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论文格式模板 > 2016论文格式

2016论文格式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2016论文格式

  论文,要写得好,就要规范好格式。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论文格式,仅供参考!

  2016论文格式篇一

  让教育回归教育

  摘 要 大学担负着培养一代代精英的责任,然而大学行政化、功利化的倾向日益严重,否则大学行政化的趋势会把大学引向歧途。

  关键词 行政化 大学校长 等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现阶段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存在行政级别的大环境下,以行政级别作为评价标准,高校也不例外。有些人认为,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与社会无法对接,教育家将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可是,在前温家宝关于大学改革的几次谈话中,都谈到大学应该去行政化,回归教育规律,教育家办学。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取消行政级别是最终的目标,是大势所趋。

  二、取消行政化的最新发展

  2010年2月底,时任国务院的温家宝在和网友交谈时,就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大学最好不要设立行政级别;二是让教育家办学,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热爱教育”。

  此后,在2月28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作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此,当时舆论也给予高度关注。不少教育人士预测,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开始破题。

  但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的建议,在随后的两会上,遭遇多位重点大学校长的反对。北大、人大、中山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校长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发言认为,在当前“官本位”的社会背景下,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的地位,影响大学的作为。

  2010年6月6日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称,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因此,多家门户网站和新闻在显著位置,以“中国高校取消行政级别”为题报道了人才《发展规划》这条消息。这足以显示大学去行政化改革是多么令人关注。

  三、取消行政级别遇到的困境

  (一)大学校长官本位的思想阻碍了取消行政级别的教育改革的实行。

  在现实利益中,大家必须看清问题的实质,有行政级别的大学校长,第一身份就是官员,要指望他们有教育家情怀,除非通过遴选,而非任命产生。虽然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出科研成果的所在,大学校长有责任管理好学校,培养好学生,但是要依靠校长的自觉去推行去行政化改革很难实现。过去几年来,很多校长表态要推行学术权和行政权分离,要去行政化,可是没有真正实施。

  (二)中国大学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其办学体制和管理制度决定了大学校长渴望拥有行政级别。

  在我国,政府部门掌控财权、人事权(尤其是校领导的任命、晋升),办学自主权就无从谈起。而在美国,比如获得政府投资,由于美国大学有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治理结构,大学在获得政府投资的同时,能保持办学的相对独立性,校长有足够的权利和大量的时间来管理学校,他不需要拥有行政级别就能把学校办好,把事情处理好。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中国大学校长要管学生生活、学生住宿、学生食堂、教师住房、教职员工子女入托,这些“还必须得管”,不然可能就会出现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事件。要处理如此繁重且复杂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级别才能把各方面的事物处理妥当。

  (三)改革由教育行政机构牵头。

  众所周知,近年来各副部级、正厅级高校的校级干部,不少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司局、处岗位,动了高校的行政级别,无疑动了行政机构官员晋升的奶酪。很多大学校长或是办学骨干们都是正厅、副部等级别,如果取消行政级别,昨天还是高官厚禄,明天就什么级别都没有了,不管换了谁,都是不愿意也不能接受的。

  (四)高校管理改革由学校行政机构推进。

  最近几年来,作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一些高校已经推进职员职级制改革,力图改变以前的级别管理、身份管理,但由于是行政干部主事改革,改革的结果还是换汤不换药。

  四、改革措施

  (一)让教育家办学,让热爱教育的人管理学校。

  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一定要热爱教育事业。大学里政学不分、行政领导与教授学者的身份往往被“一肩挑”,乃至必须“教而优则仕”,应该说是当前国内许多大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表现在大学校长的选拔上,甚至已形成了“惯例”:大学校长最好是院士,至少也必须是个博导、教授。

  以此种“惯例”来进行大学校长的选拔,无论是对学术,还是教育管理本身均构成了一种妨害,正如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此前曾指出:“要搞科研就不要当官,要当官就不要搞科研,当了官就要好好为科研工作者服务,既想当官又想搞科研肯定什么都做不好”。诚然,就大学中的绝大多数学科专业来说,一流学者当校长是不适合的,但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管理、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本身也是一门独立并且专业要求极为精深的学问的话,那就不能不承认,大学校长其实也是需要一流专家学者才能胜任的,只不过,这种“一流”必须是大学教育管理素养、职业能力的一流,而非其他。

  (二)上级教育部门要放权,把自主权归还给学校。

  大学校长要管的事情太多、太杂,教育部应该规定校长哪些事情应该管,哪些事情不在管理范围之内,把教育法规定应该给的自主权给大学。放权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人事权,取消对大学校长的任命制。

  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校长要由大学自己主持的委员会去聘任,让大学校长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只要大学校长依法办学,就不能随便撤换。由大学自己遴选出的校长能对学校充满感情,也能确保全校师生对他的期待能够实现。国外很多大学的校长不仅是“爱校如家”,而是“爱校胜家”的,心都扑在了大学上。 同时,把学校改革的主导权交给全体教师,而非少数校领导和“办学骨干”。由全体大学教师委员会,来决定学校的改革方案,如果到全体教师中去调查,得到赞成取消行政级别的比例,可能就正好与“骨干们”的态度相反。因此,教改《规划纲要》可明确中小学和大学,设立参与重大决策的教师委员会和评价监督的家长委员会(或学生自治委员会)。   (三)学校实行校务公开,财务管理透明。

  两会期间传出消息,全国人大今年强力推进预算公开,要求经过人大批准的政府预算,都要公开,其中包括国务院各部门预算。因此,大学也不能例外。作为公办高校,几年前就被要求实行校务公开,财务管理透明,可至今高校的财务开支还是“打闷包”,这与国外高校每年均要发布年度报告公开开支,不可同日而语。如果高校财务公开,大学校长和学校带头人就不会明目张胆的用钱,权利会受到约束,权利和欲望也不会如此膨胀,导致他们追求行政权利的步伐越迈越快,越迈越开。如果高校公开财务,得知原来校长是坐头等舱,或至少公务舱频繁出差,而大学欠债却高达几十亿,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不齐全,青年教师连居住在学校教工公寓都要排队等机会,不知心里作何想。

  (四)转变政府办学观念,让企业参与办学。

  我国的公办学校基本都是政府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大学从政府那里获得投资、开设创新和创新教育的课程等等。

  在美国的教育改革中,雇主是和政府、教育家一道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而且企业家的影响甚至超过政界人士和教育人士。

  最近几年,很多人意识到企业在教育方面的作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组织多次企业家推动教育改革的论坛,呼吁重视作为高等教育用人方的企业的改革声音,但遗憾的是,在国家教改《规划纲要》制订中,这一方面的声音听得并不多(仅限于职业教育层面),国内著名企业对教育改革的热情也不大。但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升级,无论是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还是企业,都会感到企业参与教改的迫切性。

  (五)要转变大学校长和学者的等级观念,他们并不是靠等级获得社会尊重的。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的灯塔,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校长必须是一心一意办学,全心全意为学生办事的人,他们不应该把追求行政级别最高化最为自身追求的最终目标,更不 应该有等级的观念,否则违背了办学宗旨和价值。

  教育的最大功能之一是让每个公民有平等的意识,真正的教育家应当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最没有等级意识的人,他的办学行为应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好的教育”为唯一标准,而不是自己享受、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校长、教育家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其实质意义,就在于此。让教育回归教育,当教育整体有了尊严,所有的教师也都有了尊严。

  五、结语

  中国这么多所大学,大学校长的队伍也很庞大。据2012年统计,平均每百万人口有高等学校校长1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2108所。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2144.657万人。换句话说,平均每1万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有普通高等学校校长1人。

  可以预见的是,没有级别的大学,可以从追求级别、追求政绩中解脱出来,全心关注学校的教育贡献和学术贡献,以此确立自己的地位。假如高校能推进取消行政级别的改革,大学的地位不会下降,而且会提升,因为这一过程,恰恰实现了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大学精神将重新闪耀光芒。当然,这一过程面临挑战既得利益阻力,重新确立大学的办学思想,破除等级思想、身份意识,建立与政府部门的新型关系,重构大学内部管理等一系列难题,但对于开创一种新文化的使命来说,大学教育应该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作者:萍乡学院宣传统战部干事,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2月28日

  [2]张千帆,高新军,关信平.对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讨论,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8月

  [3]王长乐,大学“去行政化”的基本思路,科学时报,2012年2月

  [4]王红俊,大学行政化的去与求,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3月

  [5]朱时清,让大学去行政化-要求学术至上,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10月

  [6]柯柄生,大学仅仅去行政化是不够的,教育研究,2010年4月

  [7]大学校长反对取消行政级别十分正常,南方日报,2010年3月

  [8]谁应该为中国大学把脉,人民日报,2010年5月

  [9]刘洪亮,中国大学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放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7月

  2016论文格式篇二

  绿色教育 和谐教育

  摘要:文章主要从政治课教学需要教师科学渗透地“教”和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两个方面,说明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唯有此,才能实现绿色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而这样的教育也才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对学生负责的教育。

  关键词:绿色;和谐;乐学;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55-02

  党的十七大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兴趣,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所以,在新时期、新阶段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制度,满足学生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与指导制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减负工作很不容易,但再难也要设法逐步推进。笔者试图从提高教学质量角度出发,探讨在推进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渗透地“教”

  从政治课教学角度看,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相当数量教师对新教材不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深,不能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1.教学中要注意把握知识逻辑——“内容生活化”。《经济生活》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为: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面对市场经济。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生活中的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治生活》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为: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代国际社会。从公民的政治生活出发,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生活》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为:“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

  《生活与哲学》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从生活、实践出发,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中要注意贯穿生活逻辑——“活动内容化”。政治理论较为抽象、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优秀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备课形式可以多元化,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心中可储备几个教案,教案问题的设计思路:第一,应当有思维价值;第二,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三,要展现教学个性。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用教案,并能将不同的教案整合起来,灵活运用,实现形散而神不散,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和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又都必须是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境的备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生动活泼地“学”

  温家宝说,解放学生,不是让他们光去学,而是给他们留下锻炼身体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我们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温为新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绿色教育、和谐教育,我们倡导的是绿色升学率、可持续的升学率。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要实现生动活泼地“学”,必须注意让学生“乐学”。

  1.倡导“快乐”学习,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要让大多数学生对每一门学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体验,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都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这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把学习中的被动变为主动。例如,我们可以改变思路,把在传统教学中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让他们提前花上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去准备,这样做是不是会让学生很反感?通过多次教学实践证明,主动权的变更不仅不会使学生反感,反而会令学生乐此不疲。那种登上讲台或者组织辩论,参与讨论的新鲜感,运筹帷幄的自豪感,同学之间合作的愉悦感,使得学生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感觉,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当然,在放权给学生的同时,由于学生的知识和学识的局限,可能会出现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文科班的学生在政治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学习原理等方面略高于理科班的学生,所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为了防止出现教学的无序,教师可以提前预设教学的情境和控制教学的氛围。又如,在时事政治学习方面,男生比女生兴趣更浓、更主动,所以,针对性别的不同,教师可以在信息的采集和整理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分工,投其所好,以提高其学习效率。总而言之,如果教师能够以宽容之心,对每位学生能多一份肯定,多一些鼓励,这难道不是向着新课改的思路迈进了一大步了吗?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不但不会束缚其思维,还能够使其自由地思考,享受快乐地学习。

  2.倡导“实用”教学,让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政治课,其原因是认为该课程较为枯燥、空洞、脱离现实,实用性差,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学生的认识并不正确,其实,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使政治课变得让学生乐学,必须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也就是要符合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在课堂中,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分析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通过案例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进行讨论和辩论,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知识点的讲解和消化,寓教于乐,教学如此这般,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教学方式、教师水平、评价制度还有诸多不适应。素质教育稳步的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现实社会中升学竞争却愈演愈烈,我们的有关部门仍然需要不断加强和促进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需要我们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定位为“绿色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不以损害师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教育。这种办学理念,就是“既要为学生的现在负责,又要为学生的将来负责。”这种理想教育的前提是按照教育规律挖掘学生潜力,实施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提高绩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21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