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英语论文>语言文化>

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语言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发明,人们用语言进行社交活动,但语言并不只是一个交流工具,它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下载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下载篇1

  浅谈英汉对比语音教学

  摘要: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母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语音方面。在英语语音教学过程中若能找出汉语和英语在语音的特征与规律方面存在的异同,进行对比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音;迁移;对比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人们受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别的影响通常把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历史背景带入其中,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语言学称之为语言迁移现象(Language Transfer Phenomenon)。

  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同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相似或相同,学习者可以将这种相似或相同运用到二语学习过程当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同第二语言有着根本的不同,如将这些规则和习惯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就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和干扰作用。

  在英语语音学习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把母语中的语音知识与英语中的语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从中找到其相同之处来学习。如果不加以指导说明,任凭学生自己去进行“迁移”学习,多数情况下势必会产生负迁移。对比语言学家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时,应该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的描述,一方面对学生的本族语进行平行的描述,并加以仔细比较,让学生通过英语与汉语异同的比较,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相似音

  在单个的元音或辅音发音方面,尽管很多英语中的发音都能够在汉语普通话中找到近似音,但这些音的发音部位或发音特征是有区别的,这就给中国学生完全掌握英语的发音造成了困难。

  如/i:/这个长元音,发音的时候舌前部向硬腭抬起,舌位较高,嘴唇向两边平伸,成微笑状。和汉语中的“衣”发音相似,但是没有摩擦,而发“衣”的音时,舌头和上颚会发生摩擦。再如 /?/和 /?/这两个摩擦音,发这两个音的时候舌端应向齿龈后部抬起,舌前部随之向硬腭抬起,双唇稍收圆并向前突出。而很多学生用汉语里面的“诗”和“日”分别替代者两个音,是不准确的。

  因为“诗”和“日”是卷舌音,而/?/和 /?/不是。英语有某些汉语中不存在的音位。如英语中的辅音/?/和/?/,在汉语中就没有相同的音与之相对应,很多学生就习惯于用汉语中相似的音来代替,将/?/发作/s/,把/?/发作/z/。在他们的发音里,sink与think没有区别,zen与then没有区别。

  二、节奏

  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母语产生的负迁移在节奏上表现得最明显,也最顽固。

  语言的节奏就是指在讲话或朗读的时候,语言所呈现出来的时间上的有规律的间隔。汉语和英语都是有节奏的语言,所不同的是英语的节奏讲究轻重的搭配,主要体现在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的交替变化中。而汉语虽然也有轻重之别,但在节奏表征上只是辅助性的,主要体现在声调的搭配。

  英语中,少数重读音节与大量非重读音节交替出现。重读音节的相对调值比较高,发音较清晰,发音时间也较长。相反,轻读音节一般则调值较低,发音含糊、短促,音节与音节之间存在连读,省音,顺、逆和混合同化等特殊的语音现象。而每一个重读音节出现的间隔大体相同,因此,英语也被称为“以重音计时”(stress-timed)的语言。

  每个音节都有其声调,除少数轻读的语气词以外,每个音节都需要几乎相同的时间,清清楚楚地念出来,音节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因此,汉语是“以音节计时”(syllable-timed)的语言。汉语中除了一些轻声助词读的较快,较轻以外,一般每个字(音节)都念的清清楚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请比较下面两句汉语和其相对应的两句英语。

  1)这个男孩很想扩大他的词汇量。

  A.The boy is interested in enlarging his vocabulary.

  2)每天进步很大。

  B.Great progress is made daily.

  先看两句汉语。句1中共有十三个音节,句2中有6个音节,因此读句1所用的时间差不多是句2的两倍。再来看英语句子。句A共有16个音节,其中重读音节4个,句B共有7个音节,其中重读音节也是4个。这两句话虽然句子的长度(总的音节数)相差很多,但重读音节都是4个,因此读这两个英文句子所花费的时间应该是大致相等的。

  英语中各重读音节之间需保持大致相等的时间,因此要注意重音间的轻音数目,轻音若较多,就需要读快一些,而语速加快就会出现连读,省音,同化等语音现象,这就也是很多中国学生听不懂老外说话,觉得他们讲的很快,讲得很不清楚的原因。而实际上这才是英语的节奏特点,每个音都发清楚了,那就不是英语了。

  而中国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对于母语语音特点的直觉已经非常深刻,从而会受到汉语节奏模式的深刻影响,造成说不好,听不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英语和汉语的节奏特点和差异,进行对比教学,对连读,省音,同化等语音现象也进行详细的讲解,做大量练习,从而掌握正确的英语节奏。

  三、重音

  英语是“以重音计时”(stress-timed)的语言。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重音在英语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重音是语调和话语节奏结构的基础,是英语语音表达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syllable-timed)的语言,它的重音远远没有英语那样重要,因为汉语中几乎是每个音节都重读的。因此很多 中国学生在读英语时把每个音节都读的很重很清楚,讲出来的英语都是汉腔汉调的。

  英语重音包括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单词重音是指人们在单独朗读一个单词时的一套重音规则。这些规则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而很多中国学生对于单词重音掌握不好,随意改变重音位置,这就会导致理解困难和交际失败。因为英语单词的重音具有辨义作用。汉语是依靠声调来辨别词义和词性的,重音的作用并不大。

  因此学生对词重音的位置不是很敏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分析英语和汉语重音的异同,让他们了解每个单词一般只有一个重音,要慢慢克服汉语习惯的影响。

  句子重音是指人们在朗读连贯的语句时那些词要重读,哪些词要轻读的规则。一般情况下实词(实义动词,名词,部分代词,形容词,副词等)重读,虚词(冠词,代词,连词,介词等)轻读。大部分虚词一般既可用强读式(strong form),也可用其弱读式(weak form),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词应该读其弱读式,但大部分中国学生总是习惯读其强读式。而这些词只有在被强调,需要重读的时候才应该用强读式。其实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中国学生受到汉语节奏模式影响的表现。

  如:I don’t like apple and pear.

  这句话中的“and”是连词,其强读式是/?nd/弱读式是/?n/或者 /n/。在这句话中应读其弱读式。

  又如:The letter’s from him, not to him.

  这句话中的“to”和“from”是介词,具有强读式和弱读式。介词是虚词,按照句子重音一般规则的话,应该是轻读,所以要读其弱读式。但是在这句话中“to”和“from”在意义上构成了对比,是说者要强调的内容,因此应该读其强读式。

  四、语调

  说话时语音高低轻重配置而形成的腔调,也指说话时的语气和停顿。英语的基本调有两种,升调和降调。英语语调除了表达语法意义之外,还能更多地表达出字面之外的隐含意义。其升降起伏比较自由,幅度很大。依靠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来表现节奏的变化正是英语语调的表现形式。

  虽然汉语有声调也有语调,但汉语的语调只是以4种单字调为基本单元而建立起来的语调,语调本身升降变化不大。汉语语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声调,语调一般是在句末的字调基础上稍作调整,字的声调只根据说话人的语调稍加抑扬。汉语的语调受字调的限制,缺乏“自由”,所以语调就不能大幅度升降。因此,汉语语调的变化不是那么显著。

  而中国学生在朗读英语或交际时受汉语的影响,语调平淡,缺乏音节的高低、长短、强弱之感,往往该升的地方升不上去,该降的地方又降不下来,给人一种生硬平淡的感觉。

  五、结语

  汉语和英语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教师必须了解两种语言语音系统的基本特点,了解一定的汉英语音理论知识和 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进行对比教学,向学生讲明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并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听和说的机会,便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避免语音负迁移,使学生逐步改变母语的发音和感知习惯,强化重音意识,更好地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参考文献

  [1]王桂珍.英语语音语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张冠林,孙静渊.实用英语语音语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许曦明.从英语重音看汉腔英语[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

  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下载篇2

  英汉被动对比浅析

  摘 要: 本文对英汉的被动在结构、语义特点、产生特点上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说明了英汉被动互译方法,旨在为翻译实践和语言学习提供建议,引起对此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英汉被动 英汉被动互译方法 对比

  被动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长期以来,无论是语法学家、语言学家还是普通语言使用者,都一直对其深感兴趣,对其特点、使用进行归纳说明。另一方面,在翻译中,译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因此,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对比,找出异同之处。

  从形式上看,英语被动句的谓语部分应包括助动词be(或get)及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而汉语的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前则应有“被”、“叫”、“给”、“让”等。但对汉语来说,由于汉语是分析性的语言,有许多表示被动意义的方式,而大部分都没有形式上的标志,即主动句与被动句在形式上难以区分,因此不可能从形式上来定义汉语的被动句。

  而且不同学者对被动句有不同的定义。“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就叫被动句”(黄伯荣、廖序东,1985:497)。“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主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就叫被动句”(张志公,1982:115)。

  只要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因此,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而后者是本文讨论的对象。

  从英汉被动的结构及语义特点看,绝大部分的英语被动句都以以下这种形式出现:S+be(in proper form)+past participle(+by+agent)。有时,句中的助动词“be”可由“get”代替,由“be”担任助动词的被动句叫BE型被动句,而由“get”担任助动词的被动句则称为GET型被动句。笔者将对这两种被动句的差别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

  与BE型被动句相比,GET型被动句的限制更多,而且使用的频率并不高。而且GET型被动句的谓语动词一般为动态动词,而BE型被动句的动词则既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Celce Murcia et al.,1990:266)。比较以下的两组句子:

  (1a)Our teacher got run over yesterday.

  (1b)Our teacher was run over yesterday.

  (2a)The ner version was kept in the City Library.

  *(2b)The new version got kept in the City Library.

  在(2b)这个句子中,有*号显示这个句子是错误的。而且,不是所有的动态动词和短语动词都可用于GET型被动句。

  汉语被动的结构较英语更为复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S+被+Vt(+了/C);(2)S+被+N/NP/Pro+Vt(+了/着/C);(3)S+被+N+P/Pro+所/给+Vt。

  虽然英汉被动句在形式上相去甚远,但仍然可找出以下相似之处:动作的施动者可以省略,表施动者的名词前有一介词,如果主动句有两个宾语,则对应的被动句保留一个宾语,等等。但两者的差别更多,即使是以上所述的“大同”之处也可见其“小异”。

  1)英语句子通常省略主语(Otto JesPerson,1933:22)。在汉语中,“中国正常的被动式是必须把主事者说出来的”(王力,1984:129)。

  2)英语句子通常使用“it”来代替分句作主语,以保持句子平衡。例如:

  (a)It is eastimated that the earthquake has killed more than 2 million people.

  (b)That the earthquake has killed more than 2 million people is estimated.

  而汉语中则可以以一个较长的句子作主语:

  “这拐子又悄悄的卖与了薛家,被我们知道了。”(《红楼梦》,第4回)

  但英汉被动句的最主要差异在语义方面――汉语被动句通常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而且多用于描述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因为“被”字的最初意义是“遭受”或“染上”(王力,1984:125),而英语被动句没有类似的限制。

  这些英汉被动差异的产生是有深层的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历史地理因素: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文明。当时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自然抗争。希腊由诸多岛屿组成,而西方历来存在许多各自独立的国家。中国正好相反,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古代先民多聚居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而且一直处于统一状态。

  (2)哲学和思维方式:迥异的历史地理特点促成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和思维方式。由于古时西方人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抗争,战胜自然,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对抗性的,因此尤其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从而形成了“二元分立”、“天人相分”的观点,发展了逻辑思维分析的方法。

  与此相反,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相对稳定安逸,“日出而出,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很自然地孕育了汉民族喜欢和谐、追求统一、讲究中庸的整体观念,养成了“天人合一”的思维习惯,并以“悟”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3)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西方人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因此较常使用无施动者的被动句,因为这种被动句可以强调主语所承受的客观行为动作。西方哲学历来注重逻辑推理和形式完备,这也是英语讲究形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也间接说明了英语被动句在形式上的严格要求。

  汉民族把人与客观世界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一切行为都是人完成的,形成了一种主体思维模式,施事尽在不言中,因而被动句中的施事往往省略。整体性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汉语的意合性。汉语外在逻辑性弱,需要借助句子各成分间的意义关联、内在隐性逻辑和语境完成句子的理解。因此汉语结构灵活,某一句子形式与某一意义并无固定对应关系,这表现在汉语被动句上就是形式上同主动句可能没有任何区别。

  既然,人们有必要使用被动句,而且英汉语被动句又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在翻译时就尤其要注意,需要掌握一些英汉互译的技巧。

  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时,通常情况下都会转化为无标记的被动句或主动句,就是要将一些被动标志词“被”、“叫”、“给”、“让”等去掉,只有一小部分需要转化为被动句。如果我们硬性将它们转化为有标记的被动句,译文则可能带有浓重的翻译腔。

  ――“I Passed you on the road?”

  ――“Monsieur,it is true.I had the honor of being Passed on the road.”(Thomas Hardy,A Tale of Two Cities)

  原先的译法是这样的:

  (a)――“在路上我屡次经过你面前了吗?”

  ――“爵爷,是的。我曾经有过被经过的荣幸。”

  这个翻译带有明显的翻译腔,听起来很拗口。这个翻译经过修改之后是这样的:

  (b)――“在路上我打你面前经过了吗?”

  ――“是的,爵爷。你打我面前经过,我很荣幸。”

  因此,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对于英汉互译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英译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将英语被动句转化为无标记的汉语被动句。一般情况下,汉语句子中会尽量避免使用有标记的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除非作者/说话者有意如此,以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因此,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时,一般会转化为无标记的被动句。例如:

  (a)The door was broken.

  (b)门打破了。

  2)将英语被动句转化为汉语主动句。将带有施动者的被动句转化为汉语时,一般将by短语中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变为汉语中的主语,而将原来英语句子中的主语转化为汉语中的宾语。

  (a)The Times is read by the People who run the country;The Gardian is read by the People who would like to run the country;The Financial Times is read by the People who own the country and The Daily Telegraph is read by the People who remember the country as it used to be.

  (b)在位掌权的人读《泰晤士报》,渴望掌权的人读《卫报》,大老板们读《金融时报》,怀念大英帝国曾经了不起的人读《每日电讯报》。

  3)将英语被动句转化为有标记的汉语被动句。有时,为了强调“不利或有害的影响”,有必要将被动结构保留。

  (a)At the end of the year,he was fired as the company was badly hit by the fiancial crisis.

  (b)年底,因为公司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他被解雇了。

  而汉译英,我们只谈论相对简单的有标记的被动句的翻译。通常只需要将汉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相应地转化为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如果汉语中有施动者,那么可将其转化为“by”后面的补语。

  (a)窗户让那个顽皮的男孩打破了。

  (b)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he naughty boy.

  (a)他被派到英国学习去了。

  (b)He has been sent to study in England.

  总之,一般来说,英语被动句可以转化为汉语的主动句或无标记的汉语被动句。而汉语被动句则一般还是转化为英语被动句。

  英汉被动的系统对比研究对翻译有着重要意义,而本文仅是一个简单粗浅的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张志公.现代汉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JesPerson Ott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George Allen,1938.

  [5]Murcia,Celce M. & Freeman,Larsen,D.著.何自然等译.现代英语语法教程.商务印书馆,1990.

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

语言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发明,人们用语言进行社交活动,但语言并不只是一个交流工具,它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下载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96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