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答辩问题

行政管理论文答辩问题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行政管理论文答辩问题

  毕业论文答辩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行政管理论文答辩问题,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行政管理论文答辩问题

  一、 你对解决残疾人住房保障问题有什么现实、可行的建议? 答:1.残疾人因为行动不便,更加适合与家人住在一起。可以借鉴我在论文中提到的日本“东亚模式”,发挥家庭亲情的保障功能。同时,残疾人对住房面积的需求是小于对住房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可以加大残疾人住房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如墙体扶手、坡道、洗浴设施等)。成本不高,效果很大。

  至于孤寡残疾人可以纳入政府的公益福利机构、养老机构。

  2.在普惠性的住房保障机制建设中,将残疾人群体纳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项目的重点保障对象,优先予以解决。因残疾人与其他群体没有可比性,不会引起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平衡。

  3.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险扶持力度。我在文中提到,当前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主要侧重在基本养老和医疗两大块。目前政府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已经有财力对残疾人的住房公积金个人自理部分进行补贴。

  4.在农村可以加强残疾人危房修缮,或拨出一定的宅基地为残疾人建造福利公寓。真正做到“化小钱,办大事”。

  二、 你对开展残疾人类别化的帮扶有什么建议?

  答:从两个层面来帮扶,一是从残疾等级来看,共分四级。一、二级重度,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对这部分残疾人,很简单一句话“政府养起来”。即使是亚当斯密提倡的最小型规模的政府三大职能之一也有“扶持不能照料自己的人”职能。二是对三、四级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应加大就业保护和就业援助机制。特别是在我国,就业是获取社会保险的主要途径。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视力残疾人可以扶持盲人按摩业;听力言语残疾人可以从事高噪音的行业,担当正常人不能胜任的岗位;肢体残疾人适宜从事文职工作,日本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中政府机关需安臵比例是2%,普通行业是1.5%。但是我国在公务员招考中,就业歧视还很明显,应改进,带头做好按比例就业工作;对于智力、精神残疾人,应加强社会康复和工疗模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其融入社会。

  三、 你认为农村解决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有什么可行的路径选择? 答:从本人分别在城乡结合部和城区两个区域的工作实践来看,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途径比城区要广泛。

  1. 在农村整体社会保障建设中,应将残疾人优先纳入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范畴。

  2. 扶持有创业精神的残疾人从事种、养殖业,成立残疾人扶贫基地,通过基地辐射效应和免费发放种、苗的方式,带动周边残疾人开展养猪、养鱼、养鹅等种、养殖业致富。

  3.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有相当部分是简单加工业。可以把其中简单的工作环节交给残疾人来做,通过居家就业的方式,使残疾人得到一定的收入。

  4. 我在第一个问题里提到的,农村解决残疾人住房保障问题,有很大优势。

  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行政管理的历程与前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社会对公权力的行使和制约颇为关注,并为我国现行行政体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多的责任。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温家宝在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都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等做过系统全面的论述,党和国家都意识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着改革的新要求。

  ?一、 相关概念界定

  ?对于“行政”或者“行政管理”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方面,认为行政(管理)即是政府管理,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活动。而广义的理解则是认为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也就是说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特定的社会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依法有效的管理,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因此,行政就是有特殊意义的管理活动。但管理与行政也有着明显的差别:管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而行政是国家产生以后才出现的,管理不仅历史比行政长,同时管理的外延较之更宽广,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都是行政,都是行政管理。同时,行政是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行政具有阶级性,是体现阶级意志的一种管理活动;而管理具有社会属性,不具有类似于行政的“阶级性”“政治性”。

  ?从行政法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特定的社会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依法有效的管理活动。以行政管理的主体作为标准来审视什么是行政管理,很显然我们看到了行政的一种分类,即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国家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依法的管理;社会行政是指社会组织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和行政机关委托进行的公共行政,其形态多种多样,实质是自治行政。在我国,社会行政的情形包括:①律师协会等行业团体进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活动;②社团、基金会根据法律授权进行的公务活动;③各种鉴定、检测机构根据法律授权进行的行业技术监督管理活动;④大学等教育机构进行的自我管理活动;⑤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区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进行的自我管理;⑥生产建设兵团进行的公益自我管理活动。?[1]?

  ?二、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

  ?我国行政管理的历程主要表现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需要的体制方面的改革,行政管理的发展和改革都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发展到十七大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创新性举措,以实现在现阶段符合我国现实需要的行政改革目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大部制”的定义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部门进行整合。党和国家希望通过“大部制”改革,建立一个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权力机构,在对社会的管理上更好地进行宏观层面的管理,同时减少对经济的微观干预,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的实现,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以下是“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审视内容:

  ?“大部制”改革的重要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从新中国的建立到现在,我国政府前后进行了不下二十次的机构改革,地方政府数次改革基本遵循着对中央机构设置创新点的路径拷贝(虽然各地方机构改革方案中都强调要避免这点,却依然难免),而地方政府的“精简-膨胀怪圈”、效能低下诟病、地方治理困境(如群体性事件困扰)等现状证明了这种复制来的机构体系在地方运用显然是低效的、不相适应的,其深层次原因是一方面因为各级地方政府所承担职能不同,一味遵循从上至下的“复制式”对口设置“桶式结构”,则容易导致现行地方政府的种种结构性弊端;另一方面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缺乏整体规划、刚性准则和科学论证,没有特定的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模式等?[2]?。行政改革的反复没有显现出显著的成效。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历了三十余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也进行了三十余年,而这长时间的渐进式的改革主要反映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在前三十年,我国的政府行政机构先后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改革:1982, 1988, 1993, 1998, 2003,这几次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3]?。十七大提出的进行“大部制”改革,这被看作是前三十年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新世纪行政管理改革的新起点。

  ?也有观点认为前三十年的行政改革可分为如下五阶段:a.1976—1981,“”结束后,在百业待兴的中国社会,国家机构逐渐恢复正常的行政运行,同时经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b.1982—1987,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国家花大力气在政府机构的合理调整上,大量精简人员。c.1988—1997,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指导思想。d.1998—2002,实现政企分开,明确政府的职能,尤其是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减少政府对

  市场的不必要的干预。e.2003—现今,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国家注重体制上的改革,注重宏观体系的管理,通过协调政府各部门,使政府机构保持高效廉洁。而“大部制”改革,则认为是从2003年起进行的行政改革的继续。

  ?经过1982年的改革,政府工作部门和领导职数,同时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在实际的政府改革与建设中放弃领导职务终生制,逐步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加强了人事制度的代谢与更新,并在后来逐渐发展并实现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合理规范干部人事制度。

  ?三、现阶段如何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广义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六个方面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政府内部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部门内部的关系三个层面;政府与外部的关系包括政府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政府与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乃至执政党的关系三个层面?[4]?。狭义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即政府部门内部关系的调整与变革,包括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责权限的划分等内容。

  ?(一)改革原因

  ?对改革的正确评价不是参照某种模式来评价优良,而应该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经济上的影响力,以社会发展的现实来评估一次改革。“从1978年到2008年,国内经济总量GDP按照可变价格计算翻了20多倍,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的奇迹”。解释这个“奇迹”,不可能离开政府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承认,一个好的改革发展必定有一个好的政府和一个好的行政管理体制,否则“中国的奇迹”就不好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都尽了最大努力做好这项工作。……但是,同样是事实的是,一些调查材料表明,现在社会舆论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普遍评价并不太高,这里既包括对政府行政效率的评价,也包括对政府行政道德的评价。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多地方也并不强,甚至不断发生非利益相关者同政府激烈冲突的严重群体事件。尤其是当前国内理论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共识,就是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政府领域,这其中就包括行政管理体制” ?[5]?。

  ?不难看出,多次行政机构改革没能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机构改革受到同期的 经济体制状况的制约,尤其是政企是否分开,将极大的影响政府职能的界定和行政改革的成效。人事制度对其也有约束,例如,安置性的就业制度,不合理的工资制度和干部 管理制度等等。这对当下及以后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提供警示和启发作用。

  ?随着国家 政治的变化和经济的 发展,公民意识的加强,人民对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新要求,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着与社会的前进性变化和人民日益提高的要求的明显差距,因此要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1.推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建立起具有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2.立足国情,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根源于中国自身的力量,但同样借鉴了西方优秀的元素,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也同样借鉴西方,但是借鉴不等于全盘西化,我们要保持中国自身的特色,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扬弃,各地区的改革要在立足党中央新精神的前提下,在总体布局的统领下,因地制宜,进行地方和中央相辅相成的配套改革。

  ?3.改革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切忌冒进。在政策推行以前,应当采取政策的试点,根据试点情况的反馈,对原有的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在试点成熟以后,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开始政策的推行。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相配套的行政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行政管理体制很显然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如果行政体制的改革不能适应当下的经济体制的状况,这项改革势必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实现政企分开,明确政府在经济上的职能状况,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很好的表现。

  ?5.紧紧围绕建设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四个分开”,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加强政府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和程序化的建设,同时,注重其他 方面改革的配套实行。

  ?(三)推进手段

  ?在明确了未来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和方向后,中国将能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更加坚定的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推进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只有在此理念的指引下,中国行政改革才能走上真正的远方,走向实实在在的胜利。

  ?因此,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四个分开,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同时加强基层公共 组织和社会公共组织的管理能力,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在国家的统领下的社会性的行政。第二,改革行政区划设计,减少地方政府层级,改省市县乡四级结构为三级结构,实现省直管县,实现政府结构的扁平化。但是政府结构的扁平化并不意味着公务人员的数量一定减少,因为“政府部门的设置,是适应社会的 发展的。我们的 社会还处在转型时期,公众对应由政府提供的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而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则 必须要增加财力和人力资源;另外,遵循对市场监管的需求。在这样的现实下,我们需要一定数量的公务人员,甚至在未来政府部门的人员还会增加。?[6]?”第三,继续改革中央高度集权的 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并对之进行依法规范,实现简政放权和必要的合理授权,同时改革和完善地方行政体制,搞好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减轻农民负担,推进乡镇合并,加快城镇化进程,进行城镇行政体制改革。

221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