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中学法制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中学法制教育是现代法治社会构建的基础性、前瞻性工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法制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法制教育论文篇一

  注重中学思品课的法制教育

  【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生 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协调 发展。培养与提高中学生 现代法律意识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中学生的法律素质和现代法治观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法制 教育;法律意识;法治观念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渐突出,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一些青少年犯罪事实根据和结论。?

  1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和成因?

  1.1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字来概括。从数量上来看,据《 中国法制报》报道,全国约有两亿五千万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而大城市则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左右;从危害性来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大。如绍兴绑票案作案者陈铁江年龄仅十七岁,因经常逃学,与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染上了赌博和玩游戏机的恶习,为弄钱绑票索要金额两万余元,并将九岁男孩杀死,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犯罪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对社会危害很大。?

  另外,青少年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江西省某市法院对近几年来的抢劫、盗窃案件的统计分析,未成年人参与抢劫、盗窃犯罪的数量增多,2005年本省某市两级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抢劫、盗窃案件25件,2006年、2007年分别是30件、32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学生犯罪。这些学生,既包括在校生,也包括刚刚毕业的学生和违法乱纪而被开除的学生。?

  1.2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一是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而现在初犯的年龄已降到14岁左右。二是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20%。三是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绑架残害,还有 计算机等新型犯罪。1.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至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而一些青少年由于法律教育的缺失,身陷囹圄,怎么不让人忧心如焚,痛心疾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担起责任和义务。为了了解中学法制教育的现状,我们也作了较为细致的调查。?

  ①教育决策部门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个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和八年级下册课文设立法律基础课,至于这册课文四个单元十篇课文,只有三个单元八篇课文谈到法律知识,内容重点讲以权利和义务问题为主旨。对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却很少讲到。而小学六年级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程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因此,中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法律知识是有限的。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重点指出:加强法制重要是进行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 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而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所以教育决策部门应重视起学校的法制教育,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②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取向是积极、进取、务实的,大多数的中学生能够遵纪守法。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在校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的过程,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学生的心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第一,社会上及校园里各种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他们的直接侵蚀,道德滑坡,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第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较为严重;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对前途忧心忡忡;第四,教育和管理的软弱无力,法制在某些层面的缺位,有的学生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如请“枪手”代考替考, 考试作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要改变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律知识薄弱,淡薄的法治观念现象。?

  ③社会各个司法职能部门对中学生法制教育不够重视。虽然我国历经五次大规模普法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不断深入人心。但是,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处在断档地位。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一些人认为,现在法制健全了,法制教育可以放松了。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于他们无关。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

  2 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面对当前少部分青少年学生法律和纪律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广泛开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内容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所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学校、在 农村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营造氛围;二是充分争取社会支持,依靠宣传、司法、教育、新闻等各职能部门,设计有效活动载体,用事实说话,用活动来宣传,实现全方位宣传效果;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内外》、《法治在线》等电视法律节目,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咨询、征文演讲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2.2 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 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相关部门应出台在公、检、法等司法部门中聘请法制副校长,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派出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或者校外法制辅导员,并定期为学生上法制课,并且配合学校、家庭发现和帮助有问题的学生,治理周边环境,维护中小学生合法权益。建立起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从而保障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2.3 从教师做起,加强教师的学法工作。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 法律意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学校要充分利用行政会议和教师 政治学习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学习法制知识的活动。着重学习《普法读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小学教育教学法规等。思品课教师要上好每一节思品法律课,把思品课中的法律知识教学当作重点难点来抓。?

  2.4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工作要有生动性、针对性、有效性,防止空洞的说教。如果说法制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的话,那么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即是与法制教育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容忍之心,教育学生爱惜生命、尊重他人人格,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却常常被忽略的教育内容。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克服逞能、好胜、霸道、急躁心理,培养他们自制力,防止因小事而演变成恶性案件。对早熟的学生要加强青春期教育和心理疏导,防止犯罪。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 治疗。?

  2.5 动员全社会力量,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积极争取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学生思想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暴力、色情、赌博、恐怖等音像制品和书刊毒害青少年,打击社会上不法分子对青少年学生的引诱、威逼、恐吓、迫害行为。家校联合,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以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的方法,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社会正气、文明风气,使他们自尊、自律、自强,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司法部门对学生犯罪要坚持以防为主、打防结合。对情节严重的犯罪,应当依法惩处,绝不留情,发挥法律的威慑力。学校在法制教育的同时,要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狠抓常规教育,把遵纪守法的意识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去。?

  现在我想谈谈我们学校是怎样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谈两点。?

  2.5.1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赵金平校长除狠抓思想品德课的常规教学外,还聘请了岷山派出所所长姚木龙同志担任学校校外法制辅导员,每月一次定期给全校三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上法制课,重点讲学生怎样遵纪守法,怎样维护青少年学生自己的权利。岷山派出所还在岷山学校设立了青少年维权站。有效地保护了青少年合法权益。另外学校利用宣传栏开辟法律专栏,宣传法律知识。开展法律咨询、征文演讲等活动,有效地增强了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5.2 学校思品课教师十分专业化。思品课教师认真钻研新教材,学习新课标。特别是思品课中有关法律课文,都认真进行备课和研讨。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力求法制教育课生动、易懂。李强老师在九江市思品课优质课竞赛获得第一名。学校思品课教师经常联合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摸拟法庭。这些方法和措施,都有效地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律教育效果。?

  由于我们学校对法制教育常抓不懈,学校校园生活和谐,周围环境安静,学校多年来违纪违法案例几乎为零。自2003年以来,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德育先进学校”、“先进文明学校”等称号。校容校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学校可以说是一所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学校。

  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国家法治化、民主化的程度。因此,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 现代法律意识培养,不仅对 中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只有全社会都提高了认识,都重视法制教育,中学生和所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就指日可待,就能大大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

  中学法制教育论文篇二

  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反思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人民法院审结的案件中,2002年青少年罪犯数量为217909人,占刑事罪犯总数的31.0%;2007年为316298人,占33.9%[1]。2012年3月11日晚,三位在地方法院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结合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一位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在回答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时谈到,在她“从事20多年的少年刑事审判工作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特点。第一是年龄比原来更小,原来在16~18岁的比较多,现在14岁、15岁的比较多;第二就是校园暴力犯罪比较多;第三是团伙犯罪,很多孩子是未成年人,也许单个犯罪还有一些惧怕心理,结合在一起就有一个群体感。”[2]。可见,虽然我国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但是,目前针对中学生,尤其是14~15岁这个初高中交接年龄段学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实践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中学生法制教育新途径,提高中学生自觉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调查

  调查随机选取天津市的五个区(南开区、河西区、津南区、西青区、东丽区),每区随机选取一所中学的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达到94.5%。问卷共有24道选择题,一道开放性问题。此外,结合问卷调查,还选取2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调查对象中,包括中心城区(南开和河西)两所高中的高中生80人,三所环城区(津南、西青和东丽)学校的高中生30人、初中生90人。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大致描绘了天津市普通中学生对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真实感受。

  1.学生对暴力犯罪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

  表1.你了解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相关法律知识吗

  由表1可见,被调查学生中,仅有6%的同学选择对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法律知识非常了解,68%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不容忽视的是,有26%的学生对于相关法律知识并不了解,其中完全不了解的占到5%。

  调查数据显示:当遭遇暴力侵害时,57%的同学选择报告学校或老师;20%的同学选择告诉家长;22%的同学选择积极反抗;仅有1%的同学选择怕别人报复,悄悄忍受。

  2.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的感知

  表2.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次数为

  如表2显示,对于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频率,20%的学生选择经常开展,38%的学生选择定期开展,42%的学生选择只是偶尔有。

  对于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2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39%的学生认为比较有用,28%的学生认为几乎没用,还有11%的学生认为根本没用。

  调查结果显示:当自己跟同学有了矛盾时,56%的同学选择找同学倾诉,得到同学的理解;仅有15%的同学选择找老师交流,请老师帮助自己解决困难;还有29%的同学选择找家长倾诉,寻求父母的安慰与鼓励。

  对于学校目前开展的法制教育,13%的学生认为教育内容老套,不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31%的学生认为教育形式太死板,引不起自己的兴趣;19%的学生选择教育领域具有狭隘性,有待拓宽;还有,29%的学生选择教育课时比重较少,甚至被视为无关紧要的“副科”,课时被其他科目占用。

  三、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依附于德育,学校的重视度仍然欠缺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都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但是,中学生的法制教育都是涵盖在德育课程中,法制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是仅仅把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并不单独开设法制教育课,除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高中开设的《思想政治》中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并没有正式的法制教育教材。学校法制教育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例如,《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而必修课程的4个模块,即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生活与哲学中并不涉及专门的法制教育,只在选修的6个模块中有“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同时,通过访谈发现,高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难以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仅仅是一门“课”,特别是理科生,高一、高二学两年,会考结束后就再也不用学了。学这门课就是为了考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法制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偏离中学生实际生活

  中学德育课程中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枯燥,脱离中学生生活实际。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在高一教材中讲授了《税法》、《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这些法律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在教材中:一是教材正文,如第四课“劳动合同制度”,在讲述劳动合同基本原则时,还直接引用了《劳动法》的相关条款。第五课“税收及其基本特征”,在讲述税收征收管理时,也引用了《税法》和《刑法》的一些有关条款;二是教材辅助文,如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在讲述爱护人民币时,辅助材料中介绍了《银行法》的有关条款规定。第五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讲述不同税种时,教材介绍了《税法》中有关具体税率的规定;三是资料卡或语录式的附件,如第三课“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教材在讲述反不正当竞争时,列举出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资料。第七课“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讲述消费者合法权益时,也列举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资料。其中,《税法》、《银行法》中都引用了相应法律的原文条款,但是这些法律知识并没有密切结合高一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非纳税人”的学生,对于这些生硬的法律知识,只会觉得枯燥乏味。

  3.法制教育教材编排缺乏系统性,忽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教材由各地自行编订,有的德育教材中,法制教育相关内容的编排缺乏系统性。如,从法制教育的视角,比较山东人民出版社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教材(见表3)。在三大法制教育主题下涉及的17项基本内容中,仅有8项基本内容的年级分布相同(“★”显示的1、2、6、7、9、10、12、14基本内容),而过半内容存在年级分布上的差异[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法制教育主题和基本内容的年级分布上,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编排要比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更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般规律,更能突出法制教育的层次性。   4.法制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实效性不如预期

  调查中,31%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形式太死板,引不起自己的兴趣。对于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39%的学生认为没什么用。反观当前学校的法制教育,基本上都是采用说理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对比教育法等方式来进行,而且普遍将法制教育简单等同于法律知识的教学。因此,大多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来灌输学生知识的,都是以既定的法律规范为中心,并使学生去适应这个中心,而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这种法制教育只是强调外在的灌输、检验,很少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接受,教学停留在让学生知法这一层次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5.法制教育局限于学校,家长普遍缺位

  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校教育的孤立性,家庭没能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社会与学校又相隔离。虽然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中,也有聘请有关司法部门的同志进入校园,但这些形式的活动只是偶尔为之,缺乏持久性,很难形成深刻、长期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之外的有关部门也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宣传,但各部门大多是按照本部门的需要,根据本部门各自的计划单独进行。调研中发现,当前多数中学都有专门的法制副校长,大多都是由学校所在片内公安派出所的干警担任,学校也设置有专门的安全机构,但学校与社会或相关部门并没有真正建构起一个成熟完善的协同教育机制,对学生的法律影响更多的还是片断的、零散的。

  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家庭与学校缺乏密切的沟通与合作。被调查对象都属于“90后”,推算其家长年龄区间大致居于1965年至1975年间,而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出生的家长正处于“”时期。因此,家长自身接受正规教育就受到很大影响,调查也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孩子个性品格的形成。所以,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学业困难或与人交往的困惑,仅38%的同学选择找家长倾诉,寻求父母的安慰与鼓励。访谈中,同学们都非常渴望家长能够多像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多与自己进行沟通和交流,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可见,孩子们都极其渴望良好的家庭教育。此外,通过调研发现,家庭与学校间非常缺乏密切的沟通与合作。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极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概不知,学校也没有很好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三、提高中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1.学校重视法律教育的地位

  学校必须把法制教育同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法律教育课的课时应该给予充分保障,或作为单独课程实施教育。为了便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教育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编印《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丛书》,循序渐进地进行法律基本知识教育。此外,还应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专业教师,就无法树立起法律意识和专业思维方式,也就无法培养出有正确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学生。

  2.重视隐形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

  学校应积极构建适于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如,美国教育界历来十分重视隐形教育对加强学生法律品格教育的功能,除了开设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其内容还分散于历史课、政治课、职业道德课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式教育。另外,美国校园的一些学术活动、庆典活动也发挥着法治教育的功能,传达美国社会的法律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无孔不入[4]。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减少法律知识的灌输。法律知识只是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树立法律意识是目的,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努力使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法律观念法律信仰,从而转化为守法、用法、护法的行为。同时,法律意识的培养还应从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中逐渐渗透,学生应注意从日常点滴小事中培养一种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通过行为不断巩固、强化法律意识,并形成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行为。学校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严格管理,要通过经常性的校规校纪教育,及时纠正学生小的不良行为,做到防微杜渐,使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3.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为辅,共同承担法制教育的任务

  学校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家庭在法制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同样承担着教育功能。因此,学校应加强同家长、社会团体的沟通,尝试建立制度化的联系,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承担法制教育的任务。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座谈会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并切实有效地通过家长座谈会或参观教学日活动等促进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重点加强指定学生的辅导老师主动与学生家长定期取得联系,及时沟通他们的最新动态,有效监控他们的异常表现。

  4.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给中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中学生的周围环境对其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其成长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充满活力的环境。同时,社区还应与司法部门建立一对一的联络机制,经常邀请专业人员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宣传。通过社区的参与,为中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更多的实践机会,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法律。社区内也可以设置心理卫生中心等有关少年及儿童的辅导机构,如招募志愿者或与社区内的高校、医院合作,由所在区政府拨款建立,组织专家和心理医生配合家长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家长及学生就近提供咨询及帮助。

  参考文献

  [1] 金文玺.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2] 未成年犯罪年龄更小、团伙犯罪、后果严重[EB/OL].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2/03/11/13985412.html.

  [3] 吴又存等.鲁人版与陕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法制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7).

  [4] 徐茜.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管窥.社科纵横,2010(12).

  中学法制教育论文篇三

  浅析中学生的法制意识与法制教育

  摘要: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从中学生的物质需求、情感需求以及精神等需求等方面来关注和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对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而言,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中学生;需求;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当今中学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变革之中,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面对市场经济下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法制教育就不可能“独善其身”,而是与自身成长的物质需求、情感需求、生理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等方面密切关联,而这些需求由于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通过了解中学生需求发展的规律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来加强中学生法制意识、法制观念的教育,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值得重视的。

  一、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及需求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3―18周岁期间。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方面都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性的急骤变化时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为关键的过渡阶段,也是一个人的身体成长、知识增长、道德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发生心理畸形和走上犯罪道路的时期。

  处在花季年龄中的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一点远胜于其他年龄群体。他们对身边的任何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极力通过阅读、上网、交友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这种欲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当中,他们拥有强大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认可和肯定。“被认可”在他们的思维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他们希望父母、老师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而不是一味儿地责怪与批评。

  另一方面中学生发育早熟,可他们又缺乏对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从父母、老师哪那儿得到正确的教育,于是他们往往会自己设法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往往会饥不择食,以讹传讹,而黄色淫秽、邪门歪道就会趁虚而入,引诱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中学生法制意识、法制教育现状

  刘某年仅15周岁,原是某中学的学生,2008年的某一天,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进网吧玩了一下,觉得挺好玩,以后就经常到网吧玩,之后一直沉迷于进网吧玩游戏。但父母不给钱,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向同学下手诈钱。一天,他在学校操场玩时,看见同学方某,刘某就走上前要方某给他钱,并威胁方某说,你以前跟别人打过架,被打的人叫我来拿医药费,自己认识许多社会上的人,不给钱就叫人来打死你,方某很怕,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刘某。以后刘某陆续向方某要了三次,共计六十余元,最后一次,被告人刘某逼方某拿五十元,方某不给,刘某便将方某带到一偏僻地方,用玻璃刮方某手掌,用烟头烫方某,并要求方某第二天中午把钱交到刘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方某才将这件事告诉其父亲,方某父亲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人员将被告人刘某抓获归案,刘某在接受审判时说道:“我以为只是诈点同学的钱好玩,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刘某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以上的案例表明,中学生的法制意识淡薄,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无意识构成犯罪。

  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教育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曾作过科学的论断:“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也要进行这个教育。”

  三、结合中学生需求开展法制教育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状况,关系国家的前途。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法学家管子曾指出:“育幼无方,则民意绝,乱比滋生,而上位危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就必须摸清当今中学生的对物质、情感、生理以及精神的需求,将中学生需求与法制意识相结合。

  教育环境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成长的基地,更是各种意识形成的“温室”,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我们要将这“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和法制观念的形成。

  (一)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基础。

  家庭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家长的教育及其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其子女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无数研究表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导致中学生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而忽视中学生在家庭中的精神需求,是导致中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亲密和谐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应该是相互理解的有机统一体。有关调查表明,家庭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和睦型、专制矛盾型、放任自流型、兼备型,产生品学兼优学生的一般是在民族和睦型家庭里,民主和谐的家庭,互助互爱,相互尊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隔阂就越小,就能了解这个时期他们的特征与要求。反之,生活在专制矛盾型和放任自流型的家庭,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中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并逐渐成熟的重要教育环境。

  学校是中学生进行素质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塑造中学生人格的重要地方,对中学生法制观念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学时期正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阶段,对知识和生理上的认识有着积极的好奇心理,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会面临很多问题,有很多疑惑需要别人解答,学校对其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调查问卷等工作,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鼓励中学生朝着健康积极的心态发展,从而最终巩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三)社会法制教育对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人,中学生的成长自然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十四五岁的青少年最容易激动,最容易受到诱惑,也最容易违法,特别是一些娱乐场所带给中学生很大的诱惑。因此,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与社会紧密相联,法制教育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中学生的心智还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当前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现实不公、上学没用、怀才不遇”等各种形式的“失落感”,这势必会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再加上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中学生会骗钱上网、逃课、甚至通过违法的途径获取钱财,这些都成为诱发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原因。由此可见,社会原因也是造成目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缺失的重要方面。

  李岚清在一次讲话中曾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所以要想使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实效,就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总之,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的中学生,对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实现的程度,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他们能够去了解并接受正确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了解中学生的内心诉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有利于他们发展、成长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王素红.中学如何进行法制教育[J].考试周刊.2012.

  [3]苏琳琳.我国中学法制教育现状级对策研究[D].2011.

  [4]程俊.论中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D].2011.

  [5]史晓杰.花季之年中学生成长需求[J].青少年研究.2004

有关中学法制教育论文推荐:

1.关于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2.浅谈高中法制教育论文

3.初中法制教育论文

4.法制教育小论文

5.法制教育论文

6.关于法制教育的论文

7.关于法制教育的毕业论文

中学法制教育论文

中学法制教育是现代法治社会构建的基础性、前瞻性工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法制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法制教育论文篇一 注重中学思品课的法制教育 【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生 法律素养如何,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55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