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基础掌握技巧提升能力
时间:
吴小平1由 分享
从事高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语文复习内容多,效果不明显,因此学生也很不重视,导致本来很重要的语文学科,仿佛成了高三系统复习的”豆芽”,据笔者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觉得普通高中语文第一轮系统复习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在复习之前,我们要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情况,力争做到复习的征对性强
一般来说有如下情况: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艺术生受特长学习影响;不善利用零碎时间,闲散事比较多;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有时易灰心,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足;写作缺乏文采和思想的深度。
二、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立足教材,重视教材。
语文教材,是我们的基础之本。尤其是高三语文教材,这两年越来越被命题者重视。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直接或间接与语文教材有联系的题目逐渐增加,而这一趋势在09年高考卷中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通过现代文两个语段的最后一道题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如果能把高中语文教材踏踏实实地学好,这些分都应该可以拿到。
2.加强语文学习意识,重视批改。
学生,一个晚上,可以花几个小时背政史地,花一个下午做外语,却舍不得两个小时做一套语文卷。当作业太多时,最先放弃的几乎也是语文。学生中普通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语文学习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未必与最后的产出成正比,这个学科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于是,我在很多的时间里都是在做端正语文学习观的工作,让他们适当重视语文学习,合理保证语文学习时间。练习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批改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由于是班主任,四晚坐班,因此这一个小时往往是我批改作业,找学生强化知识的黄金时间。对一些经典题型,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习惯也就养好了。每次的练习卷,即使不是全批全改,也会抽查一部分典型生来改,以了解全部学情。而综合卷,则一定全批。遗憾的是,课后辅导答疑,每次必到,但问者寥寥。
3.落实基础,强化知识点。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
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必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所以我们备课组在高三初期就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到11月初五六册教材进行完毕,第一轮教材复习一个月左右,主要是一到四册的文言文,当然文言文也是强化重点篇目,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008年初具体落实知识点,分点一一击破,主要是通过典型试题练习,过关检测、漏洞补查来完成,当然中间会穿插综合试卷。4月初综合复习,考——批——讲——练,每个环节落实到位。5月末到考前的查缺补漏,认真对待。
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基本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狠抓了六册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又一轮地测试卷、背诵。
4.灵活安排,注重体系。
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我们复习还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堂课作文课,这时,学生的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当然,有时基础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讲题过程中。动手又动脑,其乐无穷。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
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还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
5.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高三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精选时文。我充分利用早上的演讲时间,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等,每早读一篇,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二是我利用班主任的优势,鼓励学生订阅报刊,在一班我也是反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就要求他们交叉订阅,交换浏览,像《作文与考试》《读者》《青年文摘》《博览》等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学生就广泛交流传阅
“开卷有益”,我觉得大有道理。记得有一天周日晚上电视演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多么希望学校能够让学生看一点这样的节目,可惜,连作为教师的自己也只能从网上下载那些抽象的文字,和学生一起进行生活画面还原。
三.我们一定要避免系统复习中出现如下问题:
1.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情况。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时间很少或不充分;另外,实验班的学生一直是和平行班学生吃同样的“饲料”,造成他们中的一部分重复训练多,拔高不足,阅读量不够。
2.作文训练,很多时候追求篇目数量,训练质量不是很高。
尤其是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生活及积累情感体验、生活经验方面做得不够。
以上以上几点,只是我一些鄙陋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权当抛砖引玉,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总结,努力改革,勇于尝试,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
一、 在复习之前,我们要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情况,力争做到复习的征对性强
一般来说有如下情况: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艺术生受特长学习影响;不善利用零碎时间,闲散事比较多;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有时易灰心,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足;写作缺乏文采和思想的深度。
二、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立足教材,重视教材。
语文教材,是我们的基础之本。尤其是高三语文教材,这两年越来越被命题者重视。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直接或间接与语文教材有联系的题目逐渐增加,而这一趋势在09年高考卷中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通过现代文两个语段的最后一道题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如果能把高中语文教材踏踏实实地学好,这些分都应该可以拿到。
2.加强语文学习意识,重视批改。
学生,一个晚上,可以花几个小时背政史地,花一个下午做外语,却舍不得两个小时做一套语文卷。当作业太多时,最先放弃的几乎也是语文。学生中普通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语文学习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未必与最后的产出成正比,这个学科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于是,我在很多的时间里都是在做端正语文学习观的工作,让他们适当重视语文学习,合理保证语文学习时间。练习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批改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由于是班主任,四晚坐班,因此这一个小时往往是我批改作业,找学生强化知识的黄金时间。对一些经典题型,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习惯也就养好了。每次的练习卷,即使不是全批全改,也会抽查一部分典型生来改,以了解全部学情。而综合卷,则一定全批。遗憾的是,课后辅导答疑,每次必到,但问者寥寥。
3.落实基础,强化知识点。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
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必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所以我们备课组在高三初期就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到11月初五六册教材进行完毕,第一轮教材复习一个月左右,主要是一到四册的文言文,当然文言文也是强化重点篇目,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008年初具体落实知识点,分点一一击破,主要是通过典型试题练习,过关检测、漏洞补查来完成,当然中间会穿插综合试卷。4月初综合复习,考——批——讲——练,每个环节落实到位。5月末到考前的查缺补漏,认真对待。
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基本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狠抓了六册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又一轮地测试卷、背诵。
4.灵活安排,注重体系。
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我们复习还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堂课作文课,这时,学生的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当然,有时基础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讲题过程中。动手又动脑,其乐无穷。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
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还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
5.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高三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精选时文。我充分利用早上的演讲时间,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等,每早读一篇,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二是我利用班主任的优势,鼓励学生订阅报刊,在一班我也是反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就要求他们交叉订阅,交换浏览,像《作文与考试》《读者》《青年文摘》《博览》等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学生就广泛交流传阅
“开卷有益”,我觉得大有道理。记得有一天周日晚上电视演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多么希望学校能够让学生看一点这样的节目,可惜,连作为教师的自己也只能从网上下载那些抽象的文字,和学生一起进行生活画面还原。
三.我们一定要避免系统复习中出现如下问题:
1.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情况。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时间很少或不充分;另外,实验班的学生一直是和平行班学生吃同样的“饲料”,造成他们中的一部分重复训练多,拔高不足,阅读量不够。
2.作文训练,很多时候追求篇目数量,训练质量不是很高。
尤其是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生活及积累情感体验、生活经验方面做得不够。
以上以上几点,只是我一些鄙陋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权当抛砖引玉,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总结,努力改革,勇于尝试,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