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电子版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稳定发展的轨道,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电子版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电子版篇1

  浅论高职院校汽车电器实训

  高职院校汽车电器实训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了各种电器设备在汽车中应用,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系统故障现象运用理论知识做指导,对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找出汽车电器故障部位。但现实是,高职院校汽车电器实训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学设备老化,短缺,实训室管理机制水平不到位,实训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有待加强,实训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不务实等。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加强汽车电器实训室的综合建设,合理科学的落实汽车电器实训室的运行机制建设,提高实训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操作技能,运用高新技术应用手段提高汽车电器故障分析,排除故障的方法和操作技能,拓展知识结构积极参加技能大赛。

  一、汽车电器实训室综合建设

  (一)建设思路

  我院从1956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50多年的办学经验,由于历史原因,老旧实训教学设备多,有些汽车检测设备都超过的服役期限了,还有一些汽车检测仪器

  设备“瘫痪”了,以前沿用的教学是传统实训教学方式,管理混乱,针对这种情况,系部、院教务处共同调研,从修订教学大纲,修改实训教学内容着手,更新实训项目,确定实训项目建设,通过多种渠道,优化配置实训设备等措施。

  (二)建设意义

  通过科学有效的建设思路与务实的建设手段,逐步建立一系列的汽车应用培训基地。例如: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各种校企合作的特色班,骨干院校建设等,通过对这些平台循序渐进的投入,完成汽车电器实训项目建设。现已成为安徽汽车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三)条件建设

  高职院校做强做精固然需要硬件建设的加强,但是软件建设不容忽视,更有学者提出“高职院校硬件发展需要软件建设,软件需要硬件建设。”

  1.硬件建设

  校内建有一座11000m2的汽车与机械实训中心,依据实验(训)室功能划分为专业共享实验室、专业特色实验室、院企合作区、生产经营中心四大类共计35个实验(训)室,设备资产总额达1580多万元,汽车电器实训室现有整车操作区域,汽车电器系统实训台操作区域,通过这些硬件建设,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训操作系统,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2.软件建设

  (1)实训教材:实训教材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实训目标。编写实训教材要作为一件大事来完成,组织一些有经验的实训技术人员和在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级技师共同参与。实训教材要紧密结合汽车的品牌,保养,维修,检测设备的配置,更具有针对性。从当下汽车发展实际出发,将典型车型,新能源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充实到教材中去,形成实践性强的实训教学内容.

  (2)实训课时与分组:有严谨务实的平台,接下来就需要合理科学的实训课时和分组率,按照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训学时和细致分组率.

  (四)运行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实训室水平的高低,不仅要有先进汽车检测设备,还需要一套科学严谨的运行机制,同时要严格按照机制来执行。例如在汽车电器实训室里墙壁上贴满了《汽车电器实训建设管理制度》、《汽车电器仪器设备操作流程》、《实训老师工作职责》、《实训室安全操作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机制得到进一步运行,系实训中心印发了实训室工作日志,精密检测仪器使用记录本等。建立了实训室建设与维护系统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院教务处、系部可以随时了解实训教学的开展情况等各种实训教学相关信息,院教务处与系部还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实训室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这样大大提高了实训室的管理绩效。

  (五)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建设好实训室开展实训教学工作,需要一支有良好素质的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在引入人才中,不仅要引入高学历、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充实队伍,改善结构以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训指导老师的个人素质,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在职技能培训。以我系实训中心为例:在假期中利用各种校企合作特色班,骨干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培训班等进行专业学习。掌握熟练运用不同类型的汽车检测设备,学会现代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确保一支“勤奋、通达、敬业、乐群”的实训技术人员队伍,高职教育做强做精有了坚实的保证。

  二、汽车电器实训高新技术应用思路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在生产一线顶岗的技术型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它要具备“高等”和“技术”两层含义。

  (一)建设方案

  汽车电器实训课程要与理论课程同步。以实训项目为目标,以行动导向为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贯穿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构建实训课堂的教学结构,通过制定实训教学课堂的结构,准备实训设备器材,细化实训分组率,智能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

  (二)智能化手段

  在组织实训教学时,面对实训项目的确定,完成实训目标,运用智能化的手段循序渐进的开展实训项目,完成实训目标。如汽车启动系统电路连接与故障排除实训课,首先进行汽车启动系统实训台组件的认识――启动机拆装――汽车启动系统线路检测与分析――汽车启动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在排除电路故障时,把一些线路连接的代码输入电脑中,通过实训台自带的自动巡线功能,检查线路的插接是否正确,防止意外的损坏。把结果输入电脑,继而判断是否已排除故障。   (三)综合分析与考评

  汽车电器实训课学生分组进行技能操作,由实训指导老师进行现场点评,通过记录的故障码和相关数据流,故障症状现象,各种检测参数(电压,电阻,电流等)记录故障症状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记录诊断测试数据的判断和综合分析,确定故障的检查方向和具体的检测内容。实训课间,实训指导老师应对学生的考勤进行登记,实训课结束后,学生完成实训报告,指导老师应对学生的实训表现,实训报告评定成绩。综合实训成绩按“应会”考核成绩的60%比例,实训表现成绩的40%比例综合评定。

  三、汽车电器实训在教学基础上的拓展

  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强势发展的趋势下,汽车电器实训室要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拓展关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中不仅掌握了传统电喷汽车的装配、使用和维修,还要对新能源汽车,江淮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丰田凯美瑞混合动力汽车的装配、使用了解和掌握,继而总结优缺点。

  四、以实训窒为平台开展各种技能比赛。取得的成果

  通过举行高职技能大赛促进实训项目建设,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我系在开展技能大赛上精彩纷呈,2008年首次参加在芜湖举办的安徽省第二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了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高职组)三等奖的好成绩。在2009年安徽省第三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竞赛中,获得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高职组)一等奖。在2010年安徽省第四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博仕达杯”发动机拆装与调试项目竞赛中,获得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高职组)一等奖。

  五、结束语

  教育部的专家说:“交通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会应用才是真的掌握了知识。高职院校的实训室是组织实训教学,强化技能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加大加强实训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培养、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电子版篇2

  浅析高职院校思政课产教融合

  当前高职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的位置比较尴尬:高职生和本科生有所区别,不善于系统理论学习,学习年限短,就业导向突出。而高职现有的思政课程的教材和本科相同,导致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和学生现实结合紧密的内容受到学生欢迎,其他课程和内容偏重理论化的系统知识,高职大学生的认可度都比较低。高职思政课和产业行业的脱节,是造成高职思政课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随着高职教育深入发展,高职思政课必须紧跟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不断探讨产教融合的途径。

  一、思政课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就业导向强调了高职生的技能,而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只有技能是不够的。“应当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入职教特色,使学生能够在“通识”与“专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让公共基础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思政课应该切实担当起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通过培育职业精神和价值观,打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特殊性,产教融合的特色更为突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产业需要。而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多关注学校自身文化底蕴和发展规划,但对于校企文化的融合、发展方面存在认识不清晰、不统一,缺少发展思路等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成为校企文化融合的一个突破口,思政课和产业单位的紧密结合,有助于贯彻产业职业道德、产业文化建设等,能够更好的打造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助力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三)高职思政教师职业成长的需要

  高职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解决学生现实需要,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产教融合是思政课教师了解学生就业、职业需要的重要途径。高职思政课是否能起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最关键还是得看思政课教师自身是否具备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思政课教师通过参与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和实训教学,主动进行产教融合,从而了解高职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进行符合特定专业高职生的课程开发,就能富有成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二、思政课产教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思政课产教融合有国家的政策支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个文件给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方向和途径,就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学校层面、政府层面关注的重点,而对专职教师个人来说,融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最直接途径,就是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和企业进行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以往都是作为政府政策的宣传课,是在国家教育部门强制要求下,不得不开的课程,长期游离于职业教育的核心之外。这次国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下,思政课教师务必突破思政课没有专业性,难以和企业合作的认识框架限制,努力探索思政课产教融合的途径,有效的提高思政课服务高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的有效性,抓住机遇,把思政课程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深化做强做深。

  (二)思政课产教融合有成熟的理论依据

  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产生在美国的合作教育。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此外,产教融合还“涉及到威斯康星理论的社会服务观、建构主义理论的技能学习观、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培养观、实用主义教育论的实践主导观、终身教育思想的生涯发展观等五大理论。”

  思政课虽然没有高职专业课有那么强的实操性和技术性,但是思政课作为学生价值观和判断力养成的课程,恰恰是指导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关键性课程。正是这些潜藏在水面下巨大的价值观的冰山,决定了水面上露出的职业技能的展现和发展。以往高职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的缺位,恰恰反映了思政课脱离了产业实践,无法担当起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引导的重任,思政课应该,也必须进入产教融合的探索,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推进实践,担当起本课程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高职思政课近些年不断探求改革,正是这种需求的反映。而产教融合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给高职思政课改革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三)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有丰富的历史借鉴

  我党从产生到发展的各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把思政教育和党的事业紧密结合的历史经验,这是当前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在共产党成立之初,面临着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艰巨任务。到底战争时期是军队说了算,还是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也有过激烈的争论和斗争。最后实践给出了历史的选择,就是我们只有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党领导枪,才能完成建立新中国这个其他阶级都无法完成的历史使命。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共产党把党支部建设在军队里,完善了一系列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思想。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又把党支部和现代企业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党的领导和企业经营融合的途径。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把党的领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连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进行产教融合,可以借鉴的宝贵历史经验。   (四)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有扎实的实践基础

  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几十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高职专业课已经和企业实现深度融合,比如有些专业班级就是企业直接委托学校建设的订单班。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理论、流程都已经比较成熟。从校企师资角色职责、案例设计、教学基地建设、风险预估、协调机制,到反馈和评估机制,已经形成了大量经过实践检验,得到广泛认可的成果。这些专业课程的课程开发经验,都是高职思政课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

  高职思政课程本身也逐渐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比如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和企业签约挂牌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参观当地的开发区建设,感受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思政课通过实践环节,已经积累了一些带领学生调查研究,和企业建立挂牌基地,融入社会的经验。

  (五)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

  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面临的三大考验是“思想认识缺位”、“各种资源障碍”和“实践基地缺乏”。如果高职院校还停留在只盯着专业技能,以就业为为唯一标准,没有真正落实培养技术人才的长远目标,就会忽视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的必要性,也就不会去探索其可行性,更不会努力探索融合的途径。只有首先认识到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是未来他们职业发展隐形的决定力量,才会有加强思政课产教融合探索的实践开端。由于思政课产教融合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各方面的配套都还比较稀少,也还很少有实践上比较成熟的做法,思政课教师如何和企业结合,如何进行师资、课程内容、评价的校企衔接,需要预防哪些风险和纠纷,都还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开垦的新领域。

  总之,基于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分析,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遇到的困难是新生事物成长中面临的困难。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势在必行,这是高职院校发展、高职大学生发展、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客观需要。即使遭遇挑战也要锲而不舍,攻坚克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思政课的教育目的,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337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