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将用于发展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放到何处何领域及何专业的高等教育。[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由行政计划方式日益转化为以市场信息为先导,运用行政计划为主的方式,并日益重视市场信息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显著区域差异由来已久。根据王善迈先生研究,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划分为四类:一类地区人均教育经费始终是三四类地区教育经费的2到3倍,二类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要高出三类地区的五分之二。[2]同时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去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线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水系和陇海铁路一线的地区或城市中。形成有趣的侧“π”形状。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区域分布的状况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一、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水平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依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硬实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后盾。[3]相通,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决定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首先要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应该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测算,2014年大陆百亿元GDP负担0.398所高校,亿元GDP和地方财政负担43.1名和194.7名大学生,每万人口和每千名从业人员分别负担199.8名和35.4名在校生。与以上数据对比,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和湖北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程度大,教育资源的数量与其经济发展程度不成比例,无论高校数还是在校生占全国比重、百亿元GDP负担的高校数、亿元GDP和地方财政收入负担的大学生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所担负的高等教育发展任务与地区经济实力、水平很不相称。

  综上可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现象,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数量较少,而一些相对落后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数量却较多。

  二、从我国人口区域分布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也受到人口区域分布状况影响,涉及每百万人口负担高校数、每万人口负担在校生数等指标。这些指标既体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又体现高等教育支撑社会发展的程度。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D2014》数据2014年底我国每百万人口负担1.83所高校,每万人负担200.8个在校大学生,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协调,部分地区(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高校和在校生数超出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华南、华东、山东)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其占有较高教育资源相一致。

  上述两个方面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及资源配置趋向存在显著不合理状态,有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负担重,高等教育资源占有量大,负担偏重,有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规模偏小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的满足。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主要考虑战备需要而忽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强调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而缺乏必要的弹性。[4]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协调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合理化,同时也消耗了我国的教育资源。

  三、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途径,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1、市场引导,注重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地区的教育资源的配置

  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辅以计划配置,这样既有效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扩大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程度和力度,也避免了市场配置的盲目性等缺点,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我国经济建设储备人才,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发展。

  我国必须注意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这些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建设者。这些地区在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人才问题上不仅要注意大力吸引区域外的人才等,还要注重培养人才,加大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担负起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2、吸纳更多社会资源投向教育行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

  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地区教育发展,需另辟途径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吸引社会力量投向高等教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在我们国家把民办教育概括为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国家办学的单一模式,形成了政府办学和民间办学两种教育体制,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格局。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3、鼓励支持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性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成果,有利于发挥高校在利用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性。

  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曹小红委员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下放招生、课程等权力,高校下放权力,赋予院系更大自主权。推动高校根据自身的科技优势,根据市场信息,预测和掌握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又可以与企业合作或建设校内企业,以学促企,以企促学,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会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及高校自身都应根据市场经济动态把握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全方位的对待,逐步使我国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在动态发展中优化组合。各地方、区域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水平与人口分布特点,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寻求更加合理和具体的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途径,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篇2

  浅谈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考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手机媒体的普遍运用,手机媒体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学习、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从事一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和教育模式,把握手机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

  1.创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换代,手机流量资费的快捷实惠,使得通过手机媒体建设思政教育新平台成了可能,手机媒体依托网络技术,呈现出信息资源内容、表现手法丰富、形式多样、信息传达高效快捷等多种优势,在传统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拓展了新的、更受学生喜爱和欢迎且效果更佳的新的途径和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有效开展创建了新平台。

  2.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在手机媒体广泛使用之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座谈、个别谈话、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这种传统模式的教育形式在一定时间段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受时间、地点、制度的局限,而手机媒体呈现的多种交流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生动、更立体、更有效的新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手机短信、手机报、飞信、手机微博客、手机微信(订阅号)、手机APP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途径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个人及群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

  3.增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过手机媒体的多种功能如QQ动态、微信朋友圈等更加立体、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把准学生思想脉搏,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潜在问题,进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解决,提高工作效果;同时通过手机媒体随时随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互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手机媒体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于一身,这种图文并茂、音视频俱佳的信息传播,能让学生在宽松有趣的氛围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1.加大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难度。

  手机媒体环境下,学生接收和发送信息,处于“无主控”“无屏障”状态,特别是在当前手机媒体缺乏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一些消极负面的思想信息都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中无障碍传播,但手机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控制进一步弱化,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用户的海量性、跨地域传播带来的挑战、政策法规滞后等,使手机媒体进入了“资讯无屏障”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复杂化。

  2.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及对新事物较强的接受能力,是手机媒体最主要的接受者、使用者和推广者,相比之下部分教育者在手机媒体的接受和使用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手机媒体使用意识不强、网络技术水平差、对新事物敏锐性不强,对手机媒体的组成、特点及操作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手机媒体环境下难以熟练有效的运用,其巨大优势也难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使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手机的部分功能不熟悉,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思政教育。

  3.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受到新挑战。

  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起着教育主导的作用,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同时大环境下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通过传统的媒体传递主流思想,但是随着手机媒体的广泛运用和手机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各种信息资源通过手机媒体涌向大学生,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获取各类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大多是通过讲授、座谈、谈话、灌输式教育等方面开展,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多样化,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成为他们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正在减弱,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媒体及如何运用手机开展思政教育,成为教育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分析

  (一)利用手机基础功能开展学生高效管理服务

  1.运用手机媒体开展信息化管理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当部分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都通过网络开展,且高校行政班级逐渐淡化,集中教育活动难开展。教育者可以利用手机建立班级QQ群、飞信群、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或电脑,发布各种教学以及学生工作信息或通知,开展班级管理、师生交流和学生互动,形成一个快捷高效的班级管理服务平台。

  2.发挥手机媒体优势做好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科学搜集和分析媒体舆情,遇到国内外及校园里的一些突发事件,应充分发挥手机媒体优势果断地开展紧急应对及处理,控制事态发展,稳定涉事群体情绪;同时可以利用手机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事实真相,以统一口径,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舆论。同时,与学生进行良性信息互动,稳定学生情绪,缓和气氛,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群体事件的主动权。

  (二)利用手机即时通讯构建师生有效沟通平台

  手机短信和飞信则属于星状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手机都是传播体系中的一环,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此,“手机媒体”不仅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更可实现跟踪、报料收集、读者调查、读者评报、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对读者和报社都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同时,可通过学生QQ动态、微信朋友圈等开展实时互动,构建有效沟通和交流平台。同时通过师生、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的交流、沟通,使师生、家校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利用手机微博客功能建设特色思政教育阵地

  一是微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学生思政教育者可以充分运用微博客这一优势,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扩大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以专题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与心理疏导、就业帮扶、成长答疑等,在重大节假日及敏感时段,编发专题微博,开展专题讨论、进行线上实时讨论等加强学生思想引导;还可以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开辟手机APP,搭建大学生们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平台,以丰富的实用内容吸引大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引导大学生。二是利用微博客开展学生人文关怀。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平台、QQ动态回复留言等编写一些温馨提示、励志小故事、心理疏导、节日祝福等给特定的同学进行人文关怀;也可以通过微博客宣传学生中各类先进典型,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

  三、手机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体,强化自律意识

  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和抵御能力有限,因此,各类负面信息、诈骗信息等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为从根源上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和影响,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工作,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的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这些信息时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心理准备,主动地对这些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和抵制。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专题讲座、举办正确使用手机媒体的系列校园活动如手机媒体科技活动、创意手机报、抵制不良信息签字活动等特色活动,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逐步建立起高尚的媒介观和审美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正确有效利用网络, 科学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源,让手机媒体所传递的不良信息失去成长的土壤。

  (二)提升教育者使用手机媒体功能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

  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作为学生思政教育者,我们应该积极地转变观念,主动去探究和使用手机媒体,拓展和搭建思政教育的新平台,探索思政教育新方法,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手机媒体使用技能,从而达到既能熟练地运用手机媒体这个新平台,同时提升自身使用手机媒体的能力和水平,抢占手机媒体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手机媒体使用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学习手机媒体技术,具备编写手机短信、创办大学生特色网站、制作大学生校园手机报、创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客、熟练运用 QQ、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能力。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手机媒体语言使用能力,要通过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表达,达到与大学生语言表达“同频共振”的效果,使教育内容真正为广大学生所认同、吸收、内化。手机媒体使用者学习网络表达方式,学会运用网络语言,以生动活泼、 表现实际生活的手机媒体语言,消除大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的抵触感,使大学生自觉加入到学习、内化教育内容的队伍中;同时,有利于消除学生对于教师的拒斥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完善媒介环境的法律规章

  建立和完善手机媒体信息传播规章制度,是手机媒体健康运用的外在约束。手机媒体的合理利用需要自律,也需要外在的约束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约束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行为,对手机媒体运营商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能够有效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学校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使学生在制度规范的约束下科学、文明地使用手机,提高手机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同时,教育者应鼓励学生走下网络、学习时段人机分离,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健康使用手机媒体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337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