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金融证券论文 > 保险学 > 保险学专科毕业论文(2)

保险学专科毕业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保险学专科毕业论文

  保险学专科毕业论文篇2

  试谈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差异性与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的需要,养老保障作为刺激内需,提振经济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国养老保险的差异性,然后借鉴国外的养老保险管理的成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养老保险发展路径。

  关键词:养老保险;差异;发展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状况

  (一)养老保险的统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属性上属于现收现付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统账结合探索阶段,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要求上属于部分积累制,但在制度操作上仍属于现收现付制。我国城镇企业按工资总额的20%以及个人工资的8%缴纳,实行统账结合的缴费模式。在现收现付制下,实质是挪用“新人”积累的养老基金。作为历史欠债的转制成本被逐年放大,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缺口和个人账户空账规模持续扩大致使形成了巨额的个人账户空账。因此名义上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差异性与发展的模式,实际上仍然是现收现付的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养老保险责任后移的情况。

  (二)缴费率及养老金替代率

  中国养老保险金目前面对的主要理由是,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养老保险缴费率比较高,以上海为例,上海的养老金缴费率高于全国的最低标准,社会保险的缴费率达到48%,是非常高的,然而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不高,养老金替代率为60%。造成我国“高缴费、低替代率”的理由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实施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有剩余,剩余资本大部分用于投资,形成国有资产的一部分,1993年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造成老职工的社会保障金面对很大债务缺口;另一方面,现行的征管模式存在很大漏洞,例如企业自主申报、经办机构抽样稽核,私营企业增加,加大征管成本。

  (三)养老保险支出水平

  自2007年我国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后,养老保险支出属于预算外的社会保障支出,2009年养老保险支出为8894亿元,同比增长20.35%,然而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如果我们将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加总起来,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为22982.8484亿元,还是比较可观的。然而由于我国和国外相比统计口径上的差异,造成我国和OECD国家相比,相差不明显,若按照我国的统计口径,2004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已达到49.72%,远远高于我国2009年的27%,所以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另外,我国的财政收入有限,加之老龄化的到来,我国的财政收支缺口将加大。

  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差异理由

  (一)赡养率的地区差异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之不同地区老龄化程度不同,我国各地赡养率整体上升且地区间比例差别明显。据调查上海1.48个在职人员养一个退休人员,而广东东莞这个比例是300:1,如此巨大的差异造成各地区财政负担的迥异,主要理由在于,上海等外来民工输入地针对民工出台了有别于城镇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广东东莞没有此项制度,这是这种巨大差异的理由。

  (二)人群间差异

  基于历史方面的理由,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是依据社会人群来设计的,不同人群来适用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而不同的保障制度间还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另外,仍然有部分无就业群体的城镇人群缺乏有效地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广大的农村地区基本上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普遍性的社会养老制度还没有形成。此外,尚未进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制度内人员。如: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经营成本,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另有许多经营困难企业更是无力参保;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个体工商户没有参保。

  制度分割造成了养老保障在费用缴纳、待遇支付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产生了分配结果的不公,当前突出表现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差距理由。尽管国家已连续6年对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未有根本性的改善。更为不公的是,缺乏制度安排的人群和应纳入制度覆盖范围而尚未纳入的人群,与机关事业和企业退休人员相比,其待遇不是差距多与少的理由,而是有和无的理由。

  (三)基本养老缴费率及财政负担的地区差异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长期以来较低。1997年国务院规定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不超过企业工资的20%,个人缴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间不平衡,养老保险的征缴和发放等各项具体措施受各地区经济状况、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较大。2009年有多个企业缴费率超过20%,最高的达22%,最低仅为8%,高低相差1倍多。

  三、实现持续性养老保险的改革路径

  (一)延长退休年龄

  我国现在对退休年龄的要求概括为“男性60周岁,女性干部退休年龄55周岁,女性工人退休年龄50周岁,同时工龄满10年”。因此,女工人与女干部之间退休年龄的差距需要调整,同时目前延长退休年龄的对象只限于高级职称专家和处级以上女性干部,对技术性工人没有延迟退休的政策,这种制度也不尽合理。这也是扭曲了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平均寿命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财政支出压力将会面对更大缺口,借鉴国外的经验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是迫切需要的。

  (二)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筹集资金

  光靠养老保险缴费的收入不能有效消化养老保险基金的负债,资金来源必须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包括资本市场上出售部分国有股、发行国债、财政专项拨款等。对社会养老保险负债根据不同的发展前景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将偿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债务纳入中国各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的实施内容。1997年以来我国采取了刺激内需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追加的财政支出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对于偿还养老保险基金债务理由没有给予足够的考虑。

  (三)改善管理,多元化投资,提高养老金运作效率和结果

  1、转变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的目标模式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前端不补助、后端财政兜底”的基金筹集方式,这一模式的确点是:财政风险是敞口的,在我国,企业和职工的缴费率是确定的,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也是确定的,养老基金的收支差额由政府出资解决,随着中国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这种模式显然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不利于资本的边际效用的最大化,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中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应该向“前端不补助、后端自动平衡”目标发展。

  2、健全国家统筹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刚刚到达省级统筹,地区之间的缴费率相差很大,加之地区间差异的特殊性,势必造成地区间的财政负担不均衡,影响地区间分配的公平性,这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不利于民生工程的发展,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养老保险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改革的同时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和配套,只有中央财政兜底,缴费基数统一的全国统筹模式,才更加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11;

  [2]邓大松、刘昌平等,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0;

  [3]褚福灵,中国社会保障与发展指数报告2010[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355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