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多元解读文献综述
时间:
莫凡1由 分享
【论文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多元解读 文献综述
【论文摘 要】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而多元解读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文本解读要求答案的统一性,精确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现今文艺理论提倡在文本解读中关注读者,基于这一理论就使得多元解读在近些年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就多元解读的概念、理论基础、出现的问题、对策等方面研究观点进行评介,展现在近十年来期刊文献中多元解读的研究状况,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好的倾向,即从唯教参是从的一元解读走向了多重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多元解读来自于文本意义的多元化、文本形象的多元化和学生理解的多元化,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发挥,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深入了,课堂也活跃了。
一、研究现状及特点
基于此多元解读便成近年来阅读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现将近十年来见诸期刊文献的问题域或视角综述如下:
(一)关于多元解读理论基础的研究
多元解读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诠释学、对话理论、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阅读心图式哲学心理学方面,由此来论证多元解读存在的可能性。
段双全在某些方面《“三个上帝”与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从“作者”“文本”“读者”的角度来探讨多元解读认为:读解出“作者原意”“文本意义”和“读者意义”,这就是中学经典诗文课堂多元解读的全部实质;鲍道宏则从诠释学中的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多元解读在《文本多元解读:可能及其限度——从诠释学当代发展看新课程阅读教学》中指出:阅读教学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真谛的表现,它表现在作为师生生活境遇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在阅读教学过程对学生生存状态的关怀——对错误的暂时包容、对努力的肯定、对进步的期待和对成绩的欣赏;蒋荣魁的《多元解读视角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认为多元解读的理论基础在于三个方面:对话理论、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阅读心理图式。李儒大《“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诠释学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对曲解的“多元解读”的质疑批判
在推行“多元解读”这一阅读教学理念后,研究者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对其进行批判并指出问题,以提醒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李儒大《“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的混乱现象。一开始学生觉得轻松自由了,甚至可以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了,似乎进入到了“自由王国”。教师则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石义堂《警惕多元解读的误区》一是漠视文本自身提供的信息导致文本意义的实际消解;二是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阅读训练所导致的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范红在《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界域》中认为(一)解读脱离作品,甚至曲解作品;(二)解读忽视文本,盲目拓展;(三)多元无界,过犹不及。李海林《善待学生 善待文本—由〈是否真的“不明确指示”〉引发的思考》指出:语文教学有一对矛盾,一方面,阅读强调“多义性”另一方面,语文课的诠释也有相对确定的,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尺度标准,以约束过度诠释现象的发生。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对矛盾似乎越来越突出。
对于众多的观点,归结起来可得出三点:阅读教学的混乱、忽视文本任意衍生、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
(三)对曲解的“多元解读”的对策
出现问题,便要解决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对策,这些对策可分为两类:
1、提出多元有界,认为阅读可以多元,但是必需有界。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永远只能是哈姆雷特,这个不变的哈姆雷特就是“界”。但究竟界是什么?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探讨,这也是多元解读研究的一大热点。
干国祥《确定多元之界的四个维度》中认为: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意义涉及到六种要素,一是阅读者,二是文本,三是思维假定,四是其他阅读者意见,五是互文性文本,六是作者无意识。而俞发亮则在《多元有界,界在哪里》中认为:一、多元解读不能脱离文本的“语体”;二、多元解读不能脱离文本的“语境”;三、多元解读不能脱离文本的关键语句解读文本,首先必须直面文本。以文本为基础、为前提。四、多元解读不能超越道德的底线文学艺术的审美。
2、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多元解读科学进行。这类针对教学实践的研究课堂教学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但相关研究却不如“多元有界”讨论得热火。段双全在《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的理论匡正》中认为我们要形成的正确策略是:1.重视多元解读的理论研究。2.形成多元解读的正确观念,即多元解读是作者原意、时代政治意义和读者意见的综合。3.识别真假多元解读。脱离文本,无中生有,没有理论指导的属假多元解读;紧扣文本,有理有据,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属真多元解读。4.制定多元解读的教学策略。张怀秀在《重视课堂教学调控 确保多元解读效应》中指出:一、注重思路连通。学生学习有时会随探究空间的拓展而渐离学习目标,中断原有思路。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则应马上想法促使他们言归正传,连接思路。二、及时矫正偏差,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对语言理解和情感感悟易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多元解读中更为常见。三、开掘思维深度。四、从容应对困境。
(四)对某个具体语文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研究。
除对多元解读进行一系列的概括性的理论研究外,一部分研究者侧重于对具体的文本行研究,因此也出现了一些专门对某个具体语文文本从多元解读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这类研究细分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关注的是多元解读在某文本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实施,如李卫民《走入多元解读误区的反思——也谈狐狸是狡猾还是聪明》列出了《乌鸦和狐狸》的教学片段,并认为只要价值观正确,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的,也是可以进行多种多样听说读写训练的。吕伏安《诠释“多元解读”——〈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赏析》就先记录了〈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然后总结到多元解读要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不正确的理解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另一类侧重于分析如何多元解读某一文本,关注的是理论层面,如:王柱霞、张福艇《〈项链〉主题的多元解读》就认为如果要对〈项链〉进行多元解读,四个方面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二、多元解读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推行,使得多元解读受到关注,十年来关于多元解读的研究有着自身的特点,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纵观十年来对多元解读的研究,对曲解的“多元解读”的质疑批判和给出对策是其研究的核心,几乎占论文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中的核心更在于关于“多元有界”的讨论,但对于“界”却并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
2、关于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多元解读科学进行的研究,虽然对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受到重视程度却依然不够。
3、对具体文本的多元解读的研究相比之下较少,深度也不够,在十年来的核心期刊中,这类文章只找到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较少。
对于在多元解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实都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着重探讨。
【参考文献】
[1]鲍道宏.文本多元解读:可能及其限度——从诠释学当代发展看新课程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2]李儒大.“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J].中学语文,2007(12).
[3]石义堂.警惕多元解读的误区[J].中学语文教学,2004(1).
【论文摘 要】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而多元解读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文本解读要求答案的统一性,精确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现今文艺理论提倡在文本解读中关注读者,基于这一理论就使得多元解读在近些年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就多元解读的概念、理论基础、出现的问题、对策等方面研究观点进行评介,展现在近十年来期刊文献中多元解读的研究状况,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好的倾向,即从唯教参是从的一元解读走向了多重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多元解读来自于文本意义的多元化、文本形象的多元化和学生理解的多元化,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发挥,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深入了,课堂也活跃了。
一、研究现状及特点
基于此多元解读便成近年来阅读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现将近十年来见诸期刊文献的问题域或视角综述如下:
(一)关于多元解读理论基础的研究
多元解读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诠释学、对话理论、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阅读心图式哲学心理学方面,由此来论证多元解读存在的可能性。
段双全在某些方面《“三个上帝”与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从“作者”“文本”“读者”的角度来探讨多元解读认为:读解出“作者原意”“文本意义”和“读者意义”,这就是中学经典诗文课堂多元解读的全部实质;鲍道宏则从诠释学中的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多元解读在《文本多元解读:可能及其限度——从诠释学当代发展看新课程阅读教学》中指出:阅读教学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真谛的表现,它表现在作为师生生活境遇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在阅读教学过程对学生生存状态的关怀——对错误的暂时包容、对努力的肯定、对进步的期待和对成绩的欣赏;蒋荣魁的《多元解读视角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认为多元解读的理论基础在于三个方面:对话理论、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阅读心理图式。李儒大《“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诠释学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对曲解的“多元解读”的质疑批判
在推行“多元解读”这一阅读教学理念后,研究者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对其进行批判并指出问题,以提醒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李儒大《“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的混乱现象。一开始学生觉得轻松自由了,甚至可以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了,似乎进入到了“自由王国”。教师则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石义堂《警惕多元解读的误区》一是漠视文本自身提供的信息导致文本意义的实际消解;二是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阅读训练所导致的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范红在《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界域》中认为(一)解读脱离作品,甚至曲解作品;(二)解读忽视文本,盲目拓展;(三)多元无界,过犹不及。李海林《善待学生 善待文本—由〈是否真的“不明确指示”〉引发的思考》指出:语文教学有一对矛盾,一方面,阅读强调“多义性”另一方面,语文课的诠释也有相对确定的,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尺度标准,以约束过度诠释现象的发生。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对矛盾似乎越来越突出。
对于众多的观点,归结起来可得出三点:阅读教学的混乱、忽视文本任意衍生、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
(三)对曲解的“多元解读”的对策
出现问题,便要解决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对策,这些对策可分为两类:
1、提出多元有界,认为阅读可以多元,但是必需有界。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永远只能是哈姆雷特,这个不变的哈姆雷特就是“界”。但究竟界是什么?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探讨,这也是多元解读研究的一大热点。
干国祥《确定多元之界的四个维度》中认为: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意义涉及到六种要素,一是阅读者,二是文本,三是思维假定,四是其他阅读者意见,五是互文性文本,六是作者无意识。而俞发亮则在《多元有界,界在哪里》中认为:一、多元解读不能脱离文本的“语体”;二、多元解读不能脱离文本的“语境”;三、多元解读不能脱离文本的关键语句解读文本,首先必须直面文本。以文本为基础、为前提。四、多元解读不能超越道德的底线文学艺术的审美。
2、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多元解读科学进行。这类针对教学实践的研究课堂教学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但相关研究却不如“多元有界”讨论得热火。段双全在《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的理论匡正》中认为我们要形成的正确策略是:1.重视多元解读的理论研究。2.形成多元解读的正确观念,即多元解读是作者原意、时代政治意义和读者意见的综合。3.识别真假多元解读。脱离文本,无中生有,没有理论指导的属假多元解读;紧扣文本,有理有据,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属真多元解读。4.制定多元解读的教学策略。张怀秀在《重视课堂教学调控 确保多元解读效应》中指出:一、注重思路连通。学生学习有时会随探究空间的拓展而渐离学习目标,中断原有思路。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则应马上想法促使他们言归正传,连接思路。二、及时矫正偏差,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对语言理解和情感感悟易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多元解读中更为常见。三、开掘思维深度。四、从容应对困境。
(四)对某个具体语文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研究。
除对多元解读进行一系列的概括性的理论研究外,一部分研究者侧重于对具体的文本行研究,因此也出现了一些专门对某个具体语文文本从多元解读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这类研究细分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关注的是多元解读在某文本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实施,如李卫民《走入多元解读误区的反思——也谈狐狸是狡猾还是聪明》列出了《乌鸦和狐狸》的教学片段,并认为只要价值观正确,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的,也是可以进行多种多样听说读写训练的。吕伏安《诠释“多元解读”——〈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赏析》就先记录了〈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然后总结到多元解读要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不正确的理解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另一类侧重于分析如何多元解读某一文本,关注的是理论层面,如:王柱霞、张福艇《〈项链〉主题的多元解读》就认为如果要对〈项链〉进行多元解读,四个方面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二、多元解读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推行,使得多元解读受到关注,十年来关于多元解读的研究有着自身的特点,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纵观十年来对多元解读的研究,对曲解的“多元解读”的质疑批判和给出对策是其研究的核心,几乎占论文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中的核心更在于关于“多元有界”的讨论,但对于“界”却并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
2、关于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多元解读科学进行的研究,虽然对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受到重视程度却依然不够。
3、对具体文本的多元解读的研究相比之下较少,深度也不够,在十年来的核心期刊中,这类文章只找到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较少。
对于在多元解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实都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着重探讨。
【参考文献】
[1]鲍道宏.文本多元解读:可能及其限度——从诠释学当代发展看新课程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2]李儒大.“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J].中学语文,2007(12).
[3]石义堂.警惕多元解读的误区[J].中学语文教学,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