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提问技巧提高课堂实效
时间:
杨光山 0由 分享
摘 要:新课程下,各种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而课堂提问被认为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因为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问的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 实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美妙、问得开窍,启人心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问技巧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新颖提问,激活兴趣
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如果问题设置新颖,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启迪他们的思维。在讲《冒险者的梦想》时,如果问: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问:假如你是哥伦布,你如何游说西班牙国王支持你去探险航行?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就会激起思维的波澜,又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二、情境提问,自主探究
情境提问就是用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它要求学生将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能灵活运用。如讲商鞅变法,出示:据报载,1996年岁末,当时担任国务院副的朱镕基同志在北京观看了大型话剧《商鞅》,当看到商鞅因变法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而惨遭车裂之刑时,朱镕基慨叹不已,忍不住潸然泪下。为什么商鞅这位2000多年前的政治人物的命运让朱镕基如此动情?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进行的改革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通过真情实感的情境切入,让学生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随之创设问题,引发探究欲望。
三、分层提问,发散思维
分层提问又叫逐层分析式提问,也称为台阶式提问,其作用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如讲到《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通过步骤一:重现实,解读“一国两制”的史料,提出什么是“一国两制”?邓小平提出这一构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然后步骤二:忆往昔,感怀回归盛事的图片与史料相结合,提出:(1)结合图一,回顾中国近代历史,写出英国割占香港岛的史实。(2)图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回顾香港从被侵占到回归祖国的沧桑历史,谈谈你的感想。最后,步骤三:创未来,难忘“和平之旅”的史料,提出问题:连战的“和平之旅”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比较提问,拓宽思路
比较是把彼此有联系的对象和现象依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对比, 确定其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比较能更清晰地认识历史事物的内涵、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可以用列表法比较如下:
名 称 时间 交战双方 实 力 结 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3.4万—10万 曹胜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20万—5万 孙刘联军胜
由上表可以看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以少胜多。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呢?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谦虚谨慎、爱惜人才,虚心采纳部下建议;在赤壁之战中,则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听不进别人意见。由此,可以认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迂回提问,退中求进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说明提问的设计不太理想。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改变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如讲到秦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时,如果直接提问“统一有何历史意义”,学生回答效果定然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稍加变通,设计成几个小问题,效果就很理想:
步骤一:展示战国时期的货币
动动手,用橡皮泥或厚纸做几种战国时期的货币(见课本71页图),说一说,各国的货币有何不同?
步骤二:模拟不同货币的兑换
制成货币以后,与其他同学兑换。假如1个圆形方孔铜币换3个铲币,4个铲币换5个刀币,2个刀币换3个蚁鼻币,算一算,1个圆形方孔铜币能换多少个蚁鼻币?1个蚁鼻币能换多少个铲币?
步骤三:穿越时空做商人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带着秦国的钱币到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去买马,可能会遇到什么麻烦?
步骤四:谏秦王——统一货币
根据你经商遇到的麻烦,假如让你为秦始皇写一份奏折,建议统一货币,你会说些什么?想一想,现在世界范围内有没有统一货币的举措?试举一例。
通过这几个步骤的演示,使学生明白统一货币的必要性,从而进入主题,进一步理解了统一其他措施的意义。
总之,课堂提问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提问方式,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操作上还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 实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美妙、问得开窍,启人心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问技巧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新颖提问,激活兴趣
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如果问题设置新颖,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启迪他们的思维。在讲《冒险者的梦想》时,如果问: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问:假如你是哥伦布,你如何游说西班牙国王支持你去探险航行?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就会激起思维的波澜,又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二、情境提问,自主探究
情境提问就是用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它要求学生将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能灵活运用。如讲商鞅变法,出示:据报载,1996年岁末,当时担任国务院副的朱镕基同志在北京观看了大型话剧《商鞅》,当看到商鞅因变法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而惨遭车裂之刑时,朱镕基慨叹不已,忍不住潸然泪下。为什么商鞅这位2000多年前的政治人物的命运让朱镕基如此动情?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进行的改革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通过真情实感的情境切入,让学生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随之创设问题,引发探究欲望。
三、分层提问,发散思维
分层提问又叫逐层分析式提问,也称为台阶式提问,其作用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如讲到《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通过步骤一:重现实,解读“一国两制”的史料,提出什么是“一国两制”?邓小平提出这一构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然后步骤二:忆往昔,感怀回归盛事的图片与史料相结合,提出:(1)结合图一,回顾中国近代历史,写出英国割占香港岛的史实。(2)图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回顾香港从被侵占到回归祖国的沧桑历史,谈谈你的感想。最后,步骤三:创未来,难忘“和平之旅”的史料,提出问题:连战的“和平之旅”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比较提问,拓宽思路
比较是把彼此有联系的对象和现象依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对比, 确定其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比较能更清晰地认识历史事物的内涵、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可以用列表法比较如下:
名 称 时间 交战双方 实 力 结 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3.4万—10万 曹胜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20万—5万 孙刘联军胜
由上表可以看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以少胜多。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呢?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谦虚谨慎、爱惜人才,虚心采纳部下建议;在赤壁之战中,则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听不进别人意见。由此,可以认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迂回提问,退中求进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说明提问的设计不太理想。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改变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如讲到秦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时,如果直接提问“统一有何历史意义”,学生回答效果定然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稍加变通,设计成几个小问题,效果就很理想:
步骤一:展示战国时期的货币
动动手,用橡皮泥或厚纸做几种战国时期的货币(见课本71页图),说一说,各国的货币有何不同?
步骤二:模拟不同货币的兑换
制成货币以后,与其他同学兑换。假如1个圆形方孔铜币换3个铲币,4个铲币换5个刀币,2个刀币换3个蚁鼻币,算一算,1个圆形方孔铜币能换多少个蚁鼻币?1个蚁鼻币能换多少个铲币?
步骤三:穿越时空做商人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带着秦国的钱币到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去买马,可能会遇到什么麻烦?
步骤四:谏秦王——统一货币
根据你经商遇到的麻烦,假如让你为秦始皇写一份奏折,建议统一货币,你会说些什么?想一想,现在世界范围内有没有统一货币的举措?试举一例。
通过这几个步骤的演示,使学生明白统一货币的必要性,从而进入主题,进一步理解了统一其他措施的意义。
总之,课堂提问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提问方式,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操作上还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