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职生德育教育论文
有关中职生德育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然而,德育教育也成为我国现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职生德育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职生德育教育论文篇一
再谈中职生德育教育
【摘 要】大多数中职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被关注,逐渐丧失信念,缺乏理想。加上自控能力差,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引诱误入歧途,从而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学习目标不明确,社会责任感差,对未来缺乏信心。很多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提升教学质量上,对学生德育工作不够关注,方法不够得当,致使学生实用技能没有学到多少,身上的不良习气反而增加了,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笔者从多年的职业教育经验出发,提出“先育人再教书”的观点,认为:职业教育首先应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把传授技能放到第二位,学生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学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还具体提出了开展德育教育的一些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中职生;学生管理;终身学习
本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在各省区蓬勃兴办,很多以前的中专学校也顺应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对专业、专门型人才的需求纷纷转行,开办职业教育。在政策层面,国家也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对农村和家庭困难城市学生予以补助,鼓励中考、高考落榜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以期改善我国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用技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对此,各个职业院校都信心满满,购置设备、改善教学和实训环境,校企合作,校校联合,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来职业院校就读,可谓是风风火火,掀起了职业教育的浪潮。
然而,面对如此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形势,职业教育依然是困难重重。很多老师感叹:学生不好教,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学生不好管,尽管学校有各种管理办法和制度,但是学生违反制度者层出不穷,让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很头疼。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1.中职教育应以德育为先
笔者认为,这与学校教学定位是分不开的,很多学校过分偏重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忽略或轻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立业之本,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原动力,缺少这些能力和素质,不仅不会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甚至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累赘,更甚者很可能制约社会的发展、危害社会。到头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多,在中学阶段养成的一些陋习也没有多少改变,有的甚至还加强了,我们培养给社会的不是合格的劳动者,而是一个次品。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到学校来首先不是学习知识的,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做人的道理,树立理想,承担责任,修德养性,互助友爱,遵纪守法,终身学习。先立人,再立业,颠倒了这个顺序,不但不会做人,也肯定不能做事。
2.德育教育的方式
怎样才能搞好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学生道德修养的引领者,更应当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老师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欲正人先正己,用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不让不良思潮有可乘之机。在课堂上,老师要加入学生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所传授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不只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在生活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身教强于言传。对学生说话,用文明语言,不粗言秽语、简单粗暴;处理问题,透明公正,不徇私情、一视同仁;对于责任,勇于承担,不敷衍了事、推诿扯皮;对于学生的进步,做正面宣传,予以肯定,不漠然视之、置之不理。老师应当毫不避讳地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良好的修养,一个小小的举动,能够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效果;见了同学主动问好,把别人不小心乱丢的垃圾,捡起来放入垃圾桶,在公交车上主动让位,尊老爱幼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学生学生面前做,用团结文明、互助友爱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潜移默化,让他们自觉地接近文明,远离不文明现象,不断提高德育修养。这样比斥责、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2.2 细致入微的德育档案。老师不仅要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还应当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记录学生德育成长经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困难,有针对性地、个别化地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学生德育方面取得的进步要予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知荣知耻,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及时进行总结,根据当前一个阶段的效果,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方法和方向,在后续工作中加以改进。还可以在不同范围内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收获进步的喜悦,增强克服缺点的信心。建立德育档案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老师都不应该忽视。德育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每个个体的特殊性,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的道德高度,对于任何进步都应当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热情,否则,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对道德修养缺乏信心,忽视道德修养。
2.3 良好的德育环境。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校园文明文化,适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有事可做,乐于去做,不给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习惯留下繁衍的土壤。大家都文明了,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就成不了大气候,在同学们之间就成了不和谐音符,就会被摈弃,那些少数人就会慢慢向好,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走向文明的怀抱。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只是人生所学知识的一小部分,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是为自己充电的过程,是为将来进入社会必要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知识要在工作中继续补充,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可以胜任所有工作,不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和挑战还在等着我们,更多的领域还等着我们去探索。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老师还要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
4.重塑理想的信念
产生中职生厌学心理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就是理想和信念的缺失。他们也曾经有过美丽的梦想,也有过坚定的信念,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下去,他们是落伍的一代。中职教师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回信念,重塑理想。生活为你关上了一扇门,肯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每个同学都有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就看老师能不能发现,想不想发现,发现了怎样加以引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同事、同学、家长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树立理想的信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社会的繁荣努力学习。从内心里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是自己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关中职生德育教育论文篇二
浅析中职生德育教育
摘 要:加强中职生德育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需要,而且也是 企业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 发展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追求的目标,而当前职业学校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德育的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不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浅析 德育教育 中职生
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追求的目标,而当前职业学校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德育的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不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中职生德育教育在学生就业后将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更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稳定,因此,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就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自身潜力的更好发展,必须引起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目标特色不明。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总的要求,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我国的德育目标,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目标不明确具体,未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定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德育目标注重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由于现行德育目标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标准及要求不明确,缺乏针对性,使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出现缺失和错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中职教育的实际,造成德育教育功能减弱、实效性降低。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在学校,学生受到“树立崇高理想”的教育,而在社会上、在企业实习或工作中,学生们经常听到、看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强烈的反差反而使学生对德育目标产生了怀疑。这种德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教育达不到德育实效性、渗透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3、德育方法呆滞陈旧。
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所采取运用的各种教育方法、手段及活动形式的总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德育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德育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肤浅、苍白无力的说教水平上;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形式呆板,缺乏生机活力。一些学校和教师习惯于把大量的道德知识、行为规范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德育教学改革滞后。
当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改革,不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有增添 现代企业文化、企业道德规范、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等新内容;在一些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德育课似乎成了“豆芽学科”,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加之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愿教,德育课在学生和教师中的地位日渐低下,德育教育的功能日趋萎缩。中职学校德育地位的降低,德育教学改革的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工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重新学习企业岗位职责、道德规范、员工准则后,方能上岗,若达不到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学生将被退回,进而影响到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巩固率的提高。
5、生源不足,学校主观放松德育教育。
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以及社会上的新“读书无用论”,导致中职学校普遍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为吸引生源,维持自身生存,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主观上放松了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约束。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措施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德育为首,技能为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开展了以下几项改革: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彻底改变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和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代之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德育教育体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代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来源广泛、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的多元世界里,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 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错误思想,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切实加强德育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一种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 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我校围绕“德育为首,技能为主”的办学理念,创建了富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是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不同的环境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校园内、教室内、实习实训场所张贴标语,以期营造遵规守纪、主动练技、吃苦耐劳的德育教育氛围。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校园广播、 体育比赛、广播操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三是注重引入 企业文化,通过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出道德水平高、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讲座,优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4、改革德育教育的内容。
(1)合理安排德育课。要组织学生学习学校不同学期德育教育系列丛书的内容,我校德育教育系列丛书包括《学生管理手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 法律》、《 经济 政治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哲学与人生》共六册,并根据学生实际在不同学期开设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德育课。
(2)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知识必需、够用;能力突出、实用;素质优良、好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文化课进行调整,删去难度较大的和理论性强的内容,增加了实用性。二是强化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调动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三是根据专业不同,增加专业课时数,并加大实习实训力度。
(3)改革教学方法。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时兼顾到学习成绩和男女生,小组自定组名和组训。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分组设问、分组讨论、分组做答、分组或个人加减分的新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师管学生为学生自我管理,有效地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的不良习惯。
以上只是对中职生加强德育教育的粗浅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和改进的地方。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就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 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2、《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有关中职生德育教育论文篇三
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教育措施
摘 要:因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的教育不科学,以及对德育教育的力度不够;家庭或学校的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自身修养意识不强,受外界伪文化影响较大等因素,造成当今中职生的德育教育不乐观。怎样搞好中职生的德育教育,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及待解决。
关键词:中职生 德育 教育措施
一、德育的现状及挑战
因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的教育不科学,以及对德育教育的力度不够;家庭或学校的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自身修养意识不强,受外界伪文化,特别是网络影视中的伪文化影响较大;加之,家庭教育中,在城市,因家长心痛独子,给予孩子“皇帝”待遇,不加强思想教育,导致孩子分不清好坏,思想上易受不良文化的填补;在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仅限于孝顺的教育,孩子受德育教育的内容不全面,造成当今中职生的德育教育不容乐观。
目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
(一)由于家长素质不高,对子女期望值又过高,家庭不和谐等造成的家庭教育不当,放任子女,或所谓的顺其自然,有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育人环境不健全,家长意识不强。
(二)青少年受社会、影视、网络等不良影响,爱惜生命不够,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意识未普遍建立起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有增无减。形形色色的中职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日益增多。未成年人犯罪逐年提高,以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为主要形式。
(三)中职学校德育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差距,固有的德育模式已露弊端,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却是投入多产出少,德育机器高耗低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与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大面积滑坡。
二、形成原因分析
究竟什么原因使得青少年学生的问题如此严峻,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反思呢?我以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影响
1.社会观念缺失。随着改革开放向更广阔方向发展,各种腐朽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趁虚而入。我国又处在经济转型期,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等,势必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不正确的价值观不同程度地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各种感官信息随互连网等现代媒体的传播,成为社会公害。各种社会影响,使少数未成年人出现了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2.家庭教育的缺憾。现代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早已不仅仅局限在父母要教育好孩子这一单一层面,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发展模式,遗憾的是当下的家庭教育仍旧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目标上重智轻德,观念上守旧偏激,方法上重保护轻自立,手段上重物质轻精神。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这些“偏差”,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许多家长没意识到家庭和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只狭隘地理解为学校即孩子接受调教的机构,而没意识到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交流共处的影响,更没有注意到与学校保持沟通。家长与学校、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家长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却简单地把教育训练等同于智力开发,没有让孩子品读文艺名著来吸收艺术养分;不会引导孩子进入与智能相关的各个学习领域,从中发现、培育每个孩子的智能强项,过高的期望值常得到相反的教育效果。因而只注重智力投资,忽略了良好品质,只要孩子学习,而不注重方式方法,不在乎孩子学得开不开心,过得快不快乐。多数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孩子从小缺少自强自立、忍受挫折、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些家庭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风气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二)学校德育高耗低能
1.德育内容陈旧,过高、大而空,不能与时俱进,多年来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的多是“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教育,观念上强调公与私、付出与收获的简单对立,或片面强调一边,或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连党员、干部也难以达到,造成原本高尚的道德变成了口是心非的集体谎言。市场经济的深入,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心理素质,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创新的欲望……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中职生,不善协调人际关系,不善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无法消除心理紧张与障碍……这些问题与滞后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2.德育模式单一、陈旧,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德育传统模式有它的优点,但最大的缺陷是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德育传统模式忽视了这些问题,且无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德育的弱化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重课堂教育类似“隔离政策”,这种温室培养法并不能增强学生的免疫力。
3.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没有把育人摆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未建立“德育整体工程”,绝大多数学校停留在因形式教育要求而开展应付性的教育活动上,这直接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失败。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担负重要责任的共青团、社团组织也因为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经费投入等原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的三支队伍(政治教师、班主任、团队组织)及专任老师“只要专心教好自己的课程,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行了”等旧观念,较大地削弱了学校自身德育的合力。
(三)未成年人身心失衡及社会关注不够
中国犯罪学界有一种著名的青春期危机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智能的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近似的环境中,未成年人较成年人更易于越轨,主要是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程度所致。未成年人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方面来看,他们处于由儿童到成年的转化过渡时期,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如体型巨变、性发育接近成人、生理机能不断增强……),思想相对独立、成熟,但是未成年人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模仿、独断、叛逆(心理悄然而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家庭、学校受到不良熏染,很容易失去控制力,形成犯罪。) (四)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不够
转型期的社会很难提供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性道德、法制观念,社会风气不正,从上至下的吃喝风,上行下效,未成年人才会比吃喝,比名牌,校园里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怪事:带手机摆酷,信用卡“买单;全社会仍未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未成年人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加上道德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在诱惑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其次,德育的社会环境恶化。公安部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中,发现纯粹的淫秽色情网站的访问者未成年人占比例不少。未成年人在形成正确性意识、道德观、法制观念以前首当其冲地成为宣扬凶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电影电视、音像制品、报刊杂志和网络信息的受害者,60%的未成年人性犯罪、暴力犯罪与网吧有关,这些文化糟粕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最后,社区等小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所以古时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些学校处在生活小区附近,周边环境得不到长期治理,很多不良青年在校门外等候可以入伙的“伙伴”,而学校没权利和精力去管这些事,造成社区教育的真空。
三、对策及措施
(一)从家庭教育开好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监护人,共同生活的长辈等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调查期望值,教育孩子多与周围的孩子沟通,快乐地生活在现实当中。首先,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做好表率;其次,改善家庭环境,改进与孩子的关系,减少夫妻间的摩擦,避免家庭破裂,建立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亲情的呵护下成长;最后,家长要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平等对话学会讲道理,学会劝说和批评,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百般溺爱,更不能放任不管,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心,也要让他们懂得不能逾越社会规范。
(二)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时间更长且更加规范,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广大学校、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采取疏导、启发、鼓励的方法,必要时还可建立家长学校或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解答家长及学生的困惑。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不应灌输过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学校应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以发展的眼光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道德体验为基础,以政治课和班会为主阵地,逐步构建文明礼貌教育系列、劳动教育系列、良好品格及习惯养成教育系列。对未成年人的德育不能忽略性道德这个方面,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中职生而言,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要结合生理卫生讲座,这个主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性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以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帮助青少年了解自我,恰当处理与异性的交往,同时抵制校园暴力,防御未成年人犯罪,帮助青少年学生顺利渡过“朦胧期”。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道德培养和科学意识、自主管理能力的渗透和提高。由学生科负责,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参与开展科学人生观与先进世界观教育、网络、人生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调整身心等各方面。
(三)加强管理,净化社会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社区管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近期全国上下对网吧、文化市场的专项治理初见成效,部分地区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依旧严重;城管、工商、文化部门应长期关注校园周边开设的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成年活动场所,设置明显标志,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审查。社会应大力创作健康向上、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充分利用天文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未成年人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欣赏、创造等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中。
综上所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大氛围,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科学教育,还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按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以生动的事例,达到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为未成年人成材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家庭、学校、社区、学生自身向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方能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全面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提高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全社会必须时刻谨记:今天的青少年身上能看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资源投入越多,越是对民族、国家的未来负责。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社会都有责任。
有关有关中职生德育教育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