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职业教育 > 有关职业教育论文(2)

有关职业教育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有关职业教育论文

  有关职业教育论文篇2

  浅谈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倍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的数量较多,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承担起贫困生资助的重大职责。而高职院校本身又是政府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阵地,国家的相关资助政策,最终要由高校来执行和落实。目前,从学校层面来看,在贫困生资助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程序不严谨

  高职院校在评定学生家庭经济是否困难时,主要依据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由户籍所在地县(区),乡镇或者村民委员会开具的贫困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材料,如低保证明、残疾证明、单亲家庭等。这些材料都是由学生自己提供,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很难一一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收入和消费状况,并且因为学生人数多,通过同学、舍友等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和家庭情况等环节往往被忽视。致使部分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凭借设法取得的贫困证明而成功申请资助。这种“伪贫困生”现象造成了助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有些学生家里发生了天灾人祸,但由于自身没有提出困难,没有及时受到关注,也没有及时被补充进贫困生库中,致使这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救助。

  (二)资助内容不协调、未能发挥勤工助学的作用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内容主要包含了“奖、贷、勤、补、免”等多个层面,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在实际操作,是以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主,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作为一种资助方式,其限制的条件较多,发挥的效用不大。另外,勤工助学这项本该对贫困生起到“自助”作用的资助途径,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和投入,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调查,高职院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并且与普通高校没有区别,主要还是包括图书馆管理、食堂清洁、教室卫生打扫、各部门打杂,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也不涉及任何专业操作,大多被学生定义为“体力活”以及“低工资”。这样性质的工作在经济上未能给予贫困生足够的帮扶,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对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等精神的宣传,导致部分贫困生因为追求经济利益,宁愿选择工资高的校园兼职而放弃校内勤工助学。

  (三)资助中未能突出“育人”理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存在重物质资助,轻精神帮扶的错误倾向。常常只是重视资金的发放,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例如,部分贫困生缺乏诚信。有的学生在贫困证明、家庭情况等材料上弄虚作假;有的学生在诚信贷款上面存在很多问题,把国家、学校、社会团体的资助看成理所当然,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及时予以偿还。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随着高校资助金额和项目的增多,贫困生受到的资助越来越多。但是面对多种多样的资助,有的贫困生表现出了极端的自私。另外,部分贫困生不思进取,在领取资金后没有节约使用或者用于学习相关的支出,而是请客吃饭、买高档的电子产品等等。在思想觉悟、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提高,不积极响应学校、班级开展的公益活动,在班级中也没有起到表率作用。

  (四)未能及时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犯罪的报道接连不断,究其原因,是由于经济的不宽裕,使得部分贫困生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目前,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仍然没有深入到对他们的心理干预和辅导,缺乏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整体思路和方案。部分学生因为长期的家庭贫困,内心比较脆弱和自卑,对同学和老师等产生排斥,出现了人际交往的障碍,表现出了不合群。这样的自卑最终或转化成了自闭,或转化成妒忌。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极度的担忧。还有部分学生长期接受学校、他人的帮助,滋生了懒惰的心理,不愿意自己付出努力,形成了“等、要、靠”的思想。可以说,贫困生背后隐藏的心理危机比经济困难更令人担忧。

  二、提高资助育人工作实效的对策

  (一)健全贫困生认定机制,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管理

  首先,合理界定贫困生的范围是开展贫困生工作的前提。因此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特殊性,确立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的体制和机制。贫困生家庭基本信息与所在地区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的准确性是贫困生认定的基础。因此,对进行贫困生认定的生源地主管部门一定要采取问责机制,对申请人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准确性进行核实,保其真实性。另外,作为校方,在学生申请助学金时,要主动与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其次,加强对贫困生信息管理,保持贫困生库的动态性。对贫困生的认定不是一劳永逸,要定期进行,一般可以以学年为单位。对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而致贫的学生要及时认定,将其补充到贫困生资料库中,对于班级同学反映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及时从贫苦生资料库中移除,确保每一笔资助都能发放到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最后,要监督受助资金的去向。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向本人了解、班干部和宿舍同学反馈、查询消费清单等途径,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受助资金。

  (二)整合资助体系内容,提高勤工助学的方式

  我国高校资助体系涵盖了“奖、贷、勤、减、免”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要充分发挥各项资助内容的效用。首先,要继续发挥奖学金的“奖优”与助学金的“助贫”功能,在保障贫困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争先创优。其次,要提高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的利用效率。这两项资助的受众面小,又具有临时性。一方面要保证这些资金及时发放给有需要的同学;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丰富助学金,例如车票补助、住宿费、书费减免等,扩大受助学生的比例。最后,提高勤工助学在资助中的地位,要注重勤工助学的专业性。要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资助方式的优势,首要的是拓宽其形式。高职院校要设法为学生提供结合专业特色的勤工助学岗位,使其从传统的劳务型向专业型和技能型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合作研究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统一

  做好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的帮助,更要帮他们摆脱“精神贫困”。要把“资助”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精神。要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同时,以勤工助学为载体,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其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一些德育课程、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各种感恩教育活动,教导受助的学生要饮水思源,不忘党和政府、社会、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开展感恩教育也有助于在校园中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氛围。最后,加强对贫困生诚信教育。据调查,在高校中,贷款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还款违约情况。因此,在开展助学贷款活动中,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工作,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四)做好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

  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是高职院校贫困生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首先,要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校园心理咨询室在做好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对贫困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关注。例如,做好贫困生心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帮助贫困生建立健康观念,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勇于克服困难,树立自信心,从而做到自尊、自爱、自强;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给予必要的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其次,要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平时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每个贫困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以便掌握一手资料。最后,在校园内形成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积极组织针对贫困生的各类活动,例如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活动,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在小团体中找到归属感,建立自信心,从而敞开自己的心扉。

猜你喜欢:

337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