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士论文
教育博士论文
受教育是指灵魂通过自省而觉醒,学会了倾听和尊重别人的声音,同时拥有自己的价值坐标。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博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博士论文篇1
论人文素质教育对技工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技工教育也蓬勃的发展起来。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正日益扩大,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而目前现行的技工教育存在着只注重技能专业而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我们未来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全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的思想的引导异常重要。在技工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向上引导至关重要。
一、人文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灵魂
所谓的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和专业的教育。大教育家蔡元培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蔡元培先生用这样的话语强调了教育者应该具备人文教育理念。由此来看,对于人,第一是精神,是态度,是素质;第二才是技术,知识和能力。
教育是立国之本,树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德以树人,则是技工院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提倡“开放、多元、积极的主体性的阅读熏陶”与“个性化的人文实践活动”,强调教育的人文性,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核心从业素质”,开拓精神自由空间和道德修养范畴,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
二、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存在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的出台,技工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但受市场力量的驱策,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技工院校目前面临着一系列不能忽视的新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实现由数量就业向素质就业的转变。
近年来,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消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理,认为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中级工、高级工,他们就业后面对的是机器,只要掌握技术能操作机器就行,因而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就学生而言,在技工学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对文史哲尤其是德育课的学习反应很冷淡,学生热衷于电子电工会计证的考级等。在他们看来拿到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最终带来的是学生文化素养较贫乏,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等负面效应。
我们现在都在谈教育,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沿着功利性的导向前行的。对于现在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我们看到了它取得的实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存在的弊端。我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你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多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享受生活。很少有人说,我是为了将来服务于这个社会的。学生的眼中仅有金钱和享乐,这是否给我们了一个很大的警示。我们培养的学生仅是金钱的崇拜者,却丧失了社会的责任感。如果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对社会又有什么大的作用呢?我们天天在谈教育,但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已经偏离了教育的航道。
当代社会无论经济如何飞速发展,如何培养打造各层次的人才方阵,道德、理想、人格品质等等这些内蕴的人文素质永远是教育的大前提。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就人文知识来说,它可以内化为做人处事的能力,可以积淀为内在的文化素养。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做人处事的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三、技工院校加强人文教育之探究
在《少年中国说》里,梁启超先生告诫所有的中华子孙,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的强不仅是体魄智力的强大,更是人格的强大。素质教育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技工院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在技工院校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需要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
1.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技工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
2.开展以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主的人文教育课程。笔者在长期的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实践中意识到,一个学校的学生人文素养,取决于人文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分量,针对技工学校的特点,人文精神教育对培养合格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语文、政治与就业指导课程等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形成人文教育的基本课程模块。
3.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纳入人文教育的总体规划,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中体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理想诉求。在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关注人文精神的渗透。
4.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我国古代的教育家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这说明培养人教育人的劳动需要相当长的周期,有赖于教师群体的长期的共同努力。“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重要的是要在制定有效措施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教育博士论文篇2
浅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详细来说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从教师队伍角度来分析,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施者,自然在教育过程中属于不可缺少的主体,教育成功与否与教师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甚至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进程。 另外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语言文学方面缺乏专业素养,依然采用比较落实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互动,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排斥汉语言教育等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滔滔不绝进行知识讲授,但是学生接受教育比较消极,甚至在做其他无关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有些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导致很多教师身兼多职,同时负责多门课程,造成很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有些教师在职业修养方面也不够,上课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出现打骂学生的 行为,长期以往就会对学生其他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从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角度来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然应该成为教育的接受者和继承者,他们学习质量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认识不足、参与度较低等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属于并不重要的课程,并且容易掌握,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并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甚至出现闲散和怠慢等问题,而这种学习态度必然会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无法正常进行。汉语言文学有着自身的特性,需要学生长期的付出,而有些学生急于求功进利,希望能够在短时间提高这门课程,一旦不能达到目的就会出现负面情绪,甚至有抵制和反感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行为。还有些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兴趣,并不愿意看类似的书籍,语言文学素养比较贫乏,而这些都对汉语言文学教育非常不利。
第三,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有些地方教育水平比较有限,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没有给予重视,教材、教学设备、教师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实,影响了教育的普遍性,导致汉语言文学这门需要长期投入的学科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教育明显偏向于理工类,在汉语言文学等文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家庭存在汉语言文学素养不高的现状,教育明显偏向于实用性科目,在汉语言文学等方面没有给予重视,甚至对孩子阅读课外文学作品都要给予限制和制止,而这就成为语言教育的一大绊脚石。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没有给予重视,甚至没有安排相应的课时,虽然有些学校设计了比较多的课程,但是与实际相脱离,没有达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严重影响汉语言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也影响学生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给予解决。本文认为,解决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
第一,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正确理念,应该结合课程改革的需求,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基本教育理念,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倡导科学学习方法,构建充满活力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帮助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体现出这一学科的人文性、符号性等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将之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二,不断完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
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是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所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宏观角度把握课程内容结构,为其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在课程建构过程中,本文认为仍然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并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努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育技能。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学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是导致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大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质,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变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开展课堂互动,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爱上课堂学习,并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汉语言文学学习成为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