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会展危机管理论文
会展危机管理是现代会展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能有效保证会展环境、提升会展形象、避免或减少会展损失,实现会展价值。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会展危机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会展危机管理论文范文一:浅论会展危机应对策略
[摘要] 会展经济繁荣背后所潜伏的会展危机是多样性的,其特征也不同于一般的危机;如何在策略上应对会展危机,从意识、机构、机制、制度等几个方面着手考虑是必要的、可行的。
[关键词] 会展危机应对策略信息不对称
会展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后出现的一个综合性更大、关联性更强、收益率更高的经济形态,在国际上会展业拥有“经济助推器”和“城市面包”的美誉。在国内,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会展活动空前活跃,行业总规模年均增长20%,在全球会展界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国际上,会展业已经日趋成为塑造国际城市品牌,展示国际城市形象的舞台。但是会展因其自身的涉及环节多,哪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产生危机,潜伏着诸如浮夸危机、财务危机、事故危机、火险危机、偷盗危机、疾病危机、恐怖危机、例会危机等多种危机。具体看,会展危机的特征表现在:
1.连锁效应。会展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它所带动的行业有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通讯、购物等相关产业等。当会展危机发生时,在会展产业链内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其他链条出现危机,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
2.影响广泛。会展危机一旦发生或者即将发生,有关现场就会出现失控、混乱和无序的局面,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一方面危机可能会给组展商、参展商、服务商、普通观众和专业观众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利润损失,展品被严重损坏,严重的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会展危机会毁坏会展良好声誉和办展机构的形象,降低会展品牌的美誉度和客户的忠诚度。
3.展期有限,回旋余地小。会展危机事件发生后,危机管理人员面临紧迫任务,必须尽快控制住危机,但是会展的展期尤其是商业性会展比较有限,一般而言,展期一周左右,短则两三天。所以在会展危机处理中,时间非常紧迫,对有限时间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有效性,造成回旋余地小。
4.信息不对称。会展危机常常发生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而危机对展会现场的分割,又使得危机范围之外的人们与危机范围内的人们很难相互联系,加上会展危机的突然发生使人们惊慌失措,人们很难对客观的情况做出真实的认识和反应,这使得会展危机情况错综复杂,各种信息真伪难辨;会展主体、会展客体和传播媒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或者缺乏必要的沟通,可能造成信息的隐藏或者严重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会展危机处理的难度。
会展危机不确定性风险不断增加,在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给会展组织者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管理危机状态下的会展。所谓会展危机管理,是指会展主体针对没有预料到的、且对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形成威胁的重大突发危机事件采取的系列行动,包括危机的监测,危机的预控,危机的决策和危机的处理等几个阶段,通过提高会展主体对危机发生的预防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处理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减少损失、恢复社会稳定,以维护会展自身形象的过程。显然,会展危机管理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管理,如何从策略上进行应对呢?通过考察国外和国内东部地区会展危机管理的经验,认为会展危机管理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会展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这样一种思想和观念,它要求一方面政会展主体尤其是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自身要居安思危: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日常管理和运作中就抱着遭遇和应付危机的状况的心态,预先考虑和预测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的极度困难的形势,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对抗困难境地的准备,预测或提出对抗危机的应急对策,以防止在会展危机发生后束手无策,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要有备无患:通过模拟会展危机情势,科学的预警分析,来了解非传统威胁形成的各种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制定完善的会展危机管理计划。
2.建立会展危机管理机构系统,构造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的会展危机管理系统由包括决策咨询参谋机构、决策中枢机构(要形成处理危机的方案、计划)、决策执行机构,以及人员、资金、物质资源;软件系统则是要形成处理会展危机的方案、计划等组成。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依法组建一个具有足够权力且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地区资源并进行日常的和应急的快速沟通来应对会展危机的中枢指挥结构。这个系统是整个会展危机管理机制的灵魂,当危机发生以后,最初做出反应的就是决策中枢机构,决策中枢机构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做出反应的方式以及领导、指挥会展危机管理工作的灵敏程度是衡量一个会展主体危机管理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尽快建立综合性的决策中枢机构和常设性的会展危机管理行政部门或临时性工作小组,赋予与之对应的职能。
3.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发挥舆论的巨大作用,增强会展危机管理透明度。由于会展危机信息不对称,会展主体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如不能及时公布危机信息或故意隐瞒,就极易造成谣言四起,参展商和相关公众恐慌,使自身陷入被动,因此组展商应与媒体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既能确保信息的及时发布,又能保证必要时对一些不负责的“非正式消息”驳斥。
4.营造危机管理的良好氛围,加强会展主体之间以及与社会公众的合作,推进会展危机管理。会展主体和学术科研部门进行合作,结合不同学科理论,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为会展危机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大力发展决策的预测技术,建立官方的、民间的或官民协作的决策智囊机构,选择实际案例,建立各类会展危机的案例库,从理论和实际全方位寻求符合会展展情的解决危机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周永生:企业危机预警评价系统构建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2]刘宗太: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1,(1)
[3]华谦生:会展业危机管理的RCRR模式[J].中国会展,2004,(9)
[4]顾逸南:会展业面对突发事件的管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5,(1)
有关会展危机管理论文范文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会展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慢慢减退,全球经济都在复苏,后金融危机的格局已经形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到来不仅仅是一种挑战,对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会展业而言更是一种机会。因此,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总结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理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策略,以应对下次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以及促进我国会展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会展业;影响机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43-03
中国的会展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会展业虽然已经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慢慢恢复起来,但此次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发展所造成的现实影响以及一些后续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后金融危机阶段,不仅应尽量减少损失,更要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探讨应对我国会展业的短期危机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目前,国内外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比较侧重的是对自然危害(地震、海啸等)、突发传染病(如SARS)等方面的危机应对研究。因此,本文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促进会展业持续发展的相应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的影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波及面广,负面效应明显,构成了对于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及管理工作新的威胁。本文从会议业、奖励旅游、展览业三个方面,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会展业的影响与冲击。
(一)会议业
会议业因其广泛的影响、高额的利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在各类会议中,公司会议和协会会议占整个会议市场80%的份额[1]。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商业环境恶化,业务量下降,大量企业甚至倒闭,企业为此削减了差旅费、商务会议及年会开支,因此,世界会议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显著的。但国际性的大型会议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一旦运作,则较小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在后金融危机阶段及其以后,类似于政府会议、国际组织之间一些会晤、论坛等形式的交流(如全球金融峰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仍会开展。
(二)奖励旅游
奖励旅游是高品位、高消费、深寓文化内涵的享受型特殊旅游活动,其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但此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企业受到的危害较大,使得大部分外企在实行奖励旅游时很少将目的地选在其他国家。上海的一些旅行社的资料显示,往年“十一”后逐渐进入高峰的奖励旅游,2008年在国内外包括机票、饭店大幅降价的情况下仍显平淡,部分企业则降低了奖励旅游目的地的规格,将境外游改成国内游,原本在国内一线城市举行的会议则改到了二、三线城市等[2]。
(三)展览业
世界金融危机对于各个行业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产业关联强的展览业更是不可避免。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1 800多项,但实施办展的只有1 000项,实施率约55%,与2007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5%。国内展览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展会数量、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困难情况突出。如2008年的“佛山陶博会”,华夏陶瓷城会展中心一楼展位约有1/4没有售出;2009年第105届广交会第一期与第104届第一期相比,出现了境外采购商人数、累计出口额双下降的现象。上述影响的后果是导致了展会组织的扭曲,形成展会市场交易的障碍与阻力,从而阻滞了我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二、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会展业的机理
自20世纪80年代会展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会展经济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虽然会展业发展的步伐不可阻挡,但上述分析表明我国会展业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不可摆脱的事实。本文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其影响机理进行深入探究。
(一)宏观机理――关联模型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会展行业产业化、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已形成了国际化趋势。会展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会展业与餐饮业、物流业、国际旅游业、批发零售业、邮电通信业、航空业等都有较强的联动性,关联度分别为0.8557、0.6698、0.7379、0.7513、0.4624、0.7297[3]。因此,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这种关联性使得各产业受到的影响也会表现在会展业中。
基于上述分析,设ER(Exhibit Revenue)代表我国的会展经济收入, 则ER受以下几个变量的影响: 国外会展市场(X1)、餐饮业(X2)、物流业(X3)、国际旅游业(X4)、批发零售业(X5)、邮电通信业(X6)、航空业(X7)、国家政策性因素εERn。ER与其他经济单位的关联模型可表达为:ER = f(X1,X2, X3,X4,X5,X6,X7) + εERn。其中:εERn表示第n个国家的政策性因素,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及有关发展会展业所颁布的法律或采取的措施等。
上述关联模型有助于解释世界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传染机制,可用下列的图示分析。
图1表明,关联模型中前7个因子与会展收入都是成正比的,在金融危机中,这些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国外会展市场所受影响尤为明显,国外参展商的减少既不利于国内大型会展的国际化发展,也阻碍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办展。在政府方面的因素中,如果国内外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乏力,势必影响各国的会展市场。
(二)中观机理――增长极理论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所斯・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把它们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4]。“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会展经济带应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增长极,这三个经济最发达地区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最大的。依附于经济发展的会展业受到这种“负向”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影响,可能的结果是这三个增长极不仅没有得到稳固反而弱化了其应有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三)微观机理――羊群效应和恐慌效应
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均本能地从各方面节省开支。一些大企业若判断参加某个展会的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明显,就会撤出。而由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较高,大多数小企业并不倾向于独立搜集和处理某个会展国家的信息,这就会导致小企业随大企业撤展而撤展,加剧会展市场波动,形成会展市场的“羊群效应”。 恐慌效应理论认为,其他人作出与自己不同的决定时,便会恐慌,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会效仿他人的行为[5]。利用恐慌效应理论也能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在世界金融危机中,若一个潜在参展商发现大批企业取消参展,便会担心自己如果参展利益就会受损,从而产生恐慌心理,当大量企业有类似想法时,便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恐慌链,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取消或逃避展会。
三、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会展业持续发展的策略
在后金融危机阶段,为有效排除金融危机的阻扰并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反影响机理视角提出应对策略。
(一)宏观策略――构建针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治理环境
1.同业联盟和产业融合相结合
除了一直强调的会展行业内部的联合发展外(如珠三角会展业联盟),为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氛围,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异业联盟在现阶段也是十分必要的。由各行业与会展业的关联模型我们已经得知,会展业所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是和餐饮业、物流业、国际旅游业、批发零售业、邮电通信业、航空客运业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会展业可以走异业联盟之路。会展业与这些产业的联盟可使其影响不断扩大,并通过信息容量的扩充与共享而有效拓展市场发展空间,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广告效应。
2.法规建设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我国会展业危机应对能力的不足与我国会展行业法制不健全是密切相关的。虽然2005年至今,已出台了国家性的法规《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以及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等[6],但仅有这些法规是不全面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加紧完善、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监护和规范,使会展业在一个有保障的环境中有序、健康的发展。同时,应尽快在全国建立统一的会展自律性组织,制定会展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定期发布权威信息,保持与政府的经常性对话,以维护业界的利益,提升业界的形象和定位。
(二)中观策略――提升后金融危机格局下会展业的发展能力
1.培育适合的会展产品发展模式
我国会展市场上重复、模仿办展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展会因缺乏产品发展模式而深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培育适合的会展产品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通过依托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展会,培育各种特色会展产品。包括: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即通过依托城市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来推动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优势,我国的杭州、海南、昆明、博鳌等省市都适合该种发展模式;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通过依托城市的优势产业来推动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独特品牌的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如我国义乌、东莞、青岛等地的会展产业;政策依托型发展模式,即通过国家政府给予的政策倾斜和特别扶持发展会展业,我国西部和区域内欠发达地区可以采取这一发展模式。
2.加快会展增长极的品牌建设
根据增长极理论,现阶段不仅要巩固我国现有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会展增长极,而且更要加强其极化机制,即要着力品牌会展的建设。在我国,真正能在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展览几乎全是专业展,如上海的汽车展、深圳高交会和珠海航空展等。而截至2005年底,我国只有22家展会成为“UFI”的正式会员[6]。所以,会展机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专业展,在我国的会展增长极地带迅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得到国际业界认可的著名会展品牌和大型公司。品牌保障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在世界金融危机下的发展能力,同时也能将自己的资源、人才、技术等扩散交流,辐射到周边二、三级城市,形成带动效应。
(三)微观策略――提高会展企业的防御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1. 建立会展危机预警制度
危机是突发性的,但会展工作是有计划的,而大型品牌展会更是一个长期、周密计划的工作,因此,会展的危机管理工作也可以进行制度化的管理。会展企业应强化危机预警制度建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会展危机预警系统,该系统会根据会展特点,将会展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分类并设计相应的会展危机指标体系,根据危机危害性的大小定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应对指引,当一种危机达到警报状态,即会对本企业或该会展活动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时,会展企业应预计所需经费,准备相关物质,明确责任人选,对症下药,预防危机对会展活动产生危害。
2. 加强与外界的及时沟通
良好的外部沟通,有利于获得有关方面的协助和支持,特别是当发生危机时,与外部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由影响机理的分析可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羊群效应与恐慌效应都会对预期或潜在参展商产生影响,因此,办展办会机构应及时与客户、其他利益攸关者和媒体沟通,将该展会的优势与机遇表达清楚,以消除潜在参展商的恐慌心理,削弱羊群效应的作用。另外,会展企业要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取得这些机构和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是顺利办展办会的有利条件。
3.实现会展业的电子商务化
会展企业应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密切关注网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将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在展览场馆、展会组织、展会服务等方面。在世界金融危机对实物展览的冲击下,我国会展企业要尽快建立与参展商及其所在行业品牌网站、协会网址之间的链接,获取最新的信息及传播自己的信息,并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在网上洽谈贸易,拓展电子商务化模式,实现会展业实物办展和虚拟办展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后金融危机阶段,中国会展业想要加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就必须做出思考和总结。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业的冲击和影响,认为,我国会展业为在后金融危机阶段获得长远发展,必须结合影响机理积极探索相应的途径。首先,政府、协会要构建针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治理环境;其次,各会展城市、重点会展区域要提升会展业的发展能力;最后,会展企业要提高自己预防与应对危机的能力,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提高我国会展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和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就培育我国会展业的危机管理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等的实现)展开具体探索,因而这些还有待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龚平,赵慰平.会展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http://www.省略/readnews.asp?id=1809,2009-02-24
[3] 路红艳.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北京物资学院,2002.
[4] 江志君.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会展业大发展浅析[C].//沈丹阳.中国会展经济前沿理论与政策思考――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5] 张志波.金融危机传染与国家经济安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6] 邹树梁.会展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有关会展危机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6.公关危机管理论文
有关会展危机管理论文
上一篇:会展客户关系管理策略论文
下一篇:关于会展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