美德与当今社会职业道德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对当今社会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现实价值。我国传统的“义利观”主张“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对“利”要有一定的理性制约,不苟取,不妄得。我国搞市场经济,应当借鉴古人的义利观,不能为了个人蝇头小利损害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以诚为内在的道德信念,是一种求真务实的道德品质,诚而无欺、诚而有信,诚则灵;以信表现人与人之间一种彼此平等、相互承诺的关系,它是兑现所有“契约”、“合同”的道德基础。“利在义中”、“利在信中”、“利在诚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互联网高校,应成为中国特色的职业道德价值观。除此之外,传统职业美德中还有秉公执法、廉洁奉公、惠民利民、救死扶伤、“心存救世”、童叟无欺等对今天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传统家庭美德在当今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弟子规”集中表现家庭美德,当今成为青年积极崇尚的传统家庭美德。虽然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崇尚并愿意实施家庭美德,有90%的学生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73%的学生表示,父母老了以后,愿意与他们住在一起,照顾他们。良好的家庭美德氛围有利于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
(四)传统的修身美德在当前公民道德修养中的现实价值
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对当前公民道德修养具有现实价值。例如,“慎独”是我国古代君子所要求的最高境界。是儒家创造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当个人独居、独处时,由于公众舆论的压力暂时不存在,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往往容易偏离道德规范的约束,作出平时不敢作出的事情来。慎独,就是要求人们在独处之际,仍能保持道德操守,独善其身,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一个作到“慎独”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受负面效应的影响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原则转换所出现的道德"空场",增加了当代青年道德选择的难度,使得一些青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精神失落、是非观念混淆、公德意识薄弱的现象。网络社会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增强自省意识,培养自律精神,是提高当代青年的道德修养、培育道德人格的关键环节。
三、当代青年传统美德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丰富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本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西方教育家斯泰洛齐说过:“儿童的道德感首先是从他们富有生气的纯洁的情感所引起的;然而他们必须练习自我控制互联网高校,并教导他们关心一切和善良的东西;最后,他们必须通过思考和比较,自己形成关于他们的地位和环境所应有的道德权利和义务的正确观念。”他阐明了青少年的德育水平通过自我意志的锻炼才能促进其提高。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也总结了“自省自克”、“改过迁善”等一些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强调了道德修养要依靠自觉努力。
(二)较强的道德辨别能力
道德辨别能力即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在评价中不断地深化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为定向。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趋势应当从“他律”到“自律”、从“结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促进学生提高道德认识的过程,就是授之以知,晓之以理的过程。
(三)顽强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观念付诸于行动、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集中地体现了人的心理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才能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排除或抑制不道德的欲求,调节与控制消极的情绪,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四、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设置中华传统美德课程,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以学校为主阵地,可使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主要形式有:开设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素质课、用各科教学渗透、通过各种主题活动进行等。
建立校园德育网。我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利用信息高速度、大容量的优势,使网络为我们所用。德育工作必须占领这一新阵地。学校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网”,在网上开设德育聊天室,使互联网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的信息库、宣传站、广大师生的谈心屋,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德育功能,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互联网“大有作为”。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承传的道德成果的总和。目前,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不约而同的在研究儒家思想,如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在“东方传统与今后的新加坡”的演讲中甚至提出互联网高校,要在“借西风”使新加坡经济、科技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需要“借东风”,要发扬东方文明,吸取儒家的伦理观,以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这实际上就是主张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都要求教育培养的一代新人,必须是既能创造物质文明,又能建设精神文明的新人。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国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世代,是有重新提倡其价值的必要,廓清社会歪风,为年青的新一代培养优良的品行、淳朴大方的风度,重见我国道德文化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雷晚蓉李翠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传统美德现代价值的途径研究.《文艺生活》2009(11).
2.徐艳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3.王凤国.再论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化功能及时代价值意义.灵武教育信息网.2008(11).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论文篇三:《浅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 发展 ,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 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 科学 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 教育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1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 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
1.2 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 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 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 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 赋予新时代内容, 容纳新的代精神, 达到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 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胡锦涛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 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 鼓舞学生, 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 教育
中国 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 发展 ,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 科学 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 政治 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 历史 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 现代 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 文献
[1] 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2] 法律 与道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感兴趣:
1.传承中华文化 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