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发展论文
教育信息化发展论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信息化发展论文范文一: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切入点研究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做了科学精辟的阐述,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
(一)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战略性决策。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已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教育的“三个面向”意味着:中国教育应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创新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应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之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制高点;中国教育的发展应进行双向定位,即立足现实预测未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反观现实,从而将现实与未来的落差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素质教育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今天,基于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四)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观点对教与学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为此,我们应该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从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五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二、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传输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三大部分:①基础知识: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知识等。②相关软件的应用: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网页制作工具、多媒体创作工具等软件的应用。③程序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语言。由此而及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②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鉴别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们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③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④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加工时,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⑤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⑥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的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学习信息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信息伦理道德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信息意识。即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去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找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与不强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②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牢固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才能进一步掌握更加丰富、复杂的信息知识与技术。③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收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还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人类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诸要素中的核心,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④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正确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信息传播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三、信息技术教育给素质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推进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技术课有兴趣,充满好奇心,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它,想方设法地想知道其所以然。信息技术跟其他课程相比,有明显优势,因为许多软件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比如,用超级解霸可以播放VCD,学生就会自觉去操作、应用;通过幻灯片的演示,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地自己去制作几张幻灯片;通过桌面属性的设置,学生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桌面弄得漂亮一点。创新意识是指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它。学生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2.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孕育创新能力的土壤。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抽象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如,在讲授windows98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前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藏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藏属性、被移动到其他目录中“等多种答案。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就会朝多种方向扩散,形成扩散思维。在学习文字编辑时,让学生思考可用几种软件进行文字编辑,是WORD,还是WPS,还是记事本,或是写字板。这时,学生便会充分发挥发散思维,思考着究竟用哪一种软件比较好。多种思维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丰富的想象力和高效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3.让学生体验创新乐趣,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并把自己创造的成果展示出来,让他们体会创造的愉悦,争取更大的成功。创新人格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毅力,能够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程序设计中的程序调试最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程序要运行成功,很少有一次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对程序中的语法错误不断地进行修改、反复运行调试才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有的学生就是在语句中缺少了一个分隔符号,经过好多次的检查才得到正确答案的。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当然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会促使下次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
(二)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的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的更好。比如在学”磁盘操作系统“时,要求学生用DIR命令查找文件,让学生在操作时带上各种参数DIR/P、DIR/W、DIR/W/P等,学生就会对P、W等参数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在讲BASIC程序设计时,学生只有通过对程序的不断调试才会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这远远比让学生在纸上谈兵好得多。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的关键在于“用”,即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操作的方法、技巧,在操作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后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信息。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电子表格为自己建立一个成绩单,通过成绩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这样,不仅学会了电子表格的使用,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将计算机这一工具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利用计算机做理化生实验,那样是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学生不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再次,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物质化,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创新乐趣,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整理考试成绩,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学生可以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学生也可以使用几何画板等工具软件为抽象的数学模型提供形象直观的计算机模拟;学生还可以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大多数人所应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要求,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学生就有了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将教材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专题,先让学生自学,再通过讨论、辩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如,各种简单动画软件制作,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找资料、或学习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请教老师和其他学生,在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强烈需要和重要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全新课题。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教学媒体、网络环境,积极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小组协作式等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存在不足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体验成功,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由于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我们要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为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使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五)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美国信息学家尼葛洛庞帝和信息业巨子比尔•盖茨分别在《数字化生存》和《未来之路》中指出:信息技术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尽早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之所以将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不得不提到”功能性文盲“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初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时至今日,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读不仅要会读印刷的文本,而且要能有效、快捷地获取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写不仅要会使用纸笔书写,还要会使用计算机“写”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以便获取更多的启发和帮助;算可不是过去的算术,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工具的功能有了极大提高,掌握它才能节约大量时间精力,提高效率。不难发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功能性文盲“,而一旦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电话费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无法在ATM自动取款机中取出钱来,在浩如烟海的因特网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当前流行”外语、计算机、驾驶执照是步入现代社会的通行证“这种说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计算机技能正被看作是未来生存的必备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将会极大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素质教育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在努力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等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为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的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也给信息技术这门全新的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生动活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和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教育信息化发展论文范文二:小议移动电视对教育信息传播的作用
数字移动电视在信息传播中对教育者的影响
数字移动电视的出现为电视带来了一个“井喷”发展期,使其做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更有影响力的传媒方式。对教育者来说,通过观看数字移动电视的内容,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家的最新教育政策,各时各地发生的重大教育事件和现象,扩展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数字移动电视可以接收到一些具体生活与教育的知识,引发思考,从而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另外,教育者通过数字移动电视节目,关注全球目前亟需解决的各种问题,并把它们和自身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减少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用水污染,积极参与文物资源保护,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教导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与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数字移动电视在信息传播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对于数字移动电视来说,青少年无疑是又一庞大的受众群。从实用心理角度来说,他们比较关注考试信息、时事政治信息、购物折扣、美食等信息。数字移动电视的内容若包含这些信息,定能引起受教育者的高度关注,满足他们选择实用信息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了数字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还使受教育者在闲余时间充分了解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增加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从求新心理角度来说,学生对传播的新事物、新信息更容易产生兴趣。传播的信息越新,越能得到学生的青睐。将国际国内、本地最新的新闻信息编排在数字移动电视中,满足了学生了解新事物、获取新信息的“先睹为快”的心理。
数字移动电视在信息传播中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数字移动电视这一新颖的传播模式,在传播内容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兼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者、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新颖、涵盖面广泛,受到了众多受众的喜欢。而且数字移动电视成本低、受教育面广、方便灵活的特征更是方便了广大公民。虽然其广受欢迎,但是目前却不能取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因为每一个受众不可能一直连续地关注每一期的节目内容,从而制约其成为发展成为主要的教育模式。对于数字移动电视的众多优点,它促使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借鉴数字移动电视内容、形式上的优点,针对自己的模式进行改进,从而满足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需求,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数字移动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将出现数字移动电视。利用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必将在提升我国公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发展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