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英语论文>外语翻译>

关于博物馆英语翻译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承担着传承文化、记忆历史的重任,博物馆英语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博物馆英语翻译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博物馆英语翻译论文篇1

  浅谈五邑华侨博物馆标语翻译

  摘 要:江门五邑华侨博物馆馆内所有陈列、摆设均设有相关标语,为访客作文字讲解。这些标语皆为中英双语,故笔者结合动态对等翻译、文化差异影响等相关翻译理论对馆内部分标语翻译进行分析,并提出修正上的建议。

  关键词:动态对等翻译;文化差异;人名翻译;身份翻译;长句处理

  1 . 引言

  江门市博物馆又名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第一侨乡——江门,是一所国有地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展示与五邑华侨华人相关的文物与资料。截至2008年底,现有各类文物3万多件,其中九成左右是华侨文物。在馆藏的华侨文物中,实物达2万多件,照片1000多张,图书资料、刊物2700多册(份),内容丰富,对展示和研究五邑华侨史极其重要。由于代表着五邑形象,也是著名景点之一,故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每件文物的标识语均为中英双语。笔者亲身游览过数次,发现部分翻译存在失误,如:“一对一”逐字翻译、错译等,本文将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和细则展开详细讨论。

  2 . 概述翻译标准和原则

  翻译标准和原则是翻译理论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与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步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2 . 1“信、达、雅”

  “信、达、雅”一说,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要有文采。对于“信”和“达”,多数人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是翻译的两点基本要求,而“雅”则是在一定功底基础上来一场目标语文字的绽放和升华,它属于高层次的追求,并牵扯到个人风格、文体、修辞等问题,带一定主观性。

  2 . 2 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由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值得注意的是,“动态对等”并不等于“自由翻译”。前者强调的是在不同语意结构下始终保持源语的思想并将其完满地表达出来,后者往往指译者任意发挥,天马行空地进行翻译。“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刘建斐,2009)。

  3 .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仅指翻译语言,更是翻译文化。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和媒介,翻译的目的,是在忠于源语文化基础上,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因此,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不容忽视,必要时须结合文化差异,对译文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加与减少。以东西方文化为例,东方文化,也可称为“筷子文化”, 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礼”为规范,以“和”为精髓,故在表达中心意思上,间接委婉,并结合多词运用及修饰;西方文化主要指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地区,其中以欧洲地区作为起源地;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个体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征是具有个体性特性,其核心问题就在于西方强调个体自由度的发挥,所以,西方文化可称之为“个体文化”,故在表达上,直接明确,修饰甚少,和东方文化大有不同。基于这种差异,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上,为了达到词通句准有必要在互译上进行适当的增与减,达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无缝对接。

  4 . 标语翻译分析

  4 . 1 人名的翻译

  受不同国家及地区文化(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的影响,人名在英文处理上各具差异。馆内展品及相关人物介绍以海外华侨为主,他们国籍已更改,故在名字翻译上要作相应处理。

  一、护侨活动的伟大领袖、澳大利亚实业家梅光达先生,尽管祖籍台山,但不再是中国国籍,不能沿用汉语拼音,故馆内将其名译为Mei Quong Tart,这也是当时澳洲政府对其的官方称谓。

  二、关公,中华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除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华人地区也会在相关文学作品如书籍、电影、展览等提及,这同样涉及文化上的差异。馆内采用拼音译法,而在香港,则偏向译作“Kuan Kung”。笔者在该馆当志愿者期间,曾数次接触香港旅游团,由于对普通话(香港地区称为国语)和拼音缺乏了解,他们在参观过程中有时难免产生疑惑,尤其是年纪较小的游客;故建议可在拼音后加上“Kuan Kung”,以适应访客的国际化和多元化。

  三、卖子救国的新加坡籍郑潮炯先生,其名字翻译馆内则继续沿用拼音译法。新加坡以华人为主,大多数来源于中国南方,如福建、广东、海南,因此语言或多或少受到闽南语、粤语等影响,在名字的英语翻译上和传统拼音有一定差异;华人在身份证注册上只能写英文拼音,但鉴于历史原因,早期的华人多数是文盲,在申请身份证时只能把名字用本身的发音念给外族官员听,所以他们的名字写法都是按照本身籍贯的发音方式拼写,对于祖籍新会的郑先生来说,其方言非普通话,故采用拼音译法的可能性不高,更有可能偏向接近港式粤语发音的译法;港式英文拼写属本地发音,以汉字的粤语读音为基础,依照现代香港拼音规则拼写得出,具体体现在人名和地名上,如:九龙城区——Kowloon City District;周润发——Chow Yun fat。对此笔者认为,郑先生姓名的英文拼写可能为:Chang Chiu Kwing。但由于可参考文献及资料有限,笔者至今还没找到郑先生名字的官方译法,是否应将拼音译法进行修改有待进一步考究。

  4 . 2 身份的翻译

  “鹤山籍马来亚华侨陆佑对当地锡矿、橡胶业、金融业的建造贡献突出,被誉为‘锡矿大王’、‘橡胶大王’。”馆内将此句翻译为:Loke Yew Hall from Heshan was regarded as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in the field of tinmining and rubber plantation. 此翻译尽管把句子意思翻译出来,但并没有把握好重点。中文原句中,“锡矿大王”和“橡胶大王”这两个专称,不应被忽略,他们反映了陆佑在锡矿、橡胶等行业所作的伟大贡献,“王”,以位列之首,突显其地位举足轻重;但此翻译,我们只看到“贡献”二字,“successful”只阐述了陆先生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折射出其在产业发展上群雄之首的霸气,忽略了其“王”的身份。“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因此,笔者建议应把“锡矿大王”和“橡胶大王”分别直译为“King of Tin-mining”和“King of Rubber”,整句可译为:Loke Yew Hall, a successful Heshanese Malayan businessman,who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tin-mining and rubber plantation, was named“King of Tin-mining” and “King of Rubber”.

  4 . 3 长句及词语的翻译

  “这是由理发店、打铁铺、食肆、卖布行、葵叶加工等组成的墟镇场景。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五邑侨乡形成之前传统的乡村文化风貌。”馆内翻译为:The scene of the market town consisted of the barbershop, smithy, teahouse, textile industry, processing industry of the palm-leaf products and so on. The market town reflected the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 style and features of Wuyi countryside in the 1860s, right before the Wuyi region was formed. 本翻译基本无语法错误,但针对翻译准则“信”,稍有偏差。

  一、从中文上判断,“墟镇”为主语,包含两个分句,即“墟镇由理发店、打铁铺、食肆、卖布行、葵叶加工等组成”和“墟镇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五邑侨乡形成之前传统的乡村文化风貌”;而此翻译,则采取双主语将句子拆分,略显啰嗦且详略不当。“突出重点是实现语篇完整的手段之一,在翻译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利用英语的写作再现原文的重点,起到凝集词语或语句的作用”(郑立群,2010)。

  二、“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五邑侨乡形成之前传统的乡村文化风貌”此句意为:墟镇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的传统乡村文化,而此文化是在五邑侨乡形成之前便有。翻译中两次出现“Wuyi”,看似两种文化都属五邑风貌,在先后顺序上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解。在阅读中文标志过程中,应把握逻辑关系,对信息进行切分。“根据句子的语义内容切分语块是第一步”(徐莉娜,2010)。

  三、当中涉及各行业各店铺,用词方面也存在理解上的错误,如:食肆,顾名思义,在外吃饭用餐之处,而“tea-house”更多译作“茶馆”;“卖布行”一词,融入了岭南文化、为粤语语系所用,实质等同“布店、布料店”,字面上并没突出“纺织”。另外,barber shop等无需特指,泛指种类,故“the”应去掉。参考译法:Consisting of babershops, smithies, restaurants, cloth stores, palm-leaf products processing, the market town reflecte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n 1860s before the Wuyi region was formed.

  5 . 结论

  翻译是主观的,不存在绝对标准,但必须至少符合“信”和“达”两大检验标准。江门五邑华侨博物馆标语翻译基本达到此要求,笔者在“雅”的层面上提出几点可修改建议,在把握词、句意上如何对译文进行润色,避免字对字直译,使其更通畅、更为国际友人接受,是本文初衷;针对馆内标语其他类型的翻译,如短句、成语、地名等,将在日后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同时希望藉此文章引起业界对博物馆标语翻译的重视,把文化和历史的精髓翻译到位,更好对外弘扬中华文化。

  博物馆英语翻译论文篇2

  文化视阈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研究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承担着传承文化、记忆历史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需求,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博物馆文本翻译的原则与策略,并以山西博物院为例分析了目前博物院文本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最后指出在博物馆文本翻译过程中需要将文化与翻译融为一体,才能更准确更优美地去翻译博物馆文本。

  关键词:文化 博物馆文本 翻译

  一、引言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作为文化的载体,博物馆文本是文化的沉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为了研究中国历史和山西文化,山西博物馆文本英译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需求。

  二、博物馆文本英译的原则及策略

  博物馆文本作为科技文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始终遵循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忠实、通顺。忠实是指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准确、完整、科学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包括思想、精神与风格。译者不得任意对原文内容加以歪曲、增删、遗漏和篡改。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符合规范,用词造句应符合本民族语言的习惯,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言,以求通顺易懂。不应有文理不通、逐词死译和生硬晦涩等现象。

  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在《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一书中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或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而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他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尽可能的是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山西博物馆馆藏物品名称英译经典赏析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其中对于7个历史文化专题的翻译堪称经典。如图表:

  原文中的四字词在英译时被“The +名词+of+名词或名词词组”的简单结构所替代,充分体现出了博物馆文本翻译重视实用性的特点。博物馆文本是描写性文本,其功能是传递展品信息,与重视传达情感意义与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相比,简洁与不夸张、不浮华的语言正是博物馆文本翻译所需要的。

  另外,在展板“邦国遗珍”中的介绍“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早期晋文化既承继了宗周文化,又受戎狄文化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韵。”被译为了“The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showed that the early Jin culture inherited that of Zhou and was influenced by western and northern tribes, thus forming its special flavor.”4其中的“戎狄文化”中的“戎狄”按照当时版图上戎狄所处的地理位置,巧妙翻译成了western and northern tribes。这样的翻译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戎狄”的形式――晋国周边的方国,为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提供了明确的信息。

  四、山西博物馆馆藏物品名称英译错误探析

  1.由于对文化了解不够,导致用词不够准确

  晋侯风采展板上将标题中的晋侯译为“Princes of Jin”,而内容中的晋侯译作“Jin Marquis”。Marquis指侯爵,prince相当于周朝的天子,显然,这里用marquis表示诸侯更为妥帖。

  2.译法的不足与缺憾,失去了博物馆文本传递文化信息的作用

  “晋姜簋”被音译为了“Gui of Jin Jiang”。这样的翻译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游客而言没有太大意义。

  3.对于文化缺失部分的省译,使得特色文化无法传达

  “失蜡法”是我国的传统铸造技术,可是在应用此技术铸造的展品“蟠蛇纹镂空鼎”的标牌上只有对“失蜡法”的汉语简介。笔者认为,对于传统工艺的介绍有必要做出英语解释,以加深外国游客的印象。

  五、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沟通,更是深层文化方面的交流。山西博物院是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同时也是将山西这一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推向世界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在博物馆文本翻译过程中需要将文化与翻译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更准确更优美地去翻译博物馆文本。


猜你喜欢:

1.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2.关于博物馆教育的论文

3.旅游英语翻译论文范文

4.关于英语翻译的论文

5.毕业论文英文翻译文献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英

281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