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朗读的几种特殊语言能力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已全面启动,它对朗诵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看到的情形是,朗诵者对于朗诵的基本语言技巧,如停连、重音、节奏、语势、语调、语气等一般能够正确、娴熟地运用,但对朗诵的特殊语言技巧关注得还不够。如果朗诵者能再注意一些特殊技巧,朗诵就会更有立体感、形象感,也就更富有个性化,从而获得绘声绘色、声形毕肖的表达效果,对提高朗诵的层次极有益处。
下面介绍几种朗诵可能涉及的特殊语言技巧。
一、悲欣之间,风情万种——笑言与泣语
笑言是带着发笑的声音来朗诵片段的一种技巧。它是一种假声处理,应作必要的音色改变,但笑言不是开口笑出声来,只是带着发笑的色彩,让人感到你在“笑而言曰”地说话。笑言表示喜爱、风趣、欢快、嘲讽等。例如:
泣语是带着哭泣的声音来朗诵片段的一种技巧。它也是一种假声处理,应作必要的音色改变,但不能像演戏那样真的哭出声来,而是处于一种“饮泣”的状态。泣语表示悲痛、忧伤、喜极而泣等情绪。例如:
(2)“简·爱!——简·爱!”这是他所说的一切。
“真的?——活着?我的活着的简?”(《简·爱》)
啼笑是人类最基本的表情,人在婴儿时期就具有了,然而它却可以衍生出人间万种风情。我们看到天赋好的演员随着剧情的发展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这很是让人佩服。如果在朗诵中我们也能有所借鉴,适当地采用笑言和泣语,相信会给朗诵增色不少。
二、绘声绘色,穷形尽相——沙哑与尖声
沙哑是低沉而不圆润的声音,表现凶残、粗野或神秘、怪异的人物语言。例如:
尖声是一种细、高而锐利的声音,用来表现尖酸、刻薄或轻浮、泼悍。例如:
沙哑和尖声都是用来塑造特型人物的,并且一般是塑造反面人物的,有所不同的是,沙哑多表现男人,尖声则多表现女人。
三、大音稀声,对酒当歌——虚声与深叹
虚声是控制声高,以气为主,发出一种声小气多、类似耳语的声音,多用来表示紧张、内心活动、自言自语、大声呼喊等。例如:
虚声与深叹是气息的运用。由于虚声气多声小,为了能让受众听清,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气息的均匀和集中。深叹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既是朗诵者宣泄感情的方式,也往往是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地方,但前提是运用得自然、恰当。
四、意味深长,心弦拨动——拖控与颤音
拖腔就是把句中的字词的读音有意拖长些,用来表示追忆、领悟、傲慢、安闲等。例如(用“——”表示):
(1)那是——一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孙犁《山地回忆》)
(2)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贾平凹《丑石》)
尽管拖腔可以使朗诵的内涵更加意味深长,颤音可以使朗诵的情感动人心弦,但不能勉为其难地拉长声音,或装腔作势打着颤音,那样很可能令人发笑。如果缺乏真实的情感或一定的技巧,拖腔和颤音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运用时,感情和技巧缺一不可。
五、舒卷自如,翕张任意——倒吸与喷吐
倒吸就是倒抽一口气,表现极度恐惧、骤然紧张、惊异、激动等情绪所采用的一种技巧。例如(用“V”表示):
(1)“V那里,还有一个!”我的妹妹又发现了同样的不祥之物,她第一个朝拖拉机退去。(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2)V突然是深灰色石岩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刘白羽《长江三日》)
喷吐就是把音节的声母读得富有弹力,韵母读得短促、有力,以表示愤慨或激动等难以控制的强烈感情。例如(用“○”表示):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倒吸与喷吐都是气息的运用,它们尤其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境使用,切不可故弄玄虚,要作到舒卷自如,翕张任意。
以上朗诵特殊技巧的运用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刻意雕琢”,由于过分注重声音的“化装”,往往会给人一种装腔作势的感觉;第二层次是“返璞归真”,由于技巧运用得非常娴熟,给人一种浑然天成、大巧若拙之感。正所谓“不工者,工之极也”,“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这里说的“无”并非真正的“无”,而是如盐入水,尽管看不见盐了,水却已经变咸了。朗诵特殊技巧的运用应该很快地跨越第一个层次而达到第二个层次,这就需要把技巧溶化在真挚饱满的感情中,使听者根本觉察不到朗诵者语言处理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