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科论文范本
教育本科论文范本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本科论文范本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本科论文范本篇1
浅析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家庭既是每个幼儿生命的产生和发育的地方,也是心灵萌发和升华的地方。任何一个家庭都负担这生命生存和心灵启蒙的双重任务。家庭教育不管是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还是对幼儿性格的形成,都是第一源泉。家庭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人格及社会性等的发展影响及其深刻。
家庭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文章主要通过对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含义
幼儿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实践对幼儿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及其过程。这种对幼儿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言传身教,也可能是父母无意识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正确的养育知识和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出生,让第一次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手足无措,惊喜之余更多的体验到的是养育的艰辛和教育的无所适从。正确的养育知识可以从书籍、祖辈们的言传身教和朋友之间的互相沟通学习中逐渐掌握。而合理的教育观念虽然能在亲朋好友的相互交流中获得一些别人的间接经验,但针对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况,父母其实是茫然的。
与此同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让家长们相互攀比,导致很多家庭在幼儿的家庭教育理念上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家长们偏执的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对幼儿进行识字、绘画、声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幼儿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这对幼儿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
2、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
任何家庭的父母都会想方设法给予幼儿最好的,很多父母舍不得吃的,舍不得用的,对于孩子而言却是习以为常的。这就造成家庭的过渡溺爱,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的“自我中心”或是胆大妄为,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助长“白眼狼”的养成。
而还有一类家长,认为要从幼儿时代就必须“严格”要求,才能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培养好的习惯。这样的家长总是高高在上,极度权威,专制的对孩子进行管教,出现差错,非打即骂。孩子则出现不情愿的服从和偶尔的叛逆。这样的教育方式,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缺乏宽松环境下的健康心态的形成,最终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3、缺乏良性的家庭互动
家庭是影响一个人一生最大也是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单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运作。家庭互动即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互动都是良性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愿望和要求不予理睬,不信任、不关心其成长,并经常伴随体罚、虐待、威吓、苛求等态度;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幼儿的身上,忽视幼儿的天赋能力和志向,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行动,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来命令或监督孩子;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过分担心和不安孩子的健康、学业等,对孩子过分负责、无微不至,经常出现代办、代劳的现象;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喜爱,一味迁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孩子的要求,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替他申辩、开脱;有的父母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上不一致,“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这些不良的家庭互动都可能导致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策略
为了让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更加科学合理的给予幼儿更合适的教育,还幼儿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家长在教育中应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学习正确的养育知识和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正确的养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好一个孩子的基础,正确的养育知识不能依赖于父辈的口口相传,应该多学习权威书籍和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是既要注重幼儿的智力的开发,又要注重幼儿德育教育的培养。从点滴的生活细节中逐渐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让幼儿受益一生的重要品质。
2、坚持原则,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
幼儿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是需要把握基本的一些原则,在家庭教育中既能满足幼儿的合理的需要,又能抑制那些无理取闹。对于幼儿,爱是教育的基础,孩子在“爱的基础”上成长,要让孩子在家庭生活、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成功的体验,即经常有一种“成长的喜悦”。同时,对于一些道德问题,也必须及时加以制止和正面引导,做到既不过分溺爱,也严而有度,不能时松时紧,时宽时严。
3、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长的教育最常犯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更多的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而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是孩子可以做的。尤其是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往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简单意义的责骂和殴打,用于制止幼儿的不良的习惯或者错误行为,而很多时候虽然从表面上起到了效果,而孩子本身有时候是不知道怎么错在哪里了,心里是极度不服气的。其所以,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在责骂之余,家长孩子都心平气和之余,首先要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责骂他,是什么原因父母要管教他;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也就是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出发,科学合理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对幼儿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再加上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塑造,所以家庭生活的环境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等影响极为深刻。首先,要安排好家庭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其次,经常陪伴孩子共同参与一些活动,如阅读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再次,要让孩子融入家庭活动中,传统礼貌礼仪的教育和为人处事的教育也不可少;最后,父母自己也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做好榜样带头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不但要学习,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还要把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总结,确保幼儿能够身体健康,人格健全。
教育本科论文范本篇2
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
实践中,随着高校大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社会人才需求计划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创新就业教育方式与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为出发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讨论。
一、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高校扩招人数也不断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需求应用型、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给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1]
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2]
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3]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4]
2、教学方式滞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提升其就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的学生尽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日常的学习中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发展过程中就要鼓励、引导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明确大学期间奋斗的目标与计划。同时,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返校进行就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将自己工作、就业过程中的体会与刚入学的新生们分享,使其尽早的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践。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QQ群与微信群,辅导员技术提供最新、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为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进行积极、有实效性的引导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