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金融证券论文 > 金融研究 > 金融危机大学生论文

金融危机大学生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金融危机大学生论文

  发端于2007年8月份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成为自1929-1933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危机大学生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危机大学生论文篇1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判断

  金融创新过度仅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美国国家战略转变和经济衰退才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美国国家战略转变。一个大国特别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是累积的,而且与世界政治形势紧密相关。虽然世界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世界主要大国国家战略转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近年来美国为实现其世界霸权战略,先后发动了南斯拉夫、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力(美国国会预计2002-2008年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费用支出为1.6万亿美元),使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近日美国财政部宣布,2008财年政府财政赤字高达4550亿美元,创下1991年以来的新高),还把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拖入到战争中来,全球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美国经济的拉动,反而长时间处于恐怖主义威胁和局部战争的阴影之中。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国家健康报告》中,美国“国家责任指数”仅为0.32,在全球45个样本国家中居倒数第一位,这样的评价结果不是没有道理的。

  美国经济衰退及应对措施不当。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2000年美国GDP年均增长3.5%,但2001)--2006年只有2.6%。近20年来,失业率维持在5.5%以上,平均通胀水平维持在2.6%一2.7%之间。面对衰退,美国采取的不是压缩国防经费(2001-2004年美国国防支出约占美国政府支出的20%)、引导国民科学消费和加强金融安全监管,而是连续不断调低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初开始,连续13次下调利率,降低到2003年6月的1%,为46年以来最低水平),使美元贬值。据CEiC统计,从2001年10月到2007年10月,美元对实际有效货币贬值22.5%(对欧元、英镑贬值均在30%以上),不仅引发国内的通胀,还向世界各国输出通胀。为抑制国内通胀,从2004年6月到2006年8月,美联储连续21次调高利率。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抑制了房地产需求,引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的大量增加,从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金融创新过度与金融风险防范不力。近年来,美国通过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品,扩张市场信用规模的办法来刺激和维持经济增长,导致巨大金融泡沫。从房产金融衍生品规模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为10.9万亿美元,次贷仅占整个市场的12.5%~/J1.36万亿美元,但相关衍生品规模达到30多万亿美元,即放大了22倍多,而且同期金融市场上的信贷违约互换(CDS)达到62万亿美元。从美国占了六家的国际前十大投资银行的杠杠率看,从2001年起一直在20倍以上,2007年后维持在30倍左右。从国家负债看。2008年初美国国家负债总规模达53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的4倍。面对泡沫,美国虽从2004年起调高利率和准备金率,但对恶意包装以次充好的金融产品,多次重复使用金融杠杆加以扩大,投放到世界各国市场所引起的巨大金融风险,始终没有采取应对措施,直至危机爆发。

  金融危机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适度参与救市。不仅是拯救世界经济,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2007年、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依存度分别为36%和37%,对金融危机重灾区美国和欧洲出口占我国近年出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出口下滑虽不会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但这种冲击短期内对经济外向度较高的东部省份来说是十分巨大的(据了解,目前全国2/3的纺织企业亏损,东部省份近30%的企业处于经营困难或亏损状态)。适度参与救市,不仅是自身需要,也是应履行的一种国际责任。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直接损失有限,但间接影响不可低估。据国际清算银行估算,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机构分别承担了全球金融机构总损失的40%,日本、中国等国家承担了其余的20%。据美国财政部统计,8月末,我国持有高达9000多亿美元的美国债券,而当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仅有9000亿美元资产,也就是说我国已经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认为,2008年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34个百分点。笔者认为,不能忽视传导过程中的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特别是在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遭受打击的情况下,这种效应会十分突出和更加明显:在目前货币政策转向情况下,银行仍然惜贷,乘数效应几乎为零;企业迅速压缩投资,坏账增加,银行直接从企业抽回资金,就是加速效应明显放大的例证。总的来说,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慨括为:对短期的影响大于长期、对信心的打击重于市场、对虚拟经济的打击重于实体经济、对出口的影响大于进口、对东部影响大于中西部省份、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大于新兴产业、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大于大企业。

  中国可以适度参与救市,但应避免再次进入美国经济战略和美元陷阱。最近,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发表文章说,“在危机面前,中国要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笔者认为,中国既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成为拯救这场危机的领导,充当危机的最后贷款人。众所周知,美国一直利只{美元这一世界货币榨取各国经济发展的“剩余价值”或向他国转嫁危机,维持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损人利己的政策而不是勇于承担自身发展后果,使世界各国陷人“徒困境”。为救市,美日只有大量发行国债或印发更多的美元,这两者都会使美元资产进一步贬值。

  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充分显现,经济尚未见底,世界经济恢复至少还有2~3年时间,此时购买美元资产无疑是飞蛾扑火:经过3O年的高速发展,我闰已经进入了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剩余”的黄金时代,基本上拥有了拉动曰内需求的资本,跨过了经济“起飞”阶段后,应及时扩大国内需求,把剩余价值和人口红利留在国内。但短期内,在经济增长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可继续实施鼓励出LJ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从长期看,调低外贸出口依存度,建立更加健康的经济增长机制势在必行。救市的指导思想应是重国内轻外,重塑国内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这是最好的救市:中国不仅要在危机中实现损失最小化,还应逐步确立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当前不少学者认为,大举投资美国的时机已经到来,要像巴非特和日本一样,买进“美国”。他们忽视了中国不同于日本,更不是美国公民,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完全不一样。从世界发展趋势看,世界话语权的主要博弈者是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但由于巾国经济发展最快,实力迅速增强,因而对美国构成的挑战也最大,美国不会把技术先进企业的资产卖给中国?即使此时美国对中国的防范程度最低,放松中国购买美国资产的限制,待经济好转时,又会制定或修改相应法律来限制中国股份的表决权和处置权。

  而且只要美元还是世界货币,美国就不会轻易放弃它对最终清算权的控制。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投资美国不仅存在“美元”控制,还随时存在政治性因素违约的高风险。但此次危机对中国来说,总的是机会大于风险。---方面,要适度参与救市,使现有美同资产投资损失最小化,另一方面,应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增加人民币在世行、IMF和国际清算银行中的份额和投票权,确立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从而把握世界政治与经济和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应对危机,关键是要形成主要以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防范发展陷入“滞胀”

  经济发展史表明,一罔经济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拉动,完成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后,要及时把增长引擎转移到国内需求上来。只有投资和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bkN才是良性发展机制,既能抵御外来经济风险,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2007年我国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6%,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70%,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入“消费”时代。

  形成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一是要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角度来扩大国内需求。中央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要把农村市场培育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要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来扩大国内需求。三是要从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来扩大国内需求。逐步把出口加部门巾的产业工人转移到满足国内需求部门的生产中去,同时提高全体国民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国际投机资本进出影子化的外汇管理体制。在目前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下,资本项目开放恐怕要等到我国政治经济实力位于世界第一,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后,不然,可能随时面临巨大国际金融风险:同时,要切实加强经常项目监管,特别要加强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明显超过市场正常价格贸易等项目的审查和监管。当前巨额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和欧元资产不断贬值,不仅无法防范风险,自身也无法找到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建议用外汇储备去中东、俄罗斯等地区购买一些我国经济发展必需消耗的石油、矿产等资源,更能保值增值。

  谨防我国经济发展陷入“滞胀”风险。IMF最新预测,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期,主要发达经济体已经或接近于衰退。目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序幕才刚刚拉开,在未来2—3年内我国经济增速放慢到6%左有的风险不是完全没有的。同时,因为预期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削减产量甚至停产,产品和服务总供给大幅下降;美国和欧盟推出大规模救市计划,必然加剧美元和欧元贬值,一旦货币杠杆机制恢复并发生作用,世界经济发生通胀的潜力巨大:从物价指数看,我国9月份PPI虽出现向下拐点,仍上涨9.1%:美国9月份核心PPI较上年同期上升4%,创1991年以来最高水平,世界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治理“滞胀”要比治理单纯的通胀或通缩难得多,这种情况是应当竭力避免的。

  金融危机大学生论文篇2

  小议金融危机下存款保险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金融安全网承担着有史以来最为艰巨的任务。金融安全网通常包含三大支柱——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能、银行审慎监管与存款保险制度。

  其中前两者已经在各国维护金融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存款保险制度在不同国家的推进进度则大不一样。

  一、金融危机与存款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体系内设立保险机构,由其定期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收缴保险费,以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风险事故,由保险机构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救援,或由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一种制度安排。存款保险制度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是减少金融危机对社会成本影响的重要手段。作为一项制度设计,存款保险制度在许多国家被证明是成功的:它可以有效地保护存款人,尤其是居于多数的小额存款人的利益;可以建立对出现严重问题濒于倒闭的银行进行处置的合理程序;能够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迄今为止,全球约有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近年来,国际存款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功能逐步增强,对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保持稳定,商业银行改革顺利进行,公众对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的公信力稳步提升,这都为我国筹备已久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内需的疲软、出口的萎靡、房价的高企以及股市的巨幅波动也暗示着中国的金融系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还要经过缜密的论证。十余年来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之所以久议未行,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息息相关。因此,如何缓解存款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下文关注的焦点。

  二、存款保险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及其存在的普遍性。信息不对称现象无处不在,它泛指由于缺乏传送途径、搜寻成本高和人为隐藏等客观因素限制,合约双方对信息的掌握存在差异,直接导致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产生。逆向选择是指交易双方达成交易以前,信息优势方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优势使合约签订有利于己方。道德风险是指信息的不对称发生在成交以后,在所达成的契约范围内,信息优势方依托另一方无法完全掌握其行动之事实,倾向于从事违背另一方意愿的活动。

  2、信息不对称与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国家金融安全网的制度安排,存款保险改变了存款人、投保机构和存款保险机构所面临的激励与约束,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的批评者认为,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使得参加存款保险前风险越大的银行参与的积极性越高,因此会加剧存款保险体系的负担,最终导致存款保险制度的崩溃;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参加存款保险后的银行可能从事风险较大、利润较高的项目,存款保险制度非但不能降低系统风险、减少银行失败的概率,反而会造成金融体系的风险积累,使得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强度和破坏力增大,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存款保险制度在许多国家迟迟未能出台的重要原因。

  具体而言,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存款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存款保险同所有的保险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在某一既定的存款保险费率水平,经营能力较差的银行可能会积极参保;而经营能力较强的银行由于能够抵抗更大的风险,可能不会接受这一费率而拒绝参保。因此参保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就会越来越差,赔偿概率也就越来越大,存款保险公司进而不得不提高费率,形成恶性循环,这便是逆向选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保险公司的保费赔偿支出明显加大,经营风险大幅提高。第二,存款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相对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在存款保险制度中的存在使得整个体系变得更加脆弱。从存款者角度而言,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时,存款人会采取各种措施监督存款银行,以保证自身财产的安全性。一旦银行承担的风险过高,存款人就会要求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而当风险超出存款人的承受范围时,存款人就会进行提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存款保险机构会对投保银行的全部或部分存款提供保险,这必然导致存款人放松对银行的监督,使存款人不再关心银行的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从而弱化了银行的市场约束。

  从投保金融机构来看,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时,银行会有效控制经营和财务风险、积极改善经营绩效、主动约束其投资行为。而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将诱使投保机构更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从而加大了投保机构风险,加剧了银行内在的脆弱性,不利于金融体系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就代表政策当局的存款保险公司而言,由于其非营利性质及政府背景,管理者对潜在风险的反应比较滞后。为了减少保险基金的支出,同时掩盖金融风险的真相,对问题银行采取宽容的态度,使得风险不断积累,加大了解决潜在问题的代价,最终使得整体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三、缓解之道

  一般而言,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它只可能缓解,而不可能消除。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通过在其直接参与者——存款人、投保机构和存款保险机构——之间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同时配以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机制,来达到有效防范和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目的。

  1、存款保险制度中逆向选择问题的缓解。为避免参加存款保险前风险越大的银行参与积极性越高的逆向选择问题,中国即将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应该是强制性存款保险。这样既有利于存款保险机构预期负担的减小,也有利于强化参加存款保险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更可以提升公众信心,并直接强化银行业竞争,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

  2、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问题的缓解。针对道德风险存在的几个方面,应从以下环节入手进行缓解。首先,要强化市场约束。稳健的会计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规定保险存款的限额以及存款人与保险机构共保,都可以通过强化银行股东、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对银行的监督,有效提高市场约束,减弱道德风险。其次,要加强银行监管。有效的存款保险离不开严格的监管体系,银行监管主要包括对市场准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业务范围、资本金、信息披露、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以及市场退出等进行持续性监管,惟有如此才能够减弱存款保险体系下银行自身无限制的风险追逐。最后,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基于风险的存款保险安排的核心内容是实行风险差别费率,并根据每家投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和资本充足率等因素定期调整,从而使得银行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约束银行的风险行为,并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对问题银行进行及时处置等。

  四、总结

  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共同表明,存款保险这柄双刃剑是建立在提高存款人安全收益与降低市场约束之间权衡的结果,既存在明显优势,又存在负面效果。如果盲目推行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在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的今天,我们也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两种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才能真正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稳定的初衷,为中国经济稳健前行护航。

猜你喜欢:

319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