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快速发展。实施积极的小城镇发展策略,既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范文一: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
摘要: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作的报告中,不但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新增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说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并将其提到层面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突出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就是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进行简单的介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本文在我国部分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城市声环境发展的远景目标,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其处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管理作为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对已有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1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2大气质量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2.4噪声污染扰民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 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 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 B(A)。
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含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
4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4.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4.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 刘贵利. 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规划师论坛[J]. 2001
[3]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城市规划汇刊[J]. 2001
[4]欧阳志云, 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
[5]王建国. 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规划师论坛[J]. 2002
[6]Hough M. Formed by Natural Process. A Definition of the Green City. In D. Gordon. 1990
[7]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 2002
[8]邹德慈. 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9]汤茂林.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 1999
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范文二:环境规划与管理
摘要
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与目前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幵展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将生态理论引小城镇规划,幵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有助于协调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对我国小城镇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是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必须优先发展,只有加强生态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
前言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小城镇的发展,是目前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从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不断提速,小城镇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发展和建设最快的时期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由此可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建制镇数量从1981年的2173个增加到2009年的19322个,在短短28年的时间里,数量增加了近8陪[3]。然而在小城镇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小城镇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小城镇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5]。针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环保总部先后提出了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提出了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经济、环境以及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的政策方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当前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们的强烈愿望。2选题目的及意义2.1理论意义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影响了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进而制约了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7]。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针对小城镇的生态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相对较少,生态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一般在市县及其以上城镇、区域等比较大区域范围内展幵。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现实要求[8]。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续发展理论及生态学理论,开展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1 . 城镇规划
何为小城镇规划,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我国已经形成一套由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城镇体系规划处在衔接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城镇体系规划既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合理组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就把小城镇土地规划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十分重视小城镇发展模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城市化”浪潮直接推动小城镇生态规划的迅速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与建设方面己经积累了相当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国外的小城镇的生态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针对不同地区,规划方法有着区别;
②加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③具体实施规划方案,加大工程实施,确保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
④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使规划有效实施。
国内研究进展
80年代中期,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有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文章,并提出了对小城镇“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的十字研究题目[18】。国内幵始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对于国外来说较晚。
2 . 现行小城镇规划分析
2.1 小城镇规划步驟的研究
小城镇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对规划区各项建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依据。小城镇规划一般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规划范围
小城镇规划是以镇域规划为依据的,因此规划范围应与其相一致。
(2)收集有关的基础资料
收集村镇区域规划的资料,包括:规划区村镇体系布局规划资料;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资料;农业发展布局规划资料;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寸0
(3)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修正,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基础。
(4)规划方案的编制
规划方案是规划的具体落实,针对小城镇建设的需要,提出各项专项规划,达到小城镇建设的目标。
(5)汇报方案,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确定最终方案。
(6)绘制相关规划图纸。
2.2 小城镇规划的内容
当前我国小城镇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搞好小城镇规划以来,小城镇规划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今小城镇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1)小城镇规划的任务。
综合确定与研究小城镇性质、规模、功能定位、容量、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确定区域会经济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小城镇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综合部署小城镇经济、文化、公用事业、防灾等各项建设;统筹解决各项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保证小城镇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小城镇合理发展。
(2)小城镇规划的内容。
小城镇主要针对以下各项进行相应的规划:小城镇用地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小城镇工业区规划、小城镇中心区规划、交通道路规划等。主要涉及到城镇用地布局、人居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大力发展经济,重视乡镇企业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为目标。
2.3 小城镇规划存在的弊端
从小城镇规划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小城镇采取经济第一的发展策略,不重视生态规划,没有把生态规划看成是小城镇规划的“龙头”。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却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具体规划中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开发、轻环境的现象,没有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就连必备的公厕亦极少列入规划,特别是引资项目,随着近年来招商浪潮,政府为迎合投资商的需求,不惜牺牲公共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各种污染物排放量随之急剧增加,侵占绿地,由于规划不当,绿地的环境效能低下,生态规划明显滞后于经济规划,忽视环境保护设施的同步规划,使小城镇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是影响小城镇形象和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小城镇规划中,过分追求高城镇化率,小城镇工业区规划、小城镇中心区规划作为小城镇规划的重点,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存在乱占滥用林地与草地现象,与此同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态环境规划的缺位,导致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将阻碍小城镇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2.4 进行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迫切需求
小城镇规划的核心内容必须是生态环境规划,应把生态环境规划作为小城镇规划的重中之重。保证生态优先发展,合理地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是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1)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应优先发展生态,小城镇主要功能是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区域是农村,主要居民是农民,以生产农产品为首要任务,其生态环境的幵放度明显高于城市,自然性的一面更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保证,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因此,只有生态环境规划是实现小城镇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力保障。
(2)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小城镇规划必须把生态环境规划放在首位,由于城镇化加速,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工业污染,水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排放加剧等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严重破坏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规划,才可以缓解环境保护的压力,因此,优先进行生态环境规划是保障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3 .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必要因素
3.1 循环经济
规划城镇建设那么循环经济是十分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必要因素,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3R”原则,是普通公认的社会与资源协调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它分别从输入端、过程和输出端对生产提出了要求。循环经济“3R”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其最终处理量。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以尽量少的资源和能源的投入达到给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标,即是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在废弃物产生后再进行治理,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371。同时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在包装上要求简单、朴实;在消费中,要求人们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选择包装物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等[38】。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在生活中,应该对物品进行维修而不是简单地更换,对于可利用的物品要送入到循环利用的渠道而不是简单的抛弃。在小城镇生态经济规划中,在工业、农业以及其它区域等各层面上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农业规划中,将某些农业废弃物作为新的资源重新利用,如稻秆资源化,粪便资源化等,在工业发展中,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作为新的资源再加以利用,幵展循环经济建设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2 生态承载力
生物是地球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从地球上出现了生物,就逐步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群落,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了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在生10态学中,承载力被定义为在不破坏资源的条件下,一块栖息地能维持的生物个体的数量,是指承载基体所能维系的承载对象的数量阈值[39]。随着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生态问题的出现,承载力的概念逐步引入到人类生态学研究中,其内涵也不断丰富、演化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广泛应用基础的、综合的概念[4G]。在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中,生态承载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承载基体是人工化的生态环境,承载对象有能力改变承载基体的结构,在具体生态规划中,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如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改善土壤、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等手段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加大生态的承载能力,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引入生态承载力理论,对规划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从而有利于确定小城镇发展的方向、规模及其最佳发展途径。
3.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不威胁满足后代人基本需求的发展模式,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最佳综合效益,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为小城镇生态环境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了新的理念,它从小城镇的经济、资源、社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以不牺牲生态
效益为代价,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走提高经济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道路;要求降低规划区的资源消耗,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小城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 .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步骤与创新
4.1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步骤
4.1.1 确定任务及目标
明确编制规划的具体要求,包括规划范围、规划重点等。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是小城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活动形式,以富农强镇、全面建设富裕的现代城镇为主题[42],为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政府保障实施为手段。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应满足以下基本目标:
(1)基于生态服务功能,通过生态的集中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土地利用设计,形
11成一个有序的生态系统。
(2)形成适宜的人居生态环境,建立完整的小城镇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卫生环境以及美化、绿化、净化的绿色环境与生态空间。
(3)通过生态环境的规划,保持、恢复、创造小城镇的风貌及个性。
4.1.2 调查、收集资料
收集规划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环境的现状资料,主要是收集与生态相关的自然状况资料和农、林、牧、水、工等行业发展规划有关资料。重点调查相关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地区、生态敏感地区[⑷。具体来说,调查、收集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自然资源状况,气象气候因素和地形特征因素,社会结构情况,如:人口数量及密度,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生态系统。调查、收集资源除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外,还需要图件的方式表示:地形图、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环境质量现状图、土壤侵烛图、植被图等。
4.1.3 生态评价
小城镇生态评价应用生态足迹法,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生态经济学家Wiliam Rees教授和Mathis Wackernagel教授共同创造了一套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来定量表征生态承载力,将其定义为:任何己知人口(某个人、某城市或某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总面积。其中生态生产也称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能量,从而实现物和能量的积累。小城镇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它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城镇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小城镇的生态赤字或盈余,反映了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划该区域的可持续性。
4.1.4 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功能分区是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单元,研究各单元的特点、结构、环境负荷及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等,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它是进行生态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其主要作用是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46]。生态功能分区应综合考虑系统各生态环境要素的现状、问题与敏感程度、发展趋势、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适宜度,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为规划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4.1.5 制定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方案
生态环境规划是小城镇规划的核心部分,而规划方案的制定是生态环境规划的中心环节,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和特点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为实现规划目标采取的措施和可以考虑的方案, ,Z 、经过充分分析、比较,确定规划方案[48],主要从生态伦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三个规大方向进行规划。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
4.1.5.1 生态伦應划
(1)生态意识规划。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小城镇规划方案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生态意识基于环境保护的观点,体现着人类与其周边环境、大自然及动物共同和谐生存的实现理念。
(2)适度人口规划
适度人口规划是生态伦理中人类自身调节的目的之一。适度人口,是在规划区内,保障自然生态结构与功能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能够与自然资源供应能力相匹配;与物质生产相适应,能够产出最大综合效益的人口总量。人是小城镇生态系统的主体,人口的发展从社会、自然、经济三个方面来考虑,应以自然环境的支撑能力为基础,人口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应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互适应,人口的发展不可超越生态空间的承受能力。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口数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人口研究在重视人的社会性的同时,越加重视人口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4.1.5.2 生态产业规划
(1)生态农业规划
生态农业规划,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形成一种类似于“食物网”的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功能整体。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为手段;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原则;以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为基础,实现农产品高产、高效和优质的持续性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49]。
(2)生态工业规划
构建生态工业园,实现工业污染的全面治理,以做强、做大、做优为目标,不断地完善、优化和提升现有园区的结构与功能,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经济,为加快传统工业的转型速度,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5.3环境防治规划
(1)水环境综合规划
在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工业、农业与生活污染源的分布、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强度等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措施,对镇区内可能造成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的各种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加强湖泊、水库与饮用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立植物、湿地等生态防护隔离带,科学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充分按照种养平衡的原则,合理地确定畜禽养殖的规模,加强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的综合利用,建设必要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备设施,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有条件的小城镇,应建设污水收集与集中处理设施,提倡处理后的污水重复利用。重点水源泉保护区划定后,应提出具体保护及管理措施。如果小城镇是位于沿海地区,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海洋环境的规划与措施。
(2)大气环境综合规划
结合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调整,大力推广利用煤气、液化气、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实行集中供热。进行炉灶改造,切实提高能源利用率。结合规划区当地实际,积极采用经济适用的农作物稻杆综合利用措施,提高稻秆的综合利用率,控制焚烧結秆所造成的大气污染。
(3)固体废物的综合规划
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原则。工业有害废物、医疗垃圾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对于一般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应考虑釆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可考虑通过堆肥、生产沼气等途径加以利用。建设必要的垃圾收集与处置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制定残膜回收、利用与可降解农膜推广方案。
(4)环境保护规划
根据地区各自的不同情况,提出保护和改善当地环境的具体措施。按照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提出自然保护方案。加强对小城镇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搞好天然植被的保护及恢复加强对滩涂、沼泽等湿地的保护;制定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的环境管理措施。
4.1.6 保障措施
为实现循环型生态小城镇,应提出政策、法律、认知、技术等保障方案。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是否能发挥效用,需要通过规划的实施,而一个规划能否有效地实施,需要有各方面条件的保障。这些保障措施包括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资金等方面。
4.2 创新研究
(1)生态评价方法的选择
生态评价为生态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在制定具体生态规划方案之前,首先必须进行生态评价这一基础性工作,现阶段,生态评价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生态足迹法从需求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通过两者的比较来评价研究对象的生态状况,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推荐使用生态足迹法来进行生态评价,它能直观、比较准确地反映规划区的生态状况。
(2)规划方案的完善
规划方案是生态规划最核心的部分,规划方案的合理制定关系到生态保护目标能否真正实现,本文提出生态伦理规划是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人是小城镇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的意识和行为主宰着生态系统的。从人的意识上来讲,生态伦理表现为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以及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从行为上来说,人口的发展不能超越生态空间的承受能力,生态学家告诫人们,生态系统所能维持人口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应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使其增长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生态伦理规划应做为生态规划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5 . 结论与展望
讨论
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中明确要求,生态环境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小城镇做为生态环境规划的对象,因为城镇化发展与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本论文基于小城镇规划理论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进行研究:小城镇最初作为农村居住区,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随着小 城镇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经济突飞猛进,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地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对现行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发现,传统的小城镇规划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规划建设中缺乏对生态环境的有效规划。尽管目前小城镇环境曰益恶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专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展了相关环境研究,但是研究主要是针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上,并没有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统一起来,因此本论文针对小城镇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从生态伦理、生态产业与环境防治三个方面来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进行规划,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结论
生态环境规划是社会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构成组分,本论文选择处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小城镇作为生态规划的研究对象,是环境保护目标在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城镇规划存在的弊端,提出生态环境规划是小城镇规划的核心环节,探讨了相关基础理论在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应用,确定了小城镇生态规划步骤与内容,并以新市镇为例展开实证研究。
(1)小城镇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要制定出最佳的生态环境规划方案,只有在城镇环境规划遵守基本的原则、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的情况下方有可能[73。
(2)在小城镇环境规划中,更好地贯彻生态伦理的概念与意义,使人们从根本上接受生态优先的理念,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地球的人口生态容量相适应。
(3)通过分析研究小城镇规划的内容,突出了小城镇生态规划是小城镇规划的核心的问题,并对生态规划步骤和方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在充分调研、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了适合小城镇为对象的生态环境规划步骤和方案。
(4)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摸清“家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环境的承载力、环境污染的根源等要详细掌握;同时也要从城镇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确立合理的规划目标与方案,研究与制定出可行的方略。
(5)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① 通过生态足迹法计算,新市镇生态现状表现为生态赤字,生态规划的内容包括生态伦理规划、生产产业规划与环境防治规划,总体目标是要建设生态型小城镇。
② 在生态现状分析与生态功能定位基础上,根据区划的依据,新市镇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农田区、生态林业区、生态工业区五个功能区。
③ 新市镇生态伦理规划的重点是高度统一的生态意识、计算适度的人口数量;生态产业系统主要是对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规划,主要是应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规划;环境防治规划主要是针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的再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来编制相关方案,最后形成新市镇生态环境规划图。
展望
建设和发展生态小城镇乃是我国城镇发展的努力方向,只有搞好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的解决城镇环境、经济、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达到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研究尚处于前科学阶段,小城镇环境规划还没有一个很健全的理论体系,进行规划的技术手段有待加强,因此,有关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等方面研究今后依旧是城镇环境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待我们进一步地进行研究探讨。
(1)加大生态伦理规划的力度,创造优良的生态氛围与社会环境,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保障生态规划的正常运行。
(2)小城镇生态规划要按照在保护中幵发,在开发中保护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74]。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使小城镇的综合功能得以提高。同时,小城镇生态规划应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特别要注意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各个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协调,力求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3)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是环境建设的有效保证,如何确保规划实施的有序进行,也应该是小城镇环境规划开展研究的方向之一。
(4)目前,我国对小城镇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统计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幵,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相关资料比较难获取。在今后有必要大力幵展小城镇有关环境方面的统计工作。
(5)目前,小城镇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还处于不断发展、争论、创新、完善的过程中,缺少明确的指导内容,因此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借鉴总结,甄别思考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 泾阳.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城镇化进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1-2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4] 李小燕,张明.在可持续发展中推进我国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96-98.
[5] 郭新天.德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1,(6):74-76
[6] 葛建辉.浅谈生态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J].城乡建设,2010,(8): 35.
[7] 张思逢,张颖.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22(3):18-21.
[8] 刘黎明.乡村景观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