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电线电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论文
关于提升电线电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论文
中国加入 WTO 是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中小企业尽管规模小,凭借充沛的人力、旺盛的企业精神与市场灵活性,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相对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资金有限,财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欠缺,技术能力不足,市场信息匮乏,经营管理水平低落,也造成企业体质薄弱。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提升电线电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提升电线电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全文如下:
摘 要:电线电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它存在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本文对电线电缆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线电缆企业 发展现状 国际竞争力 对策
一、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现状及所面对的困境
目前,全球电线电缆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欧元,其中,中国的电线电缆行业在全球电线电缆行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并且在2011年中国电线电缆企业的产值已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但是,相较于欧美地区的电线电缆行业来说,我国的电线电缆行业发展还是呈现大而不强状况。
一方面,电线电缆行业发展规模迅速壮大,产销量达到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电线电缆工业销售产值11438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近年来,电线电缆行业还是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之中,是机械工业中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产业,其年总产值已占到GDP的1%~2%。
另一个方面,电线电缆行业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整个行业面临四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来争夺低端制造业,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据统计,现有我国电线电缆生产企业8000余家,从产品结构来看,90%左右的电线电缆企业主要从事中低压电线电缆产品的生产,其生产设备工艺简单,从而导致电线电缆产能严重过剩。鉴于这种情况,我国现有的经济产业政策已经明确把新上电线电缆项目规定为限制类项目,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电线电缆行业必须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其产品技术性能不断提升的要求及市场需求变化。
二是发达国家重回高端制造业,采取措施推动制造业的回归与复兴,增大了产品的竞争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弊端,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夯实实体经济基础,首要的就是振兴制造业。由此,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实现从“产业空心化”到“再工业化”的回归,这是一个建立在持续创新基础上新的制造业格局与形态再造的过程,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尤其值得线缆行业的关注。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目前集中度不高,行业整体竞争实力不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国内电线电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000多家,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敢于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电力电缆主要用户的招标中能够取得大订单的企业并不多。只有少数优质大型企业的增长速度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从而成长为行业龙头。质量为王,品牌取胜已成为电力电缆市场的竞争法则。
三是国内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企业利润被压缩,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电线电缆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且多采用价格竞争手段,压价竞销的情况相当普遍,导致企业利润偏低。业内有超过40%的企业遭遇过低于成本价中标、同行恶意压价等不良竞争的经历。同时,电线电缆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国内生产的大部分产品为中低端电线电缆产品,因此,很多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总的来看,国内电线电缆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低于机械行业平均水平。
四是国内电线电缆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从区域上来讲,欧美公司一直在全球电缆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掌握着核心技术。从产品上来讲,环保成为近年来全球电缆制造商所共同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发展趋向,美国、日本、欧洲在环保型电缆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生产技术也比较成熟。欧盟制定的ROHS指令要求,从2006年7月1日起,在新投放市场的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二苯醚和多溴联苯等有害物质。
而反观国内线缆行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跟不上,市场创新缺乏,管理制度缺失等等无不阻碍着电线电缆企业的发展,这也是国内电线电缆行业难以形成自己的具有国际品牌的根本原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于电线电缆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若电线电缆缆企业难以生产出符合要求、符合标准的电线电缆产品,势必将遭到淘汰。
二、提高电线电缆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从影响我国电线电缆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来看,电线电缆企业要想扩大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电线电缆企业须实施以创国际品牌为重点的国际化战略。品牌是电线电缆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的突出表现及其物态转化,企业要顺应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深刻认识到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通过学习和了解国内与国际企业发展的形势,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本企业的品牌战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须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实施以创国际品牌为重点的国际化战略。电线电缆企业要想打造国际性品牌,必须要从企业内部开始,立志培育企业自身的国际品牌,这不仅需要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还需要具备品牌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1)企业要进行产品创新,树立国际品牌。电线电缆企业的品牌国际化,要以创新的形象进入国际市场,增强自主创新和独立研发的能力,积极吸收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人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企业生产的动力之一,如何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是一个品牌能否走向国际化的关键。同时,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层次沟通,企业需要把品牌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融入品牌之中。
(2)国际品牌本土化经营。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差异,品牌跨国经营的标准也注定不同,因此,品牌国际化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国际品牌进行本土化经营。国际品牌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品牌文化的本土化,为使品牌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要充分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及消费方式等文化特征,在保持中华文化的同时,适当加进当地文化的元素,以求与当地消费者进行更有效地沟通,完成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3)采取灵活多样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国内电线电缆企业在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国际化发(下转第263页)(上接第261页)展模式,大体上有三种模式:一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是非常成熟的市场,进入门槛较高,国际性品牌众多且实力强大,有些公司已经经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品牌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非常稳固,要打入该市场必然不容易。但是在发达国家市场中,竞争规则和消费习惯成熟,市场规模庞大,经济利益可观,如果能在那里树立企业的品牌信誉和形象,就能顺利把产品推向全世界,很快被全世界所接受,实现品牌国际化,成为一个强势的全球品牌。二是进入以东欧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展中国家的进入标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没有发达国家高,本土化压力小,消费者的忠诚度也没有那么高,许多消费行为正在形成中,同时市场上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先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风险较小。三是进入欠发达国家的市场。欠发达国家的进入门槛最低,对质量的要求也较低,消费者的品牌概念弱,市场容易进入,代价低,费时短。
基于以上三种模式,电线电缆企业要慎重选择适合自身的品牌国际化路径,这对于企业实施品牌国际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2.电线电缆企业应采纳以全球供应链为重点的国际化。全球化供应链能适应全球市场快速反应的要求,实现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即时出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也就是在需求信息获取和随后所做出的反应尽量实时地接近最终消费者,将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前置时间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条件。
3.电线电缆企业要推行人才国际化。电线电缆企业推行人才国际化战略就是要从战略高度构建人才国际化,进行企业人才体制改革,尽快从主要参与国内人才竞争变为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从使用性人才竞争上升为开发型人才竞争,通过系统的体制机制创新,使人才的整个链条与国际接轨。
4.电线电缆企业要实施集团化战略。要走出国门,必先强大自己。大企业集团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催化和媒介作用,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为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企业集团是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是工业与现代化达到一定阶段共有的经济现象。在经济发达国家,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
大企业集团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手段现代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要更有力地开展国际竞争,必须形成一批由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要在新形势下抓住一切机遇,努力形成和发展壮大一批的跨国公司。这就必须在电线电缆行业中发展一些龙头企业,大企业,对外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护民族品牌,对内可以促进良好市场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加强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动电线电缆行业的调整升级。
总之,企业推行国际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不存在完全可以效仿的模式,但是国内电线电缆企业可以研究世界著名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新,强化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培育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高瑞德.我国电线电缆市场的质量监管问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1)
[2] 王家梁.“八大问题困扰电线电缆行业”[J].电气技术,201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