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小论文格式范文
初中化学小论文格式范文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大自然客观存在事物知识的系统描述,小编整理了初中化学小论文格式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小论文格式范文篇一
论新课程下化学“双基”教育价值的新内涵
摘要:化学“双基”的教育价值既包括其固有的哲学认识论价值,也包括因价值增值而形成的增值教育价值,即有助于建立化学思想、掌握化学方法、丰富化学情意及形成化学实践能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建立完整的化学“双基”教育价值体系,科学而全面地发挥化学“双基”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化学“双基” 本体教育价值 价值增值 教育价值体系 化学思想 化学方法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直都是中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可回避的讨论热点。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足以证明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而脱离儿童社会和生活的危险。但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一直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存在形态是不容否定的,而究竟如何看待知识和技能,如何审视课程改革中的“双基”问题。关键在于探寻“双基”的教育价值,化学课程改革必须首先从“双基”教育价值的重构人手。
1.化学“双基”的本体教育价值
所谓化学“双基”的本体教育价值,可理解为在哲学认识论的视域下化学知识和技能本身固有的存在价值。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化学知识是化学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具体的化学事实,以及在化学学科发展与形成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化学概念、范畴、原理、模型、理论。化学知识的本体教育价值在于学生通过借助他人经验,结合个体经验,丰富化学见识、了解化学对象、认识化学物质的转变规律,同时掌握化学概念、范畴、原理、模型、理论,获得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化学世界的客观规律,掌握进入化学和钻研化学的“认识工具”。
化学技能是指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有助于增进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的基本能力,在中学化学课程中,主要包括化学用语(符号)技能、化学计算技能和化学实验技能3大类以及各自涵盖的若干小类。化学技能的本体教育价值在于学生通过掌握化学基本技能,能够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获得必要的化学知识、完成特定的化学任务、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发展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为今后从事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重视化学“双基”的本体教育价值是我国化学教育的传统优势,然而在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学“双基”本体教育价值有时易被淡化,主要表现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双基”的基础性地位,造成化学教学中“双基”落实不到位。例如,化学新课程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旨在从3个维度全面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但是,当前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在教师容易孤立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看不见它们之间内在的统一以及相互渗透,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与具体的实施载体(即‘知识与技能’目标)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认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独立于“知识与技能”存在,甚至有的教师因受到一些尚存争议的宣传口号(诸如“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反对传授现成的知识”、“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摒弃‘双基’的直接授受”等)的影响,在某些化学内容的教学中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盲目地追求能力、创造、探究和情感。这种“双基”本体教育价值的缺失,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规律,也无助于发挥教学的教育性,极容易导致化学教学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化学课程改革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化学“双基”的本体教育价值是其最关键、最突出、最基本的教育价值,忽视了“双基”的教育价值,就不可能谈及其教育价值的增值。只有以化学“双基”本体教育价值为基础和出发点,才有探讨化学“双基”的价值增值的可能。
2.化学“双基”的教育价值增值
2.1化学“双基”有助于建立化学思想
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从事化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化学的特点、本质、逻辑和价值的基本认识,是人们从事化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灵魂,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认识,能够给人们提供化学实践的实施原则和路线,能够使人们更加有效地、快捷地、准确地理解并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学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以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反应等3大理论体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为线索而展开的”,它离不开化学知识和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实践基础的化学实践过程。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包含着诸如“守恒”、“氧化与还原”、“吸引与排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统一”、“定性与定量”、“模型化”及“求同存异”等对学生的化学认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化学思想。
2.2化学“双基”有助于掌握化学方法
从广义上来讲,化学方法包括一般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带有化学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化学发现的手段、化学知识增长的杠杆、化学理论建立的工具”。掌握科学的化学研究方法,不仅仅能够给化学工作指明工作的程序,有助于化学工作者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同时,只有依靠科学的化学方法所得到的科学研究结论才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化学“双基”的学习,是掌握化学方法的重要背景和途径,因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行为操作过程,化学方法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够形成。要注意的是,化学方法的学习并非单纯学会“方法是什么、该怎么做”,而应该是将化学方法内化为自身学习化学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样式。当然,化学方法的获得对于化学“双基”的学习也存在促进作用,表现在只有掌握化学方法才能更有助于拓展化学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2.3化学“双基”有助于丰富化学情意
化学情意是在化学活动中逐步产生并丰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感悟、意义体验和价值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激发的道德认识、伦理认识、思想意识。化学情意是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是化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精神食粮”,是从事化学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和价值导向力。化学情意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它不会凭空产生和发展,也不会在人脑中一时兴起和短暂的停留,是一种在化学认识活动中缓慢地、渐进地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倾向。化学中的科学伦理观、化学家的意志品质与高尚情怀、化学辩证观、化学民族意识、化学与环保理念、化学与人类发展等内容都属于化学情意的范畴,它们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了解化学、理解化学和践行化学,在化学活动中做到不唯书唯上、亲历躬行,既拥有强劲的前进动力,又饱含强烈的科研责任感。 2.4化学“双基”有助于提升化学实践能力
“双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化学实践能力是指在化学实践活动中所必备的主观条件,它是建立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展视域、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所必备的能力,从而能够促进人获得更为良好的智力水平和实践成果。化学实践能力包括对化学问题所具有的敏锐洞察力,对化学事物的审慎观察力,对各类化学信息的阅读、记忆和再现能力,在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创造本领和想象能力,以及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自学能力等。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储备了必要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获得了以实践改造事物的资源、工具、方法、力量、可能阈限和价值取向、内驱力、调节力”,同时结合主体需要,提出设想重组知识,形成实践观念、谋略、目标和程序,进一步获得新的化学认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智慧。并且,在不断地获得新的认识,体验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自我头脑中科学的化学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积淀,从而向更新、更广阔、更前沿的化学学科领域迈进。
相对于本体教育价值的缺失,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学效率等观念的影响,在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表现得更甚的是“双基”增值教育价值的缺失。我们不能轻易否认重知识和技能的传统,因为“双基”是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源泉和基础。但是,重知识、重技能并不代表只有知识和技能才有教育价值,不代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式只有“灌输”,不代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符号层面,更不代表知识和技能的背后没有更深刻的价值追求。教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不是仅仅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仅仅关注化学知识的认识、识记以及化学技能的发展的教学现状,却一直在背离教学基本理论的道路上“执意”地“行走”着,偏离了“教育性教学”的主旨,即便偶尔意识到了增值价值的存在,也只能称之为一种渗透和填充。化学新课程明确地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教师改变的,正是过去化学“双基”“一统天下”的格局,正是曾经不想不理不问“双基”的增值教育价值的局面,正是要让教师认识到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蕴含着建立思想、掌握方法、丰富情意,以及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和途径。
3.科学而全面地发挥化学“双基”的教育价值
通过对“双基”教育价值透彻地审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准确地理解并建立化学“双基”教育价值体系(如图1所示)。首先,化学“双基”的本体教育价值是基础,是出发点,离开了对具体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就谈不上化学思想的建立、化学方法的掌握、化学情意的丰富以及化学实践能力的形成。其次,化学“双基”也并非只有最基本的认识论价值,必须看到化学“双基”的教育价值有增值的空间和可能性,全面落实“双基”教育价值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化学“双基”的作用,才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最为全面的化学学科基本认识和基本观念。第三,化学“双基”的本体价值与增值教育价值之间,既有各自独立的方面,也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之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还是思想、方法、情意与实践能力,最终的目标都是指向于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教育价值是互动的、互促的和互补的。
要实现“双基”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最根本的是要更新教师的化学教育观念。这个问题探讨起来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认识、思维、观念和意识等多个层面。在此,仅结合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现状作出适当的分析。
3.1应从学科整体角度来理解化学“双基”
从学科整体去理解化学“双基”,即应该认识到化学“双基”在整个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审视化学“双基”在化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厘清化学“双基”各要素的逻辑关系和衍生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对各个“双基”基本“点”的掌握与落实情况,更要重视在化学学科视域下化学“双基”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呈现特点和展开方式,以期建立完整的化学学科体系;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论证“双基”的正确性和绝对意义,同时也要向学生适当地说明它的发展性和相对意义,从而建立起对化学“双基”的整体性认识。
以“物质的量的单位一一摩尔”一节教学为例。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逻辑往往是从某一个概念出发,再逐步拓展到其他的概念,最终建立起“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和“粒子数”之间的关系。这种以“知识点”为纽带组织教学的方式,将知识以孤立的形态传授,忽视了在建立宏观与微观的桥梁过程中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的产生必要性、过程性和深刻的化学意义,淡化了其中蕴含的“集合体的思想”、“建立物理量应遵循简化认识的思想”等化学思想,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容易纠结于诸如“为什么要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作为基准”、“为什么阿伏伽德罗常数有单位”等问题,造成很多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做题做会的”的尴尬状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尝试着从解决化学实验中宏观计量与微观计量的矛盾人手,利用“化零为整”等化学思想,抽象、归纳、简化等化学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概念,将具体知识的教学融入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基础上感悟化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到更多的教益。
3.2对学生的化学认识发展要有全面的理解
有学者指出,“基础教育化学教学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很多学生获得了化学知识却没有形成认识素养”。这一点认识是十分正确的,它明确地指出了当前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化学认识发展的片面性理解,并指明了促进学生化学认识发展的深化方向。在化学教学一线,教师最容易将学生的化学认识发展片面地理解为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的发展,虽然他们在教学中既能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逻辑,也能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但是,这都仅仅局限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双基”的本体教育价值,却忽视了属于认识素养范畴的化学思想、方法、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认识发展。 比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包括化学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写者)都认为应该在建立好化学反应速率的“双基”体系的基础上去发展学生对化学平衡的认识,即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的移动。从学习“双基”的角度上看,确实符合化学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但是,就在这种习以为常的教学逻辑的背后,有些问题还是值得反思的。众所周知,化学热力学是从系统、状态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的,而化学动力学则是从过程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的。既然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范畴,那么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去探讨化学平衡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建立“状态与过程”的化学思想,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是否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的知识提供方法论指导,都尚存争议。有学者指出,“在用动力学的思考方式解决热力学问题,与化学的学科思想方法不符,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例如,学生在分析平衡移动情况时,经常会纠结于‘平衡状态移动过程中外界条件(如浓度、压强)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会影响新的平衡状态的建立?’等过程性问题”。要想对这一问题形成科学的结论,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深入探究学生化学认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事实足以证实片面地理解学生化学认识发展是无益的、无效的。
3.3正确认识化学新课程中的“破”与“立”
以上2点分别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对实现“双基”的教育价值体系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利用化学教育学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也必须同时关注当前的教育背景,即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虽然有学者对这种提法提出了质疑(例如有学者指出,“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问题”),但是,就课程改革的实质目的来讲,对于上述观点的理解,不应该建立在所谓的“忽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而要改变的却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直接灌输”的倾向,尤其是在20世纪末由于简单化误读“双基”而异化所产生的诸如于升学竞争加剧和唯分数论等教育思潮泛滥的境况。
不过,教师对于化学新课程的理解,是复杂的、多样的,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的。究竟如何认识新课程,如何辩证地认识新课程“破”与“立”的问题,在化学教师心目中是存在偏颇的。比如,有的化学教师倾向于新课程应“大破大立”,有很强烈的改革热情,极力主张彻底改变过去的一些做法,而有的化学教师却相对较为保守,在当前应试教育气息依然存在的情形下,紧抓“双基”不放手。实际上,无论是“大破大立”还是“不破不立”,都是违背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准则的。应该认识到,过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与当代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悖之处必须要改,但是,改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教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另起灶炉”的思想是行不通的,这样做只会造成教育的混乱。学科教育改革必须依据学科的特征和教育原理辩证地实施,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这样的课程改革才会达成科学育人的目标。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化学小论文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