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管理论文 >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论文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论文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有赖于其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提升,而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在吸引游客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当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观光旅游,优质的旅游资料翻译迫在眉睫。研究者会发现旅游文本的翻译中存在着诸多包括语言学、语用学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的问题。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全文如下:

  摘 要:旅游文本是外国游客了解、选择景点的重要参考资料。旅游文本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翻译过程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旅游文本英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存在,更加凸显了翻译补偿策略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江西省几个著名景点的宣传文本进行探讨,分析文化缺省现象,并提出翻译补偿策略,以实现旅游文本的宣传效果。

  一、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

  从广义上讲,旅游文本包括一切与旅游相关的文本资料,它主要具有两项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施加影响、诱导行动(朱灿灿,2013:12)。换言之,旅游文本作为宣传类文本,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需要让潜在的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情况、相关服务和特色文化,以达到信息传递和吸引游客的目的。对于游客来说,他们希望通过阅读文本获得游览目的地的信息。但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对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同的需求,这就决定了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言风格的差异

  东西方在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截然不同,旅游文本在语言风格上自然要考虑双方读者的感受,采取恰当的表述方式。

  汉语旅游材料在表述上注重辞藻、韵律,结合景点的文化历史背景,多采用四字成语以及排比、对偶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中,对自然景观的介绍,重视优美的写意,或者采用丰富的想象力给景观增添神秘色彩,读起来或诗意盎然或浮想联翩。英文旅游材料重视“人情味儿”,常常会出现诸如“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最佳观赏时间是……”此类贴心的提示,用词和句法偏口语,简洁朴素,避免??嗦重复;其在介绍景点具体情况时,通常采用简单叙述法,三言两语道清楚,对景点介绍追求客观、中肯,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即可。

  除此之外,中西方人民对待宣传材料的态度也是决定其内容的因素之一。不难发现,英语旅游文本突出信息的客观性,汉语旅游文本在撰写时加入主观色彩,呼吁性极强。

  (二)信息容量的差异

  中国经典故事层出不穷,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外国游客并不一定了解。我国的旅游景点,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大多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社会风俗有关,借用古文,引经据典,中国游客固然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其中奥妙,但是外国游客可能会因为错综复杂的人名、地名、朝代等因素而感觉晦涩难懂,降低他们旅游的积极性。

  所以,英汉旅游文本并不一定包含相同的信息内容。旅游材料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有必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适当修改,对其中特殊的内容进行特殊的翻译。

  二、文化缺省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数不胜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旅游文本和文化紧密相关,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转换往往会因为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背景而忽略了外国游客的认知。这就是文化缺省现象。它是指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忽略,这种现象是跨语言交际的一大障碍。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由于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具有不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对原文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目标语读者就构成了文化缺省成分(王大来,2004:69)。汉英文本之间可能会存在大量的文化缺省因素,可归类为:历史景点和历史人物、传统概念和信仰、社会风俗和文学作品。这些缺省内容可能导致翻译文本缺失民族特点,损害旅游景点的形象,切断文化的关联意义,影响汉语旅游资料信息的传递和潜在游客的兴趣(张富庄,2013:6)。

  鉴于目标语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性,以及英汉旅游文本本身的差异性,如果译者不针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翻译补偿,游客就不能完全理解原意,将无法达到旅游文本预期的目标。所以,译者在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时,要充分挖掘文本内文化缺省现象的深层含义,以采取相应的翻译补偿策略。

  三、翻译补偿策略

  针对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性以及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读者的理解差异,翻译补偿策略是解决文化缺省现象的理想方法。Newmark认为,补偿是翻译的一种手法,补偿主要是用来弥补译文在语义、声音效果、修辞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的缺省,而且译文可以在不同于原文的语句中再现这种效果。在英译旅游文本时,译者通过运用多种补偿策略将缺省的背景知识恰当地传递给译语读者,同时又可以保持原文的真实性。通过分析江西省的几处景点和文化人物简介的英译文本,得出具体策略如下:

  (一)归化法

  文化在输入时,应该倾向于归化,以保护本族文化的纯洁性;但文化的输出应该倾向于异化,以促使本族文化的外介,扩大本族文化的影响(李建军,2012:107)。英译旅游文本,属于文化的输出,在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社会风俗上,应该在简单易懂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归化法。例如:

  (1)江西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上地处南方,处处山清水秀,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

  译文:Jiangxi,the provinc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China with picturesque scenery.Thus it has been aptly termed:“the land of rice and fish”.

  该例句中的“鱼米之乡”直接将“鱼米”等文化意象移植到了目的语文本中。实际上,在英语表达中,“a land of honey and milk”同样具有“鱼米之乡”的意思。但为了更好地传播源语文化,“the land of rice and fish”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化,更有利于外国游客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奇特之处。随着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会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   (2)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道教发源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译文:Longhu Mountain,which is located in Yingtan of Jiangxi Province.It is known as one of Four Taoism Mountains because of its position――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Taoism.

  龙虎山,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此山因此得名。有人建议将“龙虎山”翻译成“Mt.Dragon-Tiger”才能对外展示其深刻含义。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的龙虎山,以道教发源地著名,如此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遗址在翻译时,采用归化翻译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化。如:“龙虎山 Longhu Mountain”“道教 Taoism”。

  (二)释义法

  汉语旅游材料中,文言文出现频率高,在英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进而考虑原文信息翻译之后,读者能否明白并喜闻乐见。释义法针对此类情况,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历史知识、社会风俗、地理位置等因素采用加注法、同位语解释等方式进行说明,以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例如:

  (3)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濒临鄱阳湖西南岸,自古就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之称。

  译文:Nanchang,bordering the Poyang Lake in the northeast,lies south of the lower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It has been enjoying obvious advantages geographically.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it has been known as the favorable place bordering Guangdong and Fujian in the south and Jiangsu, Zhejiang and Hubai in the north.

  “粤”和“闽”分别是广东省和福建省的简称,“吴”和“楚”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江浙一带的诸侯国。对于外国游客,这些都不是熟悉的“中国常识”。在英译旅游文本时,应该将它们具体到现在的省份“Guangdong and Fujian in the south and Jiangsu, Zhejiang and Hubai in the north”,外国游客才能真正明白南昌所处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它的重要地位。

  (4)素有“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美誉的滕王阁,雄踞南昌抚河北大道,坐落于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依城临江,瑰伟绝特,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传诵千秋。

  译文:Tengwang Pavilion has long been ranked first among the three famous pavilions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Standing by the North Fuhe Avenue in Nanchang,the magnificent pavilion is located at the convergent point of Ganjiang River and the Old Fu River,taking the city as its background and the river as its mirror.Its splendor and majesty was lauded by Wang Bo,the leader of the four excellence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in one of his masterpieces,Preface to Tengwang Pavilion,and thus has been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as well as maintained the glory with the years going.

  “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有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但是外国游客不一定都清楚,正如王佐良所说:“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郭建中,2000:20)。同时,对于“初唐四杰”的概念,译者将王勃的身份加以解释:“The leader of the four excellence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通过释义法,译者详细而自然地介绍了滕王阁的背景知识和王勃的诗人地位,有利于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滕王阁的历史价值。

  (三)省略法

  省略法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源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结合目标语的语言特色,并以传递基本信息为目的,对源语做出适当的缩略、删减的一种翻译方法。译者通过对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甄别,分出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在翻泽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对无关紧要的、目的语读者又很难理解的次要信息进行删减。这样做有助于保持目的语读者理解的连贯性,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主要信息(吴秀群,2012:162)。例如:

  (5)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世人敬重他,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至今。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当县令……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辞官离去。

  译文:Tao Yuanming(365~427),a poet in Dongjin Dynasty,also called Mr.Wuliu and Tao Qian,was a native people of Jiujiang City.We all respected has spirit that he wouldn't bend his waist for the salary from the dark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对中国古代称谓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同一个人除他的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号,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且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这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并非重要的讯息,没有必要赘述“号”这个概念。另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为中国大众所熟知,但是为了略去复杂的因果关系,避免外国游客坠入五里雾中,英译文本时删除了具体故事,用简单的句子“He wouldn't bend his waist for the salary from the dark government at that time”向游客阐述世人敬重陶渊明的原因,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6)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公元940年,唐贞元年间,江州刺史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书院几经衰败。到南宋朱熹重建书院,并亲自在此讲学,当时名人正士均乐于在此求学,其成为了“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其他三所为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译文:Bailudong Academy was built in 940 AD. Zhuxi,the great educator of the South Song Dynasty,turned the place into Bailudong Academy, which rivaled the other three famous academies in China.It was a school for some famous people reading there.

  如上所述,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和其他三大书院的名称在英译时被译者删除略去,直接提及南宋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为避免信息量过于庞大,有选择性地将重要信息保留、提取,帮助外国游客理解书院的历史。此时,省略法能够给外国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有利于景点的宣传。

  (四)增译法

  增译法和省略法殊途同归,都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源语做出适当的调整。翻译过程中,若能将省略法和增译法处理得当,互为依据,交错使用,就能够使得译文顺畅明了、通俗易懂。例如:

  (7)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

  译文:Mt.Sanqingshan,located in northeast of Shangrao city,is a World Natural Heritage, National Scenic Area,World Geo-park and State AAAAA Tour Zone,which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Chinese tourist attractions issued by China’s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五级,最高级别为AAAAA。但是,外国游客对中国5A级旅游景区的定义不一定都了解,所以在英译本中增加了对“AAAAA”的解释,加深了外国游客对三清山旅游景区的印象,使外国游客意识到该景区的游览价值,达到了旅游文本的宣传目的。

  四、结语

  针对文化缺省这一现象,译者需合理运用不同的补偿策略,对源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做出补偿,弥补缺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旅游文本的跨文化翻译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既要尊重源语文化,又要顾及目的语文化。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相关文章:

1.读者反应论视角下旅游资料英译中的文化信息处理论文

2.攀枝花旅游文化英语译介研究论文

3.旅游外宣品的汉英翻译研究论文

4.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策略

5.多模态理念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6.网络推广策划书范文6篇

7.论乐山地区旅游资源导游词平行语料库建设的可行性论文

8.短途自驾游必备物品及安全事项

58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