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管理论文 > 关于工商管理论的论文

关于工商管理论的论文

时间: 诗琪1201 分享

关于工商管理论的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如何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工商管理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关于旅游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企业需求的研究

  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为导向,以“应用”为特色,以“应用”为目的,侧重于培养适合一线工作要求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类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能体现应用型的特征,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出特色鲜明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根据其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情况,与有关院校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高校与企业方面。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就需求结构、岗位技能训练计划、相关待遇(如奖 / 助学金、就业)等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培养方、委托方、受教育者)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这种人才培养计划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做到“无缝衔接”。 “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双方合作的开始在于订单协议,而企业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往往占有较多的主动权。因此,学校与对方签约,自己的办学实力和专业优势就非常重要。

  第二,校企双方教育资源。根据“订单”的约定,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及职业岗位的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企业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此,校企双方都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应用较多,常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近年来,在本科院校中也有不少专业采用此模式,得到了企业与毕业生的好评。由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依据,由人才培养方案延伸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等实施人才培养的具体项目。因此,如何在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以便处理好专业通用性与岗位针对性的关系,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最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目前,武汉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业务技能,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互联网思维和国际视野,能够从事经营、管理、研发、咨询 、培训等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旅游管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应在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院校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结合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应该包含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三大类。但武汉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多,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订单式”培养模式中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是实施“订单式”教育的重要环节。例如武汉工商学院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习场所,鼓励本校教师外出挂职锻炼,获取丰富的实践知识,充实自己的理论教学;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一方面派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导师进校授课。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企业需求的问题

  (一)强调技能,忽略素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订单式”人才培养依据企业需求来培养学生,以目标岗位设定人才规格,甚至以目标岗位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但以企业岗位标准为依据对学生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育,可能导致学生熟练掌握了企业的实践技能,却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校企脱节,流于形式。目前实施“订单式”教育的情况来看,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只是利用相关企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而实践教育只是以学校为主、合作企业被动参与来进行,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性高校较多,但专业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旅游院校较少,大多数高校专业发展有限、缺乏资源和信息,难以找到对口的订单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和调控机制等一系列运行机制,导致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停留在表象层次。

  (三)企业与学生均受到过度制约。一些旅游高校对于自身培养旅游人才的类型模糊,是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服务操作型人才,并不是十分明确,这就造成毕业生很难适应旅游行业和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一旦进入订单班,接受了学校与企业制定的协议,那么毕业时就应赴该企业工作。但有部分学生在入学时看好该企业,也接受了该模式,但就业之际却因有了更好的选择而想毁约。还有企业认为学生没有达到企业的岗位要求而不愿接收的现象。在这两种情况下双方都存在着面临违约而难于解除合同的窘境,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的问题。学校至今仍未走出学院式传统教育模式,仍未摆脱“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老路。尽管教室增添了多媒体设备,但学校始终与社会、企业未能真正融合;理论知识始终与产业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学生被动地依附于教师,应用能力、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欠缺。当前旅游院校习惯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去衡量,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仍以学生在理论考试的量化表现为主,实践操作、口试、过程考查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较少;评价内容突出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的特点,过多强调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关注不够。这种教学评价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敷衍考试、阻碍其他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由于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由高职升格而成,在办学定位、办学目标方面把握不准。要么盲目跟随公办研究性本科教育模式,要么仍在复制大专教育模式。应用型技术型本科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的问题突出。

  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面向企业需求的对策

  (一)关注素质教育及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应融合应用型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优点。旅游与历史、文化关系密切,培养学生对史地知识、艺术审美、哲学宗教等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培养学生的知识内涵、综合能力素质、价值观取向等。在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考虑“公共基础课程 + 专业必修课程 + 选修课程 + 实践课程 + 订单特色课程”的体系,公共基础课程培养本科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专业必修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等)满足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的需要;选修课(如会展课程)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大范围内转岗能力,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订单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符合企业岗位能力结构的核心课程与考证课程。

  (二)行业“订单班”的需求。旅游企业对本科层次人才需求,且易受到企业经营效益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因此,高校与企业订单培养的持续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不应局限于为个体旅游企业,而要更加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动态、发展趋势等。例如将学生的培养纳入行业发展中,将每个企业的需求变为小订单,行业需求变为大订单。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打好基础,增加社会与行业需求的通用技能,使人才培养具有广泛的针对性和普适性。

  (三)实行“弹性订单式”。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使企业感觉到“订单式”培养能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给企业形象增添光彩,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效益。“弹性订单式”指学校可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人才教育规律并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长远需求来设置课程。“弹性订单”结合校企订单、学校与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四)改革教学内容等方式。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改变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合理的理论课、实践课及实习课的比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负责人应有强烈的市场意识,主动寻找合作企业,争取更多的人才培养订单,形成规模。根据双方协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构建适合“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和行业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式。通过鼓励教师“走出去”挂职锻炼,并把企业导师“请进来”形成兼职教师队伍,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关于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2017-05-19 11:11阅读:202 次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以其48.5%的资产吸纳了近 70%的就业,提供了57%的社会销售额,创造了 43%的税收。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将会对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现有的政策扶持理论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于辽宁省而言也要注意积极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从而为当地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急需的帮组和引导,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1 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辽宁省民营企业己遍及全省各地,并涉足各个行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民营企业己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 2013 年统计报告,共有民营企业约 202 万户落户在沿海经济带,创造约 22 万的就业岗位,总营业额收入达到 381亿元,总计利税总额接近 29 亿元。除去垄断行业外,在大多数工业类行业里均有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在一些传统行业占据了民营企业主要的主营业务收入。众多数量中小企业的创办,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加快实现全省民营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行政审批服务不到位,民营企业创办难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改革效果较明显,一系列的审批环节和收费项目被取消了,但行政审批服务仍有不到位的地方,集中表现在对创办民营企业的审批事项上。

  第一,一些行政部门在利益的驱使下,借加强对民营企业管理之名人为地提高审批门槛,巧立名目设立行政审批收费权,造成政府部门之间的行政审批职能交叉,效率低下,挫伤投资者创办民营企业积极性。

  第二,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机制不透明,审批准入制度含混模糊。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企业的发展,对外来的民营资本持排斥态度,往往在行政审批上做文章。口头上说欢迎投资,但涉及具体项目,地方政府哪些限制、哪些鼓励便语焉不详,在行政审批时故意拖延时间,投资者无奈只好放弃投资。

  第三,与国有、集体和外资经济相比,辽宁省许多地方政府在对民营企业资格的认定、贸易渠道的开放、投资许可等方面实行更多的前置审批程序,致使民营投资手续多、事项杂、时间长、见效慢,无形中造成民营企业在与非民营企业竞争中天然处于劣势,扼杀了民间投资创办民营企业的信心。

  2.2 融资服务门槛高,民营企业融资难辽宁省民营企业多属中小企业,其公司借贷抵押资产不足,加之辽宁省资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民营企业缺乏直接融资途径,致使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直接借贷门槛高,融资困难,很难从银行和资本市场凑集资金。据辽宁省工商联 2013 年对该省 102 家中小民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90%以上受访的民营企业存在资金问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资金成本较高,现有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中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由于辽宁省资本市场不发达,民营企业正规的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向银行贷款,但其他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也较强,这就造成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争夺借贷资金的局面,出于风险和利益方面的考虑,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将资金借贷给大企业,在信贷资金供给有限时,民营中小企业获取信贷资金可能性就大大低于大企业,民营企业无奈只好通过非金融机构融资,融资成本大幅提高。

  2.3 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民营企业运营难政府帮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民营经济合理、有序和健康发展。目前,辽宁省对民营经济发展疲软的态势与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是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辽宁省民营企业增长方式普遍比较粗放,这需要政府通过财税政策引导经济朝集约式发展,促进民营企业进行创新。仅有少数的大型民营企业享受财政贴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税收上未受惠,难以进行技术革新。

  第二,对民营企业出口的支持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提高退税率,以缓解国内需求不足对民营企业造成的冲击,但该措施对辽宁省出口型企业的影响有限。辽宁省出口型以生产大型装备为主 ,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出口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价格受需求的影响不太明显。因此在国外对大型装备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加之生产周期长的因素,出口型企业每年出口的商品数量较少,出口退税对其影响不大。此外,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出口退税手续比较繁琐,成本较高。

  2.4 家族式管理普遍化,民营企业发展难辽宁省民营企业在创办之初,创办者多把“家文化”植入企业, 造成民营企业长期以家族经营为主,出资者和管理者没有分离,“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代代相传,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复杂多元化,内部分工专业规范化,以往那种任人唯亲,用道统代替制度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弊病百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家族式”管理体现在:

  第一,家族成员把持民营企业的主要职位和部门,企业成员按照家族辈分等级进行排序,“任人唯亲”导致近亲繁殖,不同的利益集团勾心斗角,与现代的管理理念格格不入。

  第二,“家族式”管理下的民营企业,往往忽视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致使职工整体素质低下,企业效率不高,企业经济效益长期停滞不前。此外,民营企业管理者往往缺乏现代企业家必备的素质,目光短视,缺乏创新意识,他们在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式上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不愿意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革新,不利于辽宁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长期发展。

  3 促进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3.1 优化行政审批服务,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有利于构建一个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有利于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第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行政审批人员的素质。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制度两种方式使政府工作人员彻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其在对待民营经济审批事项时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发展的工作。另外要加强对行政审批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审批工作中要突出 “快”字,提高。

  第二,要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便捷创业环境。工商、质监、税务部门要通力合作,通过“一站式窗口服务”推行民营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快实行“一照一码”制度,通过制度创新让办事人员参与对行政审批人员的绩效考核,激发民营资本创业热情。

  第三,探索对民营企业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法无禁止皆可性”的管理思想创造性地把事前审批事项变为事后备案事项,最大程度提高提高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化。

  3.2 优化金融借贷服务,营造便捷的融资环境辽宁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存在融资难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的金融支撑环境。

  第一,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民营企业创办“自己的银行”,以减少民营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单一的困境。具体做法是通过政策优惠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民营企业设立村镇银行、民营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方式进入金融领域参与金融创新,通过搭建金融平台解决其他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

  第二,针对辽宁省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局面,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鼓励励民营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通过发行公司债、私募债等方式直接融资,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

  第三,通过民营企业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方式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例如,针对那些创新型的民营企业,相关部门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专项科技小额贷款,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过程的金融借贷服务,科技创新成果由企业和金融机构共享。

  第四,直接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例如,在贷款金额、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上,政府部门可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让金融机构根据抵押物和信用等级情况给予适度照顾,防止民营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

  第五,降低政策限制,鼓励行业融资平台建设。辽宁省政府可以考虑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外部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树立信用典型,大力推广信用管理先进模式和经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大平台,利用信用平台依法披露相关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技术交流以及实现资金需求者和提供者的接口。

  第六,加快民营企业有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创新。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需要开发专门适用于小微企业的授信制度、贷款抵押和担保方式。制定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标准、授信体制标准和程序,使评定标准科学化、小微企业信用等级合理化,促进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改善。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产品的宣传和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决策咨询、金融信息和金融产品应用指导等服务。

  3.3 加大财政帮扶力度,营造有利的营运环境财政帮扶是对民营企业的直接援助,有利于缓解民营企业的税收和资金流压力,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辽宁省应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帮扶力度,帮助民营企业渡过经济发展换挡期的寒冬。

  第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费压力。税务、财政、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落实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和创业负担举报反馈机制。

  第二,对出口型民营企业而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对民营企业进行间接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三,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帮扶。政府采购重心要逐渐向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转移,要优先采购同等条件下中小民营企业的产品。政府国内需求不足的发展困境。第四,借鉴国际经验,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直接减免税费。例如,对于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和在落后地区新建的民营企业,其社会保险费用可按人数比例由政府承担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对于盈利再投资的部分直接免税。再如在税收上,可将中小民营企业用于技术研发、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准予税前扣除以减轻企业税负。

  3.4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营造现代的管理环境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部门,是企业提高经营能力的重要条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辽宁省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式”的组织管理方式盛行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去家族化。

  第一,在选拔机制上,管理者应鄙弃传统“任人唯亲”、“因人设事”的用人思想,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选拔优秀人才,为民营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第二,在组织结构上,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聘请管理精英到民营企业任职,逐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第三,在对公司经营者的管理上,不再是依靠传统的监督机制,而是依靠激励和绩效考核并重的机制。

  第四,积极培育“创二代”健康成长。民营企业多是代际传承发展,为保持辽宁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创二代”培育计划,使民营企业接班人增强依法经营意识,帮助其掌握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技能,转变“家族式管理”思维,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 结语

  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是辽宁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辽宁省省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就必须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和金融借贷服务,加大财政帮扶力度,破除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以创新民营企业的帮扶方式。

40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