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论文相关范文
金融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正在进行着深层次的变革。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系论文相关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系论文相关范文篇1
浅谈企业金融管理的价值定位及策略
近些年来,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一直困挠着企业在金融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策略构建。但是,企业却很少涉及到金融管理方面。因此,理论界和实业界要考虑如何进行金融管理,怎样扩大拓展资金金融通道,怎样将这些资金合理分配。
一、企业金融管理的价值定位
此前,企业在对企业管理时的适应性进行研究时,指出需要将企业的组织合法性做到进一步的加强。这种合法性是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与认可程度,并不是单纯的指法律条文内的合法性。通过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和公众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可以加深企业的对外的印象,这样使更多的外源性资源投资到企业中,增加成本,发展生产。从更加详细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两个价值定位。
(1)企业经济目标下的价值定位。
通过资本循环公式G-W-G’可以从三个层面看出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分别包括了资金的货币、生产、商品职能[1]。成品的销售和原材料的购买在产能水平合理和资金融通获得的资金供给的条件下保证其正常运营。目前的经济环境,从宏观上来看,各种类型的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地开拓市场的需求。因此,引入外源性资金,能够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需求。
(2)企业社会目标下的价值定位。
企业社会目标下的价值定位是由企业金融管理获得的效应来构成。从外源性资金的合理配置到企业新型材料的研发,工艺的再创新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企业社会目标下金融的价值定位是由企业金融管理的效应来构成。因此,增强组织合法性问题急需解决,但不能为了提高组织合法性就盲目地发展经济,发展经济也要适应环境的需要。低碳,环保才是硬道理。
二、企业金融管理的策略选择
(1)企业经济目标下的策略选择。
企业的盈余是通过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得以显现出来的。产品价格以及成本在已定的情况下,只有全面提升市场的开拓能力才可以更多地取得TR的最大值。
(2)企业社会目标下的策略选择。
增强组织企业的合法性是企业社会目标下策略选择的重中之重。所以,要想提高组织合法性,则需要条件来支撑,比如说,建立良好的生产环境,增加产品的环保性能等。利用外源性资金来优化新产品工艺流程或者研发新的材料,都是企业社会目标下策略选择的一种。
(3)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下的效益评价。
企业利用加强金融管理才提高盈利效益,这也是最根本的经济组织的有效途径。所以说,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达成社会目标,企业应该提升盈利能力。虽然是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下的效益评价,但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盈利能力,经济目标在企业金融管理效果的综合评价机制中实现效果远比社会目标的实现效果大。
(4)企业融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体制和对于产品的市场定位差距过大的原因而大量破产。不管是重置中小型企业固定资产,还是引进高科技设备,这些措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融资的先决条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性。即:资金管理过程中进行全程控制和管理;采用评价的方式对资金使用的效益进行评价,并且建立评价机制;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并且建立机制。
三、金融企业价值评估的难点
(1)金融企业各个项目的复杂化与定价不易。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或者个人对于储蓄与投资不再拘限于国内的一些银行,这样一些国际银行的日常业务也因此变得综合化、多样化,在国际银行众多业务中,中间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在悄然兴起,不断发展并且占据国际银行的“半壁江山”,而“金融百货公司”与“金融超市”的出现成为当代金融学的最高和最新成果。由于这些“成果”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所以收益并不稳定,估算的幅度较大。根据有关会计核算的要求,暂且把金融企业的业务分成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两部分。
金融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表内业务,这也是对于中国国内商业银行进行评估的重点所在,由于中国国内的技术、素质及经验相对于发达国家较落后,所以银行与银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不能够准确地反应出实际情况,评估就有难度,而各种非信贷业务也同样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损失严重。
虽然国内已开办了多方面的无风险表外业务和风险表外业务(商业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少量的担保和备用信用证与极少量的衍生产品业务),但是受到技术、人员素质和工作经验的影响,因此,与发达国家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范围上或者说是在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开办无风险表外业务和风险表外业务中也是不够规范。因此,对于国内银行的评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金融企业现金流量和无形资产的估计存在困难。现金流量估算的重要意义是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金融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非现金费用-资产负债表增长所需要的现金流量。通过看银行利用的差幅模型,可以得出准备金利率是直接影响其净利润的。所以,国家的宏观政策非常影响金融企业的净利润方面。
对于无形资产来说,在进行企业评估时,首先评估的是商誉,其次是先进的技术。商誉是一个企业的“代言人”,评价一个企业好不好,就要看它的商誉怎样,所以说,商誉是一个关于企业生死攸关的“代言人”。我国财务标准规范制度有明文规定,企业资产的负债表中不含有商誉的价值,商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合并、兼并以及买卖企业过程中得以包含在内。在企业的会计明细表中不能体现出商誉价值的多少。因此,商誉价值的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对于现在金融企业来说,在软件方面的开支相当巨大。此外,建立信誉上的虚拟经济和虚拟银行这些都是无形资产。比如说网络银行,大部分的资产都属于无形资产,毕竟网络银行的固定资产、现金还有设备等在资产中占得比例太少。这样,则出现一个如何去核算这些资产的问题。
(3)金融企业具有其价值评估不能独立于外部环境的脆弱性。
在金融界,在单独评价一个企业时总是习惯上把其与国家的评级联系在一起。理论研究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金融脆弱性”这一新理念。1999年5月,IMF和世界银行实行用来判别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这一计划包括了宏观审慎指标和微观审慎指标。之后,欧洲中央银行和美国分别对其进行研究。
(4)金融类上市公司少,资本市场发展的比较缓慢。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他们眼中的大盘蓝筹股和市场基石的银行股,具有稳定的价格和持续盈利的优势。而这些银行股都是国外那些较成熟的证券市场内的上市银行。我国在目前只有10家上市金融企业,银行占其“半壁江山”。虽然在我国上市金融企业的数量较少,资产的规模也相对较小,但是这并不能够代表中国整体金融企业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得中国,证券市场因此发育不完善。
(5)人力资源对金融企业价值贡献的度量较难。
人力资源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促使下发生转型(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向可减少成本的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这一转变,使得金融企业把资金纷纷投入到科技中,并开始消减员工。实际上,人力资源可以说是企业众多资产中的一项,但是人力资源的某些特点比如说,人力资源所发挥的作用受个人主观影响,会让人力资源难以评估。
总结
本文阐述了企业金融管理的价值定位和企业经济目标下的价值定位;近些年来,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再结合实际的工作体验中,不断地完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策略构建。但是企业对于金融管理方面却很少涉及到。因此,理论界和实业界要考虑如何进行金融管理:怎样扩大拓展资金金融通道,怎样将这些资金合理分配。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或者个人对于储蓄与投资不再拘泥于国内的一些银行,这样一些国际银行的日常业务也因此变得综合化、多样化,在国际银行众多业务中,中间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在悄然兴起,不断发展并且占据国际银行的“半壁江山”,而“金融百货公司”与“金融超市”的出现成为当代金融学的最高和最新成果。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不高,在面临众多外来的因素的挑战下,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就需要借助外源性基金,比如说:商业银行信贷,外来企业的投资等来满足自己的生产成本。这样,则出现了一些亟需思考并为之解决的问题:如何把金融资金渠道更加有效地去扩大拓展并且这些资金怎样更加合理的分配到每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构建策略选择的蓝图。
金融系论文相关范文篇2
论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的金融控制力
金融深化主要体现在资本的市场化。政府减少干预力度,放松对汇率和利率的管控,让市场正确的反映资金的供求变化,从而有利于增加市场的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尚处在发展的初期,在对外开放中不可能达到全面的放宽市场,还需要相应的控制措施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在保证金融市场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完成金融深化改革。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一)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差异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渐接轨,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各方面都不对等,产生了许多问题。宏观上看,我国利率与国际市场利率存在明显差异,国际市场需要我国的汇率实现自由化,进一步促进金融环境的改善;在微观上看,金融公司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结构都在逐渐与国际接轨,金融自由化的理念也在扩大。在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又促使我国金融市场超速发展,影响到金融控制策略的实施。
(二)金融风险的累积
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在金融风险累积到矛盾爆发的时刻。我国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金融机构的财务重组、金融公司的结构改造、国有经济的整体联系等原因都会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累积。而金融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长期的,通过不断的积聚,在无法有效控制风险的时候很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
(三)金融行业的竞争
我国在放松了对金融行业混合经营的控制后,金融行业的竞争势态变得愈发激烈,许多金融机构都实行混业经营。银行的业务已经拓展到保险、信托和投资银行等领域,而保险公司的业务也在向银行业务的领域延伸,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金融控制的意义和措施
(一)金融控制的意义
金融控制就是指政府采取有利的外汇政策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经济市场化进行常规性控制,以促进金融业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并在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市场化[。具体包括完善市场环境,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调整货币供应等手段。我国采取金融控制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金融体系还未完善,不具备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不能盲目的推行金融自由化。同时金融行业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从近现代经济史可以看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始终伴随金融业的发展。因为借贷资本和现实资本的数额差距巨大,一旦虚拟资本被迫套现,金融业将全线崩溃。而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提高金融控制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二)金融控制的措施
(1)控制银行体系。
银行是金融业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必然要以银行体系为中心,其中又以控制货币的供应为主要手段。市场上的货币需求量是一个变动的量,而基础货币量却难以与实际需求量对等,对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比如预期价格水平就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当对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期提高时,货币实际需求量便降低;相反,当预期价格水平下降,货币需求量便提升。中央银行需要掌握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分析其使用的组合方法,通过政府干预,适当的调节基础货币量,从而达到有效管理金融市场货币供应、规避风险、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
(2)金融机构自主控制。
金融机构运营的混乱是埋下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提高金融控制力,必须要金融机构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提升金融机构自主控制能力需要促进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通过正确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控制金融机构运营。在产权改革的作用下,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直接控制力减弱,但在间接控制的过程中,无形提升了金融机构自主控制的能力。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机制上的变动,应当将管理权分化并相互制衡,形成国家控股,董事会自主发挥控制力的机制,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国家直接控制对金融机构运营效率的影响。在外部治理方面,政府应当促进金融行业人才的竞争,带动其管理能力的强化;继而利用资本对市场的影响,约束金融机构的过度发展;银监会或证监会等部门还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完善其自主控制意识。
(3)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是提升金融监管控制力的主要途径。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要由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力度,可信的机构权威来认证监管措施,能力突出的监管人员来实施监管,强大的信息系统及资金链来作为后盾。金融机构监管的模式只有最适合金融体系,而没有最好。针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需要从分业监管转为混业监管,适应混业经营的现状;又要从机构性监管转变为功能性监管,针对金融机构的运作而非金融机构本身;还要从单向监管转变为全面监管,促进金融业的整体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金融控制是金融业发展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保持金融行业稳定是重中之重。随着金融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逐渐繁荣,在这个过程中更应把握好对金融的控制力,保障我国金融行业安全发展,为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