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件,构建生动高效课堂
时间:
赵岩1由 分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把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必将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下面结合我所制作的课件《乡愁》肤浅谈谈几点看法:
一、导入新课要富于“新意”
课件导学,激发学趣。一堂课的开场白很重要,教师应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导入,相机引入课件。
在制作课件《乡愁》的过程中,我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那深远的意境、婉转的歌声、如诗般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了思乡这一话题。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生动再现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画面,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攻克重、难点要富于“新意”
课件促学,突出重点与难点,优化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攻克以及是否突出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一个适宜的课件应贯穿课堂教学环节,它既要包含简洁有序的教学流程,又要再现课文的重点内容,以达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还不致于浪费时间,要尽可能避开非学科性的活动把教学内容讲“肿”,应让课件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诗歌重在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能品语言、悟情感。
在《乡愁》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利用课件突破重、难点的:
1、品语言:
我设制了“乡愁歌曲”和“朗诵欣赏”。歌曲的欣赏,可以更进一步体验情感,并且图片的移动与歌词对应,增强了形象性。首先播放“朗诵欣赏”。由于教师的口语素质以及对课文朗读的理解和把握的差异,往往对听说训练造成一些偏差。而课文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等语言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推敲后制作而成的优秀语言作品,它用准确、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了书本上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旨意,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寻找朗读的技巧和诵读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再及时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帮助学生回忆诗歌的内容。
2、悟情感:
“诗言志”,诗歌感情深沉而内蕴、讲意境,这使得诗歌教学只有让学生的身心都进入诗的特定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诗的深层含义。“品味赏析”是最重点的环节,我反复修改,最后确定了“整体感知”和“合作探究”两个环节。“整体感知”我设制了两个问题:
(1)作者是以什么变化组诗的?
(2)作者浓浓的乡情是借什么来表达的?
目的是让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了解。然后合作探究,让学生多角度赏析诗歌,可以从诗的结构、情感、韵律、语言等方面着手。对此我设制了四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每个小节的内容和与其相对应的画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可让学生任意选择想要赏析的小节,点击画面即可进入。逼真的画面再配以文字,很快使学生进入了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作者此时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静止的图片与文字结合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3、用意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意象”这种写法呢?我设计了习作:“同学们,假如你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会选用哪一种物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呢?”通过习作学生自然会明白用意象体会作者内心感受、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妙处。
三、巩固练习要富于“新意”
我把巩固练习分为“拓展延伸”和“想象练习”两个部分。在“拓展延伸”部分运用“习作”让学生静下心来自主思考创作,再运用余光中先生体现乡愁的“相关作品”,配乐朗诵“春天,遂想起”、歌曲“乡愁四韵”,引导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想象练习”部分运用“习作园”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收藏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余光中先生,这样就达到了巩固本节课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运用课件的多种益处。当然,多媒体课件只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辅助工具,绝对不可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教师东指西指,学生东看西看”等为了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只图好看而不重实效的现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以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手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学的效果,学生也能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挖掘灵性与精彩是需要我们始终努力的!
下面结合我所制作的课件《乡愁》肤浅谈谈几点看法:
一、导入新课要富于“新意”
课件导学,激发学趣。一堂课的开场白很重要,教师应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导入,相机引入课件。
在制作课件《乡愁》的过程中,我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那深远的意境、婉转的歌声、如诗般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了思乡这一话题。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生动再现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画面,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攻克重、难点要富于“新意”
课件促学,突出重点与难点,优化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攻克以及是否突出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一个适宜的课件应贯穿课堂教学环节,它既要包含简洁有序的教学流程,又要再现课文的重点内容,以达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还不致于浪费时间,要尽可能避开非学科性的活动把教学内容讲“肿”,应让课件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诗歌重在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能品语言、悟情感。
在《乡愁》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利用课件突破重、难点的:
1、品语言:
我设制了“乡愁歌曲”和“朗诵欣赏”。歌曲的欣赏,可以更进一步体验情感,并且图片的移动与歌词对应,增强了形象性。首先播放“朗诵欣赏”。由于教师的口语素质以及对课文朗读的理解和把握的差异,往往对听说训练造成一些偏差。而课文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等语言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推敲后制作而成的优秀语言作品,它用准确、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了书本上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旨意,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寻找朗读的技巧和诵读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再及时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帮助学生回忆诗歌的内容。
2、悟情感:
“诗言志”,诗歌感情深沉而内蕴、讲意境,这使得诗歌教学只有让学生的身心都进入诗的特定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诗的深层含义。“品味赏析”是最重点的环节,我反复修改,最后确定了“整体感知”和“合作探究”两个环节。“整体感知”我设制了两个问题:
(1)作者是以什么变化组诗的?
(2)作者浓浓的乡情是借什么来表达的?
目的是让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了解。然后合作探究,让学生多角度赏析诗歌,可以从诗的结构、情感、韵律、语言等方面着手。对此我设制了四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每个小节的内容和与其相对应的画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可让学生任意选择想要赏析的小节,点击画面即可进入。逼真的画面再配以文字,很快使学生进入了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作者此时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静止的图片与文字结合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3、用意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意象”这种写法呢?我设计了习作:“同学们,假如你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会选用哪一种物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呢?”通过习作学生自然会明白用意象体会作者内心感受、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妙处。
三、巩固练习要富于“新意”
我把巩固练习分为“拓展延伸”和“想象练习”两个部分。在“拓展延伸”部分运用“习作”让学生静下心来自主思考创作,再运用余光中先生体现乡愁的“相关作品”,配乐朗诵“春天,遂想起”、歌曲“乡愁四韵”,引导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想象练习”部分运用“习作园”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收藏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余光中先生,这样就达到了巩固本节课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运用课件的多种益处。当然,多媒体课件只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辅助工具,绝对不可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教师东指西指,学生东看西看”等为了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只图好看而不重实效的现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以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手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学的效果,学生也能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挖掘灵性与精彩是需要我们始终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