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金融证券论文 > 金融研究 > 金融危机硕士论文范例

金融危机硕士论文范例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金融危机硕士论文范例

  金融危机是由于次贷人断供而导致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引发投资者对金融机构产生信任危机,出现恐慌性抛售,这就最终导致了美国的次级房屋贷款危机。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危机硕士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危机硕士论文范例篇1

  谈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新趋势及对策

  【摘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之中,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到重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使国际贸易雪上加霜。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了一场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与贸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引发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潮。各国大规模货币财政政策刺激下,近期全球范围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但世界经济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缺乏可以有效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积极因素和基本面。美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中“购买美国货”条款的出台,更使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升温并迅速蔓延未来。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外贸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冲击

  (一)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面对日益恶化的外部环境,自2008年11月,20国集团(G20)领导人召开会议时就曾宣布要避免发生贸易保护主义, G20领导人会议继续就此问题提出了更为严肃的警告和声明。然而,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大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自今年4月初的G20会议以来,已有9个G20成员国已采取或在考虑23项限制贸易的措施,这些国家包括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有些国家是一边取消限制,一边又施加其他限制。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贸易禁令、出口补贴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二)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一定变化

  经济全球化已形成全球生产链,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并形成跨越许多国家的贸易链。这样,贸易的扩张或萎缩不再仅限于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其影响迅速扩散到相关的国家。这意味着在形势好的时候贸易增速会加快,但在形势差的时候贸易下降也会更加明显。

  (三)贸易融资困难

  贸易融资对贸易有强大的乘数效应,现在世界上大约有90%的国际贸易依赖于短期信贷融资。世界贸易组织在与私人银行、国际金融机构和出口信贷机构的调查中已证实,目前贸易融资市场形势已严重恶化,提供贸易信贷融资的流动性非常短缺,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商和银行家中感受最为深刻,而且贸易融资的形势在今后几个月中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当前贸易融资利率高于伦敦同业拆借利率300个基点以上,即使在这样高的价格下,发展中国家也难以获得融资。贸易融资已变得非常难以获取,巴西政府已经被迫提供约200亿美元的出口信贷,以确保出口商有能力在海外销售商品。已经有例证表明,商业银行的进出口信贷正在枯竭,出口应收账款越来越难获得保险。

  (四)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

  当全球金融危机到来,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回潮并肆意蔓延的时候,多边贸易体制却明显束手无策并全面陷致失灵境地。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炫目光环逐渐褪却,以往成功运行的各项机制均显困顿。究其原因,金融危机所致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固然是一个显见的因素,WTO自身固有的弊端更是其应对乏力、机制失灵的深层次根源。而在此,揭示WTO体制在危机中的困境及其机理,其一,有助于正确认识WTO体制的特有制度定位和价值功能,防止实践中以其既往的成功——常态经济环境下之功效——作为危机时可依赖的制度路径;其二,有助于清醒认知现有国际组织体制的严重局限,以免对于包括Wro在内的国际组织及其法律制度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

  二、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一)国际贸易将逐渐恢复并走向繁荣

  全球金融危机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但是,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低谷,因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周期性的,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必将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和繁荣,国际贸易也必将走向复苏和繁荣,尤其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将全面恢复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目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形势分析,2010年上半年国际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将率先实现发展,2010年下半年或稍晚国际贸易将会进一步全面发展并最终走向繁荣。

  (二)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化呈胶着状态

  从历史上看,贸易保护是经常性的,而贸易自由化则是短暂的。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虽然他们还认为贸易保护是有害的,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未来,贸易保护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贸易自由化也不会处于绝对统治地位,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从发展趋势上分析,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多数国家贸易政策的主流。

  (三)贸易对象发生重要变化

  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不断涌现,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些国家的主导产业。各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未来,国际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在国际贸易领域则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冲击

  (一)出口增速下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

  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由于美国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美国经济减速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此外,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珠三角等地有不少中小企业倒闭,而就行业来看,主要是玩具行业,接下来是纺织服装出口行业。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限于倒闭困境中的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应该指出,出口增速的下滑和出口企业的倒闭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是与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技术水平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有很大关系。受到冲击的出口企业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这些企业被列为调整的对象,只是金融危机的来临使此类企业面临的压力增大,或者

  说是调整提前来临了。对其他企业而言,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二)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

  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美国、欧元区等地区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或将导致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从而使公司利润遭受损失。而所在国在经济低迷时期往往会放弃或抵制投资自由原则,在外资的审批或经营方面施加行政干预或消极施政措施,从而增加外资企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高永富.国际金融危机与“购买美国货”条款.国际商务研究.

  2 崔凡,王笑西.“买美国货”条款与新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

  3 曹利强.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4 詹玉.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

  5 祖强, 刘海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与FDI效应及开放度效应的协整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金融危机硕士论文范例篇2

  浅谈国际金融危机

  一、本轮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整个资本主义全球生产体系的生产过剩

  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很快危机演化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普遍实质。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如此,只是具有了一些不同于以往危机的新的形式。由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过剩不再局限在某一个国家内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危机更为明显地具有了全球性的特征。这也是此次危机在一个国家发生之后迅速升级为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原因所在。

  1.危机发生前,全球供给与需求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

  19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需求不足,美国经济当局于是尝试着依靠从公共和私人两方面鼓励提高借贷的方式来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公共借贷的结果是国家财政赤字的增长,私人借贷的结果是家庭的透支。一方面,美国公共和个人的透支消费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美国的消费品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东亚生产美国消费”的模式。这种经济关系通过两条渠道来完成循环:一是贸易渠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生产并出口到美国;二是金融渠道,东亚经济体通过贸易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积累的美元,又通过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回流到美国的金融市场,这些资金压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同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和华尔街的金融创新一起,吹起了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泡沫,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放大了美国的实际消费能力。

  这种政策的结果就是,刺激了美国的消费增长。同时,也使得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当然,也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危机之前,世界经济就是在这种暂时平衡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在2003—2007年间,世界经济以年均近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明显扩大,拉动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众多行业纷纷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在推动我国经济以10%以上速度快速增长②。在美国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张,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生产体系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以满足消费需求,使二者达到暂时的平衡。支撑这种平衡的关键因素就是美元的霸权地位和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因为如果没有美元的特殊地位,巨额的外债将拖垮美国经济。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美国能够足以承受巨额的贸易逆差和外债。

  而巨额外债的实质就是美国人的消费远远大于了他们的物质创造。数据显示美国消费占世界总消费的接近30%,美国的这种消费能力实质上是不真实的,它的存在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美国内部的过度信用;一是外部的美元霸权。在二者的支撑下美国消费能力被极大地放大了。但是,这种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是建立在国家和个人的过度借贷的基础之上。美国人依赖其自身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导致消费的畸形膨胀,即公共和私人的透支消费。以经济长期透支为基础的过度消费,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体,汇丰银行的一份报告估计美国消费市场占全球的比重约为37%,高于其GDP占全球比重近10个百分点。全球经济长期以来不得不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因此,一旦美国经济开始下滑,进口首先大幅收缩,对全球经济造成直接冲击。这体现出美国的消费远远超过其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

  美国经济对世界长期透支放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根据统计,80%的美国家庭拥有信用卡,每个家庭2008年底的信用卡平均债务为1.0679万美元③。在2001年—2007年的经济周期中,美国的GDP增长率处于战后最低水平。经济的增长完全依靠个人消费和住房投资,这些皆源于宽松的信贷和飞涨的房价。尽管房地产泡沫和布什政府的庞大联邦赤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刺激,但是经济表现依然糟糕。

  在2001—2005年间,房地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几乎达到三分之一,对就业率的增长贡献接近一半。因此,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消费和住房投资就会下降,经济就会跌落④。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1976年以来,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美国经济透支率(私人和政府总支出与GDP的差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为正,也就是说美国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透支状态。80年代上升到1.8%,90年代回落到1.3%;但是2000年后急剧上升,2000年—2008年平均透支率超过4.7%。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经济透支率超过5.7%。透支率的不断增加正是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总之,与世界经济生产能力相平衡的是被严重放大的美国消费能力。在这种暂时的平衡背后,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的需求。

  2.平衡破坏——危机发生

  这种虚假需求是靠房价的不断上升来支撑的,但是,一旦金融泡沫破裂,消费能力必然要向真实水平回归,从而导致中国的消费品生产出现过剩,使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由于事实上生产能力已经远远大于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真实需求,所以一旦泡沫破裂,市场需求将向真实值回归,这样就会在整个链条中出现生产过剩。美国的虚假消费能力,信贷市场快速增长,规模庞大,透支消费非常普遍;不仅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美国在国家层面的透支,表现为它的巨额国债。由于投资的支撑,美国经济表面数据一片繁荣,但是背后却是信用泡沫的不断积累。最终,泡沫从房地产信用贷款领域开始破裂。信用泡沫的破裂和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以上循环。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之后,基于房价不断上涨而设计的金融产品面临价格的不断下跌。由于其杠杆率过高,金融机构被迫出售资产以偿还债务,以防止资产负债表恶化。市场主体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资本市场急剧下挫,资产价值快速缩水。在负债不变而资产价格不断贬值的双重作用下,包括金融机构、公司和家庭在内的资产负债表都迅速恶化,市场信心缺失,流动性急剧收缩,并严重侵袭到实体经济。金融危机将迫使美国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模式。由于信用紧缩和资产价格下降,之前过度借贷的消费者现在所能做的唯一选择,就是增加净储蓄,以缓冲家庭净财富的萎缩,而这只能通过减少举债或提高储蓄率来实现。以消费放缓为代价的储蓄增加,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恶化的速度和程度。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消费者又要进一步紧缩开支,由此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而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调整过程。

  自2008年7月美国“房利美”、“房地美”两大房贷公司濒临破产,美国政府向其注资2000亿美元“救市”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便演变成金融危机。此后不久,美国金融危机酿成金融风暴,其五大投资银行悉数解体,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25家银行先后倒闭。除美国以外,其他许多国家金融危机也随之恶性发展。欧洲国家的金融机构同美国关系密切,受害尤深。不少金融机构或破产倒闭,或被其他银行并购,或被政府接管。

  连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英国汇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虽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仍难摆脱危局。前苏联东欧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其苦,许多国家股市大跌,货币大幅贬值,外资大批撤离,财政和经济状况严重恶化。特别是东欧国家主要靠欧洲银行提供贷款来维持经济增长,共欠外国银行债务达1.65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外资纷纷撤离,加重了其困境。在东欧国家中经济形势向来较好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的货币分别下跌48%、30%和21%⑤。此次世界金融危机最严重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造成全球财富大缩水。

  据权威专家估计,危机使全球财富损失达50万亿美元,全球股市总值从2007年的63万亿美元降至2009年2月底的28万亿美元,降幅达55%。这次的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虚拟经济,也重创了全球实体经济,无论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大国,还使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无一不受到冲击,经济都出现严重的下滑势头。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和世界媒体均认为,这次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是19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表现为:世界各类国家都遭遇工厂大批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工业产值急剧下降。

  至2009年3月底,工业产值下降10%,其汽车制造业三巨头中就有克莱斯勒和通用两家公司相继宣告破产。欧盟失业人数一度达到2000万人,比危机前剧增20%。不少新兴国家工业产值也快速滑坡。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22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负增长1.3%,发达经济体负增长3.8%,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大幅减少,其中俄罗斯出现了6%的负增长,为10多年来之首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2008年9月以来,欧美市场的萧条和萎缩,导致中国出口的大幅度下降,从而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活动急剧减速。受外需大幅缩减的影响,我国大批出口型企业经营困难、倒闭,失业剧增。据媒体报道,2008年上半年破产倒闭或已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全国有约6.7万家,下半年还在继续增加。随之,返乡农民工有约780万人。

  受出口持续下降和国内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大幅回落,GDP的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3%,一下子降到2008年的9%,2008年第四季度更降为同比的6.8%,2009年第一季度降为6.1%⑥,由此可见危机使我国的经济陷入了极大的困难。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轮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全球生产链条的生产过剩,危机发生的机制可以表述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生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信用消费和透支消费(以房价上涨为依托,由于其财富效应,导致消费能力被严重放大)——虚假需求快速膨胀——全球范围扩大生产能力——暂时平衡(潜在生产过剩)——房价下跌——信贷违约上升——金融危机——潜在生产过剩转化为直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本轮危机的突出特点在于生产过剩表现出了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对危机的发生机制可以做如下的描述:由于美国信用泡沫的泛滥,导致消费水平远远超过实际消费能力,为了满足被放大的消费需求,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不断扩张生产能力,以使二者达到暂时的平衡,这样的结果就是使生产能力大大超过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真实需求,所以维系过度消费的金融泡沫一旦破裂,市场需求将急剧下滑并向真实水平回归,这样就会在全球性生产链条中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进而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经济危机。

  二、中国对策

  由于中国已经加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之中,遭遇危机的冲击就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应当具有这样一种视野,也应当从这个现实出发。即从中国在整个全球生产链条中的位置现状和未来发展出发来寻找因应策略。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应当采取的策略包括:必须力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国际分工链条中改变被动的处境;应当提高工人工资,提高资源价格,逐渐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我国要发展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再次说明我国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无论是保持短期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还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内需,不是靠投资,而是要提高普通大众的购买力,这就需要包括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社会福利。另外,要启动内需还必须控制房价。因为房价过高,居民为了买房就不得不减少消费。总之,我国必须通过扩大内需来逐渐改变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被动地位,这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猜你喜欢:

319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