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教育的论文
关于博物馆教育的论文
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而教育活动则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这一首要功能的主要手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博物馆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博物馆教育的论文范文一: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
摘 要: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博物馆开始向公众开放,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博物馆的功能也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当下博物馆开始成为社会教育机构,和学校教育并立于当今社会。故此,文章将对博物馆的特点及新趋势进行分析,希望对业内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特点;新趋势
一、当代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博物馆教育是以实物展品组成的陈列为基础,通过视听手段等辅助形式对公众进行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社会性
博物馆教育大门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不受出身、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到博物馆接受教育,具有最广泛的社会性。博物馆教育的服务对象广泛,在做好为来馆观众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到那些不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或无法来博物馆参观的人。许多博物馆就根据公众的不同休闲价值取向组织特定的活动,如为家庭群体观众组织的周末家庭专题活动、为残疾观众安排可触摸的专门展览、安排用非主导语种讲解的导游人员等。
(二)专业性
博物馆教育是围绕该馆藏品以及当地社会需求进行的,但不能脱离本博物馆的性质。如音乐博物馆工作就要围绕“音乐”二字做文章;文字博物馆就要围绕“文字”专门陈列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见证物。许多专题性和行业博物馆要具有明显专业和行业特点的内容,博物馆教育工作要结合本馆藏品内容,联系本馆性质,突出重点和主题,否则就会失去个性。
(三)实物性
博物馆是典藏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实物是博物馆教育的基础,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对博物馆藏品实物等资源进行整合排列,就是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观众通过陈展以及讲解员对展品实物的讲解和实物文字等一些辅助形式的说明去了解实物展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一座好的陈列展览离不开实物,拥有丰富的馆藏实物是办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础。
(四)直观性
博物馆教育利用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可靠见证物以及其他辅助展品组成陈列展览为公众创造从直观上、感性上认识事物的条件,这种教育比较直观,以陈展实物为教育工具,加深人的印象,是许多其他文字宣传等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如古代皇帝玉玺,当代很多人未曾见过,而是通过一些人描述或者文字叙述以及图画去认知玉玺,但终不能形成直观印象,有想象和臆造部分,若博物馆有很多玉玺实物,便能很好地去认知玉玺了。
(五)趣味性
《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博物馆应当根据办馆宗旨,结合本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鼓励博物馆利用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出版物和互联网等途径传播藏品知识、陈列展览及研究成果。”因此,博物馆组织的展览主题要丰富多彩,内容要贴近群众,形式要生动活泼,以满足观众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精美的文物、精彩的陈展、精心的服务,是当代博物馆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这一说法告诉我们,博物馆教育通过实物欣赏和接触,通过倾听讲解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可以让受教者充分享受教育过程的乐趣。
二、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
(一)从教育维度加强博物馆藏品的研究
我国博物馆藏品研究多从历史、艺术、科技、考古、古器物等维度出发,获取的信息都纳人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多以特定学科的专业术语、学科概念、学术观点来呈现,博物馆教育只能作为专家和公众之间的翻译,将科学知识翻译为普罗大众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这使得博物馆教育只能从学术专家的角度来阐释知识,而不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基础来提供知识。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机构的社会职能之一,是所有博物馆工作者的职业责任,为此,博物馆藏品研究既要保持构建知识的传统,也要有利于博物馆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支持和辅助观众的学习。博物馆学习多是从实物的感觉经验开始,进而将一定数量的事实性信息和亲身体验整合为一般性的感受,再抽象出具体的概念和特定实物的普遍特点,再联系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该物件的意义和价值,判断自我与该物件的联系,将相关知识、价值整合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博物馆学习是从具象到抽象、从个体到整体、从物质到知识的过程,在每一个博物馆学习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事实或知识来支撑,这些都需要博物馆研究来提供。从博物馆教育角度来说,博物馆藏品研究要结合博物馆教育特点,根据博物馆观众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加强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藏品知识整合及知识呈现的研究。
(二)博物馆教育要加强研究观众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
尽管学校团体和家庭群体在参观博物馆时,这些群体内的教学活动可能会沿袭其习惯的教学方式,但在博物馆与学习者之间的教学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多元智能学者指出,在博物馆学习中,空间感知、运动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会表现得更为突出。教育学者们认为,体验式学习是博物馆教学的突出特色。特别是博物馆学习者多为成年人,家庭学习的施教者也是成年家长,而成年人的学习成果中有70%来自于体验。当代博物馆教育是围绕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开展的,更多是以辅导、支持、引导的方式进行,博物馆只有对观众的参观行为、休闲行为、学习行为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提供学习支持。
(三)博物馆要重视教学项目的研究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既要有经典项目的传承,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优化。博物馆教育活动是维系“核心观众”的纽带,要根据核心观众的学习状态,为他们设计更为深人和范围更广泛的新活动,让他们常来常新,并感受到博物馆对他们的重视。博物馆教育活动也是吸引新观众的广告,要根据新观众的需求和学习特点,依据博物馆的核心收藏和工作定位,让新观众通过这些学习活动,认识博物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了解并熟悉博物馆学习的学习模式,为他们以后常来博物馆学习开个好头。博物馆必须在本馆收藏资源和学术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目标观众群体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设计具有本馆特色的学习活动。博物馆要重视教学方式的适用性,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行为、社会交往和学习习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应避免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如成年人多喜欢体验,高年级学生多喜欢个性展现的参与互动,低年级学生多喜欢生动活泼的实物具象学习。博物馆教学一定要有助于学习者的发展和进步,博物馆教学效果应该以学习者的体验、收获、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博物馆的积极态度为主要评估标准。博物馆学习的效果不应是了解、记忆了多少博物馆中的实物,不是掌握了多少博物馆提供的知识,博物馆学习不应是同一标准,而是要根据学习者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考虑不同的博物馆学习评价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实物、环境、体验式、社会化等学习特点的博物馆教育,需要以博物馆藏品信息、藏品知识整合与呈现为依托,加强在基础理论、应用和项目开发方面的研究。博物馆教育的效果当以学习者的体验、收获、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博物馆的积极态度为主要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何琦,王军,尹雁.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社会心理学探析――基于蔡元培的博物馆教育思想[J].科普研究,2010,04:80-84.
[2]李云鹏.近七十年来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述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5:114-117.
[3]李胜男.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J].博物馆研究,2010,03:31-36.
[4]盛天文.与时俱进、拓展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15-118.
[5]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06:9-16
关于博物馆教育的论文范文二: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思考
【摘 要】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职能,在我国目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在志愿者服务、巡展进校园、网络互动,以及彰显博物馆特色,创新社教活动内容上有所作为。
【关键词】博物馆 社教工作 新思考
一、增强对社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一届全体大会于200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通过,《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三条《定义》中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社会教育和传播功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博物馆、纪念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是所有的社会大众,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博物馆与社会并存,缺一不可。而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是较其他博物馆工作而言,最为贴近观众、最直接服务于观众的中心环节,是博物馆工作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
我国博物馆界对博物馆社教工作也给予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作为博物馆评价体系的国家关于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考核,也把社会教育项目列为博物馆重点考核工作之一。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后的工作方向和新的发展思路。
面对年龄、职业、知识层次、感知能力、价值观念各异的社会民众,博物馆工作者该如何面对,如何体现其社会教育工作的职能,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并长期为之努力的目标。
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从形式上更具有实物性、观赏性及广博性,从方式上更是丰富多彩、详略得当、因人施讲。相对而言,博物馆社会教育更具有广泛性,在营造人文环境、提高民众素养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又是成人终身受教的海洋。如何让社会各界能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是我们文博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二、加强博物馆社教工作是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站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民众多样而强烈的精神文化需要,将是文博工作者的新课题。
自2008年初全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以来,接待观众人次逐年增多,其中低收入人群比重加大,这一举措让所有热爱、关心、支持文博事业的民众都能走进神圣的殿堂,亲近文物、聆听历史、了解国情,在自己的精神家园尽情畅游。
每一个文博工作者看到今天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景象都会感到欣慰,但同时又深感压力,如何加强调查研究、信息反馈、调整思路、推陈出新,在推出好展览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渠道的社会教育工作,加强博物馆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联系,这些问题都已经强烈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三、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是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发展前行的重要前提,我们要集思广益,不断扩宽工作思路及方法,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基础,在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来馆参观的同时,广泛联络历史文化的学者、收藏家、旅游工作者等,与我们一起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志愿者服务是阳光下的一项伟大事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志愿者服务精神也是文明发展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也让自己的闲暇生活充实起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自1907年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首开博物馆志愿者之先河起,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志愿者的运作正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中。我们可与大专院校建立实习基地的合作,不断发展、壮大志愿者的服务队伍。通过世界博物馆日、重要纪念日等一系列特殊日,联合相关部门或社区、学校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不断壮大志愿者的服务队伍。例如,大学生志愿者就是其中一支很优秀的团队,他们知识面广、服务热情高,可用他们所学的英、日、俄等多种语言为多国贵宾服务,广东来汉学习的学生也可用粤语接待广东观众,他们的能量是难以估量的。还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也愿发挥余热,为博物馆的社教工作多做贡献,义务为观众讲解答疑、开堂讲课。这些都是我们难得的社会资源。
为了放大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辐射范围,主动送精品流动展览到学校、到社区、到乡下,让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让它的光芒普照到世界各地。比如,我馆特别制作了“在孙中山先生的旗帜下――孙中山先生与武昌首义”图片巡展,于今年5月14日至17日在武汉市首义中学展出,5月28日至31日在武汉理工大学展出,由我馆讲解员现场讲解。在互动中引导观众认真学习、产生兴趣、强化印象、启迪灵感,受到广大现场师生的热烈欢迎。这样,博物馆的区域在扩大,社会教育工作的功能在扩大,它的影响力更是在不断扩大、延伸・・・・・・
博物馆在举办社教活动时,我们要在以“贴近实际、贴近观众、贴近生活”为指导的前提下,放开思路、创新发展、大胆尝试、因地制宜,找到新的社教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数字信息、网络辐射效应来传播博物馆文化,将传统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桥梁,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实现。
自免费开放以来,各馆参观人数不断上升,人群结构也较以前幅度更宽、人群更广,对我们的社会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为了适应新形势,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推陈出新,寻求新模式、新思想,在重大节日组织广大观众参加“首义寻踪活动”,由讲解员带领观众踏访辛亥首义遗址、纪念设施,通过重走“首义路”,深刻领略“首义精神”。我们可根据观众需要制作一天、两天、三天三种路线,主要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蛇山首义公园、户部巷、起义门、中山舰博物馆等景点,形式多样地让观众切身感受当年情景。
总之,我们的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力求将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与多元文化资源相融合,使博物馆发展之路越拓越宽,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博物馆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2.博物馆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