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是产业,是第三产业,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产业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是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有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过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范文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正确定位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永恒的话题,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确立相应的质量观。我国7O年代前,教育质量主要体现为入学率;7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主要以办学条件衡量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90年代的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20世纪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也就是说,质量观是历史的、具体的、有现实针对性的。但是,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确立相应的质量观,目的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是限制高等教育发展。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质量观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最紧要的是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整体性地质量观。
一、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发展的、变化的,不能固守僵化的发展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趁势,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当长时期的主题。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首要的问题也是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制约,受僵化的质量观所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由于发展思路还相当狭窄,长期坚持精英教育质量观,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单纯的消费领域,同时又简单地用 “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作指导,用行政手段限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累积了大量的问题。事实证明,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际来看,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因此,我们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就应该是以发展为核心和主题的质量观,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观,而不是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几年大规模扩招,人们有几种担心。一是担心规模扩大会遇到经费困难二是担心规模扩大后会导致大量毕业生失业,造成人才浪费和社会隐患;三是担心规模扩大会导致高校容量紧张,教育设施与条件特别是后勤问题突出,会导致质量下降。应该说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但总体上来看,这些担心不是立足发展在思考问题,不是立足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事实证明,通过拓宽发展思路,改变发展观念,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如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实行高等学校后勤保障和服务社会化,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吸收民间教育投资,改变高校毕业生干部身份和转变就业观念等改革措旌,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大的震荡。而且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主题,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质量校准的确立,应与当时高等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相适应,应以时代主题作为思考和确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指南和原则。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发展,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主题或是重点就应该实现某种转变。也就是说,质量标准中有个优先性原则,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在兼顾质与量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确立往往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就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质量观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了高等教育。不可脱离发展来谈质量,更不可借质量问题来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 、多样化的质量观
当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形式,它们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社会适应性。例如职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在职教育等都是适应社会变革而发展起来的,它们分别满足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就具有必然性。二战以来,多样化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具多样性,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学术理论人才与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是不同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等等。
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没有多样化,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多样化也是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多样化主要表现在:(1)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接受高等教育,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实现个性发展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2)办学主体多样化。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参与到办学过程之中,举办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3)教育 目标多样化。随着学生求学目的和社会需求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除注重人才培养外,还会增加产业开发、社区服务、职业培训、提高文化知识和教养水平等目标。(4)培养方式多样化。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在课程组合、安排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与空问,各种培养方式同时并存。大众高等教育的这种多样化特征,要求确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更不能因这种多样化而否定大众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其实,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越来越远离规范化轨道,这些灵活性和多样化都有严格的质量定位。这种质量定位是基于不同教育层次、类型、培养目标与职能来确定的。
我国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但人们长期以来怀疑职业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怀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把在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同“学位工厂”划等号:认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非正规高等教育”必然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但是,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来说,各种类型高等教育兴起,扩招导致高等教育入学门槛降低,更主要的是反映了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扩展,不能简单地看做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隆。发展多种教育形式,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求学愿望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规模大并不意味着质量低。用过去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标准来简单评判高等教育质量。建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应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
三、整体性的质量观
“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概念”,在当今时代,虽然高等教育仍然主要以培养人才为主,但高等教育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以得到了极大扩展,成为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由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所构成的职责和活动休系。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的质量,而不只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这就需要我确立一种整体的质量观,从总体上,而不是从某一方面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去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如此,对一所高等学校来说也是如此。众所周知,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即有世界顶尖级的著名大学,又有水平一般的大学,同时也存在着学店性质的“野鸡大学”;即有以科学研究为要旨的研究型大学,又有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学型大学,还有以职业培训为目的的职业型大学。大学是多样化的,是有层次的。
但它们在市场竞争中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位置和空间,发挥着不同作用,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实现了多样化的统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体现出高等教育系统的统一性,能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迅速作出反映,因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较高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缺乏这种整体性的质量观,主要还是以人才培养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作为质量观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部内涵。在评判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往往根据人才培养这一个因素来评价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忽视了高等教育是否满足了人们的受教育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是否积极促进现代化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内容。
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扩招,高等学校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师资、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宿舍等教学和后勤条件的紧张状况,存在着一些诱发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问题,这是要引起重视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在下降。高等教育是否能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都应该是判断高等教育质量高低所要考虑的。所以,我们要坚持整体的质量观,而不能是单一的质量观。
质量观与质量控制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形成了精英高等教育质量观,而且也形成了用行政权力控制高等教育质量的质量控制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启动时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确会出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我们是用行政手段去控制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还是用市场力量去控制与调节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实行一种刚性控制,还是实行一种柔性控制?对我国来说,可能的情况是,我们在精英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支配下,动用行政力量去限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去控制高等教育规模。这是不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所以,我们在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同时,更要转变高等教育质量控制观。最根本的是要在市场中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约束机制。
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是市场竞争和市场引导的产物,而不是行政力量规定或引导的产物。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应该以市场机制为核心。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前提是要有自主权,但有了自主权,还要把质量约束交给市场、交给社会、用市场机制来调节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质量。用毕业生就业率、大学自己的学位与毕业文凭、大学对社会的服务、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等来约束高等学校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与人才质量,来调节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真正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市场机制。用市场来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约束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市场标准才是一种真正的“实践标准”,市场检验才是一种真正的“实践检验”。所以,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当前的紧迫任务除了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外,还要用 “市场力”来约束和保障大众高等教育过渡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范文二:浅谈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浅谈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改革 人才培养
论文摘 要:高等教育改革实际上不单纯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而是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何找准改革的突破口是当前大学普遍遇到的难题。笔者认为改革高等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方法和方式的改进,而是需要有先进理念的引导和科学合理的课程和考试体系的保证。当前,高校应首先围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来寻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高中类的应试型教育不同,高等本科院校应当“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转变当前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观念,提高大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增强大学本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如今多数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制没有随社会发展而进行升级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是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的指导方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是教学计划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紧跟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更新,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材,普遍存在学生必修科目设置过多,自己感兴趣的科目选秀课程偏少,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占了很大的比例,分析实践的课时安排少,没有很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做到将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的和实际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这样也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理论很好,没有很好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专业面宽,实践能力强的要求。
(二)学生的创新能力考察考核体系不完善考试方式多以试卷考试为主,当前本科院校普遍采取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占满分的80%,平时表现占20%,这样的考核体系侧重的是学生对课本的掌握,这样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只能作为对知识掌握的评价参考标准,并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的专业特色和课程的性质。创新实践能力,对事情的情感体验能力,直接经验的获取都是采取考卷考核考察评价体系无法考察出来的。所以,当前高校普遍采取的考试方法不能全面合理的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力。
(三)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在当前的课程设置体制和考试考核体系下,学生就出现了抱着侥幸的心里,其实也没有完全达到基础课程的目标,综合素质并没有没有实质的提升,所以出现了现在本科毕业生待业的“大军”,实质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综合素质并没有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
二、人才培养的创新的途径
(一)积极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优化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是使大学生建立完整合理的知识框架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因此,改进升级现有的课程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理论课时,增设更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科目,扩大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改革,才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专业知识,同时博采众长,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过硬和动态和易变的新知筹备以及实际工作的一专多能知识技能结构的要求。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各自专业的特色和特点,重视学习的过程,变“一考定全年”的考核方式为“过程加终考”的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可以在一期的课程中进行分阶段的考试,将平时出勤表现成绩、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按不同权重综合计算,共同作为确定毕业考试成绩和毕业资格的依据。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的方面,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和体现,是能力开拓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和趋势。开发培养创信能力是智能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创新意识。高校没有专门的创新兴趣课,因此大学生应自觉、主动地培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再则,要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坚韧的创新意志:如果在创新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心理产生了疑问,是不懂装懂,一带而过,浅尝辄止,还是知难而退;还是实事求是,虚心求教?这不仅仅是解决疑问的途径,更是培养坚韧意志的重要磨练方式。
(四)大学生要强化自己的成才意识,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成才意识、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着自身在校学习期间有没有成才的自我目标,有没有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想法,有没有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对自己毕业时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深化这三种意识,就意味着激励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大学生如果缺乏成才意识,就会没有学习指导方向,就不会产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毅力和斗志。大学生如果缺乏成人意识,就不能自立自强和自我完善,很难实现自我醒悟、自我完善。遇到任何事情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心存侥幸心理,不能成为生活真正的强者。大学生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意,就不能时刻牢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会降低自己成才的要求和标准,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大学生。
结束语: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不断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凤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J].职教论坛.2004.
[2]孙激.浅谈高职教育考试制度改革[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浅议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2.浅谈高校教育论文
5.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