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教育理论 > 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锦集

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锦集

时间: 诗琪1201 分享

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锦集

  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模拟法庭与法学教育的职业转型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法学教育方法与内容改革与发展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之中。无论是在法学教育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经验的英、美、德国,还是在法学教育不断现代化的日本和韩国,都在反思着其曾经的法学教育道路,考量着未来法学教育的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法律和法治方面的观念不断完善,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于法学教育的期待显然也不断增加。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是:经济全球化、法律服务跨国化、中介服务品牌化、法律与其他学科交叉化。因而,要提高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国际主流律师业务的职业训练的比例。随着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国一系列高校的推开,如何提供更好的法学教育模式,以有效回应社会的期待和需求,如何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能力,以应对全球法律人才的竞争挑战,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高质量的法学教育、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教学设施与环境、优秀的教师、基础扎实积极进取的学生,更需要设计出高水平的教育内容与教学进程。根据笔者的实践和观察,模拟法庭是与课堂教育、诊所教育(实习)并立的、重要的法学教育方式之一,对于培养和整合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这一方式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和完善的建议进行探讨,既期待能够使模拟法庭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也期待有机会对这一模式在未来更加健康的发展有所借鉴。

  在当前的国内法教育中,进行实习的位置和机会相对较多,而国际法的实习位置和机会则相对较少。国际法学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需要进行更新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法学教育又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挑战,所以其深刻意义尤其明显。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法学教育中国际法的模拟法庭相对较多,而国内法的模拟法庭则相对较少。当前,在中国高校间举办的国际法模拟法庭包括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模拟国际刑事法院、国际航空法模拟法庭、模拟WTO 争端解决、贸仲杯模拟仲裁比赛。近年来,能否在著名的国际模拟法庭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已经成为衡量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法律院系教育质量优劣和评判其综合竞争力高下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模拟法庭参赛队伍的建设,不仅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塑造高质量师资队伍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是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国际法的模拟法庭对于学生认知国际法的功能、理解国际法的地位和局限、应用国际法处理现实问题均有很大的帮助,因而在国际法的教学中应当予以大力推广和完善。

  二、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

  作为法学教育的一种方式,模拟法庭是对真实法律生活的模仿,让学生设身处地地通过角色扮演来应用法律,很可能给法学教育带来一种重要的变革,甚至可以说是范式转换。具体地说,就是从对法律的确定性理解到对于法律生活的不确定认识,并从而体会到法律中技能和技术的关键地位。

  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难以回避的内在矛盾是现有知识的稳定性和局限性与社会活动的变动性和无限性之间的冲突。以往,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仅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而形成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认识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遇到实际法律问题茫然无措的情况。在传统的法学教育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是确定性的,什么是法律、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违法行政行为、什么是公司、什么是要约、什么是外交特权与豁免、什么构成共同海损,教科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并且分门别类、条分缕析,仿佛整个的法律已经构成了严密清楚的一张网。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愿意从概念、特征、分类的角度入手去交代法律知识。这种以真理代言人的身份进行叙述的教材和教师对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当然是有意义的,不过这非常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即法律生活充满着确定性,只要有了相关的行为,就可以套入法律规范之中,而法律适用与发展中重要能力的就是记忆,只要记好了相关的规范,自然就可以得到法律结论。然而,显然这仅仅是表象而已。如果真的是这样,一台机器也可以作为律师和法官,杰出的法官和普通的法官、优秀的律师和一般的律师应当区别意义很小。真实的状况却是:生活的高度复杂,使得法律规则所设想的那些典型环境标准情况样本行为很难真正呈现,而是有这样那样的变形,甚至出现似是而非、似此又类彼的状况,此时,事实的定性与归类就出现了很多疑问。

  与国内法作为一个基本统一的体系有所不同,并且因而使得实践显得尤为复杂的情形是,国际法是碎片化的,无论是环境问题,还是人权问题,都有着区域和全球的体系,相互重叠,同时也存在诸多空白;无论是武力适用,还是海域划界,都有着要求不同而又都具有效力的原则;无论是条约关系,还是外交关系,都可能有着对于规则和实践的不同解释。在这种条件下,相关规则是否在本案中具有法律效力、某项规则究竟是什么含义、是否可以适用某一项法律规则、某项规则究竟应当如何适用,均存在着诸多可以争论的方面,如果案件的每一个争点都有两种可能,而一个案件的数个环节、数个侧面组合到一起,就可能有数十种组合。如果再考虑到相对方的立场和态度,以及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则相关的情况就可能极其复杂。事实、规则、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共同造就了现实生活中法律问题尤其是国际法问题的不确定性。实践中法律的不确定性与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法律认知的确定性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对于学生动态思维、应对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点尤其对于自小习惯于教师给出标准答案、记诵这些标准答案的中国学生和中国教育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关键性的转变,同时也是一个高要求的挑战。

  三、法学教育的职业能力培育

  由前面的讨论已经可以看出,模拟法庭是非常类似真实案件辩护进程的。在模拟法庭中,运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适应教育模式转变的要求,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所以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更高,从另一个方向看,也就是对学生有着更为全面的促进,因而,面对模拟法庭的训练也就形成了一种综合的能力培养模式。有研究已经提出,模拟法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实体法分析案件的能力、程序意识和程序操作能力、证据意识和证据运用能力、庭审语言表达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能力、法律职业伦理。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的视角分析模拟法庭对于法学教育的拓展和更新,对于学生能力的培育。

  1. 提升学生对于案件事实的认知能力

  学生的认知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阅读一份案件事实并从中理出关键信息的能力。模拟法庭课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教学,其通过模拟庭审程序和诉讼角色扮演的形式,为法科学生提供一种逼真的运用所学知识的教学场景[9]。认知作为教育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在接触模拟法庭的第一个环节就体现出来。而国际法的模拟法庭一般是英文的(中文模拟国际刑事法庭比赛材料和书状、庭上陈述都是中文的),更增加了阅读和认知的难度。在事实查明方面,模拟法庭当然是存在局限的。模拟法庭以给出的材料为基础,不能有任何的增益和编造,而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人们是可能对于案件的事实进行调查、提出一系列新的事实或者与事实相关的证据的。这一点是模拟法庭不如法律诊所和实习的。即使如此,模拟法庭还是要求学生对事实有着清晰和明确的把握,对于事件的来龙去脉形成一个妥当的时间表,并且按照立场的需要重新梳理事件的因果、相关等逻辑关系,要从中剥离出重要的事实,并把这些事实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出一个发展进程,按照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出一个逻辑体系,并进而结合法律形成一系列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在一般传统的法学教育中,这种拆分和重建事实的机会很少。这种从不同的视角对于事实的解构和再建构,特别是在梳理和认知、解释事实方面的要求,模拟法庭的作用显然高于一般的课堂讲授。在法律实践中,这种对案件事实的清楚认知又是非常重要的。因而,通过模拟法庭培养学生重新建构事实关系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也是法律人才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2. 养成学生对于法律规范的理解能力

  社会越向前发展越需要具有广博知识的人,这就要求我国的法律职业者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术业有专攻。法律的视野看待事件,有与其他学科相似的地方,也有与其他学科视野不同的地方。具体而言,法律视野须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转换成一系列的法律事实,也就是用权力、服从、权利、义务、特权、豁免、责任等一系列范畴支撑起来的社会关系,并用法律的术语予以表达。例如,通过意思表示、契约、侵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举证责任、指挥责任、反措施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突出其法律方面的特征,并进而将其装入一系列的法律规则框架之中,阐述其行为的合法性、违法性,分析出应当产生的法律后果。这个分析过程不仅需要对实施有着清晰的认知,而且要求对法律有着明确的认识。只有明确地了解法律的体系和基本格局,才会理解相关的事实,可以归入何种法律范畴,以及争点何在,可以进行的辩论基点应当如何确立。这要求学生必须打好基础,也就是对于相关领域的问题有着充分的准备。只有对于这些知识有了必要的准备,在看到案情的时候才能够形成法律认知的思维,才能够与相关的法律原则和规则联系起来,并逐渐形成论辩的思路和说理链条。如果基础不牢,则不论其他方面的能力多强,对于一个案件也很难抓住核心和关键的问题,找不到应当检索的文献资料的方向,难于进行有效的事实法律说理建构。

  四、现有法学教育对于模拟法庭教育的可能回应

  就业要求的提升对于教育的深刻变革提出了挑战和要求。模拟法庭对于现有法学教育模式带来了职业化、实践化的挑战,也就是对于法学教育的制度刺激,而现有的法学教育制度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现在的绝大多数模拟法庭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能力,重法条注释,轻批判思维,重学历教育,缺司法研修等缺陷,而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是既有距离、又相互促动的,这就需要法学教育走向世界、走向职业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迄今为止,中国大规模、大范围的法学教育,特别是国际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课堂讲授的状态;中国的各项模拟法庭仍然是以各个大学、法学院为主、某些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协调或促动而形成和发展的民间行为,而没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官方认可,也没有被各个大学评价体系所充分关注。这种非官方的身份既有其优势,也存在着不足。从优势的角度看,民间行为能够持续推进,并且在发展壮大。比如,2016年进行的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中国赛区比赛,有43 个参赛队,成为除了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国家赛区。同样,中国高校间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也是规模不断扩大、参赛队伍持续增多、比赛水平不断提升。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此类模拟法庭比赛自身的内在合理性和难以掩盖的魅力。正是由于其自身对于法学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才使得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学、法学院鼓励参与和主办一个又一个的模拟法庭,也正是由于这些模拟法庭自身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积极参与到这些模拟法庭中来,特别是有些学生,会要求参与多个模拟法庭,或者反复参加允许学生重复参与的模拟法庭。也正是由于这些模拟法庭对于学生成长的突出意义,才会有一批教师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地为模拟法庭这一仍然未被纳入教师业绩与成就评价体系之中的工作踏实地付出。这一点充分证明了基于个人理性选择的自生秩序的可能性。但是这种非官方地位同时也可能造成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令人忧虑的情况:模拟法庭训练和举办的开支一般处于非常态地位,在很多单位都难于开列。因为没有正式的课程,所以对于教学单位而言,需要挤出来资金、时间、教师、教室来安排模拟法庭的一系列活动。因而如何既给予适当的地位,又避免过高、过急的认可和评价所带来的投机取巧行为及其他负面影响,是大学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在不偏废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这些确实具有一定效果的教育模式的同时,提升模拟法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改善中国大学教育,特别是国际法教育的重要门径。

  1. 学生的投入与成绩如何被认可

  一般来说,学生是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参加模拟法庭培训和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取和提升各方面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他们本人而言是有裨益的。很多学生参加过这个比赛之后都会在逻辑思维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从而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在竞争工作职位的时候,参加过模拟法庭的经历以及在参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__经验、能力会增加学生的竞争力,对其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此时,可能出现的一种观点是,参加模拟法庭的学生一般不需要学院或者学校的认可和肯定即可以达到收益与成本相对应。也就是说,既然模拟法庭会带来学生的个人能力收益,可以不在教育体系之内予以认可。

  然而,这一思路与高等教育自身的认可和奖励体系所依据的思路是不同的。古今中外的教育体系,实际上都是肯定和奖励具有相当优越能力的出色学生。如果说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大的付出,而大学的逐项鼓励措施(如优秀学生评比、奖学金、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资格)就是要对于学生的努力和由此而获得的能力、取得的成绩予以正面评价,那么,参加模拟法庭无疑应当作为与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学生组织、参与学术研究活动特别是发表学术论文一样的因素在学生评价系统里被关注和计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在实践导向、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教育模式中更多的投入,才会有可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其操作能力,从而拓展此种教学模式的影响,改革和发展现有的法学人才培养架构,将模拟法庭的火种播撒到更为广阔的群体之中,整体提升法学教育的质量。在具体如何使学生在模拟法庭中的努力得到认可这一问题上,教育机构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考评加分、作为重要的学术活动参与经历在评奖评优中考虑,包括在具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单位的招录和运行中纳入学生在模拟法庭中的表现。

  2. 教师的工作与付出如何被评价

  就一项模拟法庭赛事而言,指导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且一个好的指导教师在相关准备和辅导上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大于普通的课堂准备和进行过程。笔者对于很多采取课堂讲授方式同时又参与模拟法庭训练的教师进行访谈,得到的反馈普遍是:模拟法庭指导的成本远远大于课程讲授。这一点与笔者自身的经验是一致的。如果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则教师的课程准备会更加容易,也就是边际成本递减。即使是非常认真的老师,针对成熟的课程也不断关注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纳入新的材料和观点,其时间与精力消耗还是小于指导模拟法庭赛事。因为每一次模拟法庭都会呈现出新的事实、新的法律问题,作为指导教师,不仅要在基本功训练的方向和方法上给予指导,而且需要与队员充分合作,针对随着层层深入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辅导他们分析案情,找到进行法律论辩的重点,帮助他们找到规范上的依据,并建立起正确的逻辑链条。应对案件的挑战需要调动大量的知识和能力,一般来说这种要求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加而降低。如果再考虑对方可能提出的论点和法官可能提出的问题,不断深入、动态考量,其复杂和不可控的挑战和压力显然远远大于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由此可知,虽然法学基础、法律检索、法律写作、场上表达这些知识是可以在进入具体的案例之前由教师相对静态地进行传授的,但针对具体案件的分析和研讨任务非常繁重。这两项加到一起,相当于至少一门课程加上一次难度较大的实践。此时,如何为教师在指导模拟法庭方面的付出予以考虑,作为教师的劳动如何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予以反应,是我们在倡导和推进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对于学校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上,更要体现在教学上;不仅体现在发表论文、获得项目、授课时数上,同时也可能体现在一些非量化的方面,而模拟法庭培训就是重要的方面。笔者建议从课时计算的方面体现出对于模拟法庭培训的正面评价,也就是将参与模拟法庭培训的工作作为有效工时,给予适当的报酬,并且在职称评定以及贡献奖励的考量中予以更多的肯定。法学教育界可以形成共识的是,在法学教学中应该进行模拟法庭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行业训练,从而锻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案件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在处理案件时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检查自身的专业水平、法律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辩论能力,这些能力正是法律人才所要具备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些目标变成制度和行动。现行高等法学教育目标的传统定位和课程设置、重视程度和资本投入相对不足,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匮乏导致理论指导的缺失,都限制了模拟法庭参赛队伍的建设。徐显明教授提出,我们需要在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基础上,综合理论修养、专业技能、职业伦理等多重评估标准,方可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体现法学特色的评估制度,从教育评价的角度促动教学单位对于模拟法庭的重视,大概是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制度化的重要制度化举措。

  五、结论

  有研究指出,中国的法学教育存在多方面的严重问题,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应当借鉴德国经验,将中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法官能力之培养,即培养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实体法、程序法的基本知识,并具备法律解释与适用的能力。这种对于中国法学教育存在问题的描述可能有所夸大,然而法律人才培养急需在职业能力上提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模拟法庭就是应对现存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升法学能力的重要方向,而相应的观念提升、制度变革则是总体提升法学教育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

  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阅读疗法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1 阅读疗法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阅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是能产生包括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阅读疗法包括两大类, 即发展阅读疗法和临床阅读疗法。发展阅读疗法是通过阅读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完善人格;临床阅读疗法是通过阅读舒缓情绪,调节心理,辅助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目前,护理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发展阅读疗法为主。

  阅读疗法实施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具有一定阅读治疗素质的专业辅导人员, 具有阅读治疗效果特点的读物,适宜的阅读治疗场地,如阅览室,教室等,以及有指导性的阅读治疗方法。阅读治疗的人员主要包括图书管理员、心理学专业人员及护理教师。阅读疗法书目的选择主要秉承着阅读疗法的宗旨,以缓解或消除读者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调整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为目的。书目的选择多由图书管理员或相关心理学者负责,一般推荐有针对性、有治疗价值的书籍,如心理学、行为学、沟通学及人文素养方面的书籍。目前有几类书目较为特殊,也被一些研究者推荐,如小儿图书、诗歌图书和图画书。小儿图书简短有趣,易读性强,包含内涵;诗歌图书内在情感丰富,促进情感智力的发展;图画书有助于护理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激发其想象力。

  2 阅读疗法的实施方式

  护理专业实施的阅读疗法主要以短期、试验性、一次性的活动居多,干预时间多为1个月到1年不等。在护生中,开展的阅读疗法方法,主要为推荐读物,读后记录心得体会,包括或不包括读后集体讨论等。阅读疗法的评价主要通过问卷评价以及记录阅读心得、记录小组讨论内容、读后交流汇报等,由教师对以上内容进行质性研究分析等。

  较为简单的方法是推荐读物, 读后记录心得体会。主要是教师引领,学生主导。其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 归纳总结学生在阅读后的效果。李薇等在学期初向护理专业本科生发放阅读材料, 内容为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文学作品, 涉及生命、疾病、痛苦、死亡以及医务人员形象等,读后要求学生3周内完成1篇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 在学期结束后,整理阅读体会,归纳主题。

  更多研究除了推荐读物,读后记录心得体会,还增加了讨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疗法的效果。主要包括:学生在阅读后提出问题,研究者给予__指导;研究者提出临床案例,让学生通过书籍中的信息辨认患者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办法;将案例讨论作为任务的一部分,在课上或网上进行讨论。王琨等给学生发放不同专题的读物,以心理类为主,由班委组织同学一起阅读,读后带领大家交流讨论,记录心得体会,把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定期组织同学交流心得体会,在干预前后,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MSSMHS) 对学生进行阅读疗法的效果测评。罗玉琳等在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阅读现状调研后,根据学生状况推荐经典阅读读物,读后由学生对阅读后的感受进行汇报,同时师生进行交流,在课程最后共同探讨一些医护的热点问题。干预结束后研究者通过一项体现人文素质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及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评价。Pohlman给高年级的学生推荐阅读1则短故事,阅读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记录讨论过程中的讨论内容, 并于讨论后由学生写出反馈笔记, 这一过程较短,仅为1次课程。Butell指导学生自行选择学院推荐的书目中的一本书, 了解作者背景, 阅读相关书评,为小组内的同伴提出讨论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进行探讨。

  3 实施阅读疗法的益处

  阅读疗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已逐渐凸显, 包括评对学生判性思维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整体护理意识的提高。

  3.1 培养评判性思维

  评判性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是人们对事物产生想法并对想法加以判断和评价的思维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内心活动, 其由高层次的认识过程组成,包括处理问题作出决断和进行创造性思考。评判性思维是护士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作为护士,能否在紧急情况下正确解读患者的身体表达及语言含义至关重要, 目前已将其列为护理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Rolfe表示,即使护理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在逐渐训练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但是学生依旧缺少想象力。研究表示可以通过审美学习,如通过阅读小说、人物传记、图画书等来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评判性思维。Pohlman也表示,阅读好书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推理能力。Chen等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阅读疗法干预,将170名大学二年级学生分为两组,干预组由教师首先进行阅读书目的选择,之后在课上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要求结束后写出文章评论报告或案例报道。干预结束后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干预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Bixler等组织27名学生实施为期1个月的选修课程,阅读关于新生儿的主题书目,每周1次,共计4次,在课程结束前后对其进行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巧测试,干预后较干预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为以后提高评判性思维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方向。

  3.2 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 是通过一系列培养而成的。而对于护理人员来讲,一个面对生命、死亡、人性的职业,人文素养便显得更加重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可依赖理论推理, 而需要学生自身体悟、理解以及感动一系列过程实现,使其在阅读中思考护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过程恰好可以通过阅读治疗的心理学原理实现,即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一系列环节。

  叙事医学教育与阅读疗法颇为相似, 其主要采用精细阅读和反思性写作的方法。Charon提出将文学作品中疾病故事与医学疾病叙事阅读纳入医学课程设计中,集中讨论与疾病、疼痛、衰老、心理健康、死亡等相关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叙事能力,增强其人文素养。通过阅读并将其进行叙事学分析,以此了解自己的内心,走出迷茫,最终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经典文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把书描述成为教育者充足的资源,以鼓励发展情感认知,探索问题的真谛,同时可以帮助理解人性的本质。李薇等向学生推荐了50部与生命科学有关联的文学作品, 如《病患的意义》《细胞生命的礼赞》《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主题包括生命、痛苦、疾病、死亡等。最终从学生阅读体会中提炼出主要感触,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职业的思考、理解与宽容、人性的温暖。罗玉琳等对护理专业大专生进行了为期2年的阅读疗法干预。实验组一年级进行强化通识人文基础, 二年级着重突出护理人文特色的阅读疗法,具体包括:阅读现状的调研、经典阅读的推荐、阅读交流报告、医护热门问题探讨,通过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测评,结果显示实验组人文素质总分及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

  3.3 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护士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据报道,由于当前护士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人群差,因此在学生阶段便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心理困扰不同于严重的心理疾病,一般可以通过阅读缓释心理压力,使其身心得到安抚与慰藉。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一对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而是选择群体性教育或非干涉性地完成, 因此阅读疗法便是一个较为符合学生内心想法的方式。王琨等对100名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阅读疗法干预, 包括开展阅读疗法讲座、阅读疗法指导与交流活动,心理委员每周领取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并组织学生一起阅读,鼓励同学交流,分组讨论,找出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汇总反馈给研究人员, 为其提供心理咨询专题目录及文章,涉及多个专题,包括学习、交际、就业、恋爱等。干预结束后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包含很多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坚韧性目前比较欠缺。苑婷婷等通过建立阅读指导成长袋,选择特定读物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生坚韧的人格品质,消除学生心理问题,与阅读治疗相近。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阅读指导可提高学生抗挫力,逐渐培养其坚韧性格,主动面对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或主动寻求帮助, 促进其心理健康。Salimi等给32名医学院女生提供了珍妮亚历山大(Jenny Alexander) 所著的《七天》(Seven Day SelfEsteem Super Booster,The 7 Day Series)一书,组织学生集体阅读,回答提问以及头脑风暴,这一过程共进行7次,每次2h,共计2个月,最终通过Cooper Smith自尊问卷对学生自尊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在一般自尊、家庭、专业、总体自尊方面均有所提高,但社会自尊维度无明显差异。由此证明,阅读疗法有效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困扰。

  3.4 提高整体护理意识和能力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Colleges of Nursing,AACN)将沟通能力设定为护理教育的核心能力之一。良好的沟通需要更多涉及同情心以及对他人内心状况的理解,了解患者内心想法。然而许多学生不能与他人有效沟通,社会交往能力有待提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护理工作质量。国外对本科学生应用创作文章后团队阅读的方法, 具体为首先要求学生创作一个与护理问题相关的散文,如同情心、护士治疗性角色等,完成写作后组成小组阅读文章并讨论, 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更加理解别人的想法, 这为有效沟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慕琴玉等建议将阅读疗法引入到护理教学中,通过阅读疗法感受患者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学生在未来不再将对待患者等同于对待疾病,而是对待生命。将护理和阅读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施全面、系统的护理实践活动,教师应用实际病例或情景教学的方式授课,将学生阅读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病例或情景之中, 提高学生的护理水平。Kim等通过给学生提供每周1次、每次90~120min、共9次的阅读疗法课程,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宣泄内心情绪、发表个人看法和讨论,最终增加学生对故事内涵的认同, 在干预结束后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其中实践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等。

  4 问题和对策

  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努力, 阅读疗法在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目前正将研究转向推广、探索和完善合理的操作方式等方面,但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究。首先, 阅读疗法在护理教育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涉及实习生,对于关乎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阅读疗法是通过心理学的认知治疗理论、认同理论以及叙事理论为基础形成的, 阅读者进入其他人叙说的故事之中,通过分享、移情、模仿以及启发等获得抚慰与改变,最终达到新的认同与建构。实习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建立是否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实现, 未来在此层面上的探索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其次是阅读书目的编制,王景文等表示,阅读治疗书目在实施阅读治疗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其直接关系到阅读治疗的成效。现今针对特定的疾病或人群,已有一些研究者惯用的书籍,比如针对抑郁症患者、大学生等。随着阅读疗法涉及方向的扩展, 应不断填充书籍数量,编制出质量更高、更具有针对性的书目来适应不同的阅读者。最后,阅读疗法有其副作用,较为严重的是读者在阅读后非但不能从中体会到力量, 而且更为消极,因此未来有必要对其副作用进行控制,如通过对阅读书籍的选择、阅读治疗过程中的正确引导等来保证阅读疗法的效果。

  5 小结

  阅读疗法的内涵符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护生的评判性思维、人文素养、心理素质以及整体护理意识均有所帮助,其应用形式多样,实施方便,适合护理教育者推广使用。应用时需要选择适宜阅读的书籍,在阅读治疗过程进行正确引导,以保证阅读疗法的效果。


教育理论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教育研究的论文

2.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教育学心理学论文

4.教育哲学类的论文

5.关于教育孩子的论文

406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