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基础教育创新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基础教育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源泉和基石,基础教育创新首先应从教育培养目标上创新,其次从教育内容创新,再次从教育培养方式上创新,然后从教育发展方式上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大大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创新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创新论文范文一:试论怎样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创新教育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阶段 创新教育 教师 学生

  论文摘 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创新教育,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要求教师具有创新型品质;选择具有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学生创新的教育方法;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评价制度五方面来培养出国家、民族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在基础阶段进行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与深化,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为其长大后成为具有创新人格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创新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全体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并培养质疑精神是首要条件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传统的教育规则认为只有好学生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所以当前必须改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做法,相信“垃圾也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把培养每一位学生具有创新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形成创新精神必不可缺少质疑精神,它是创新精神的萌芽。通过质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特别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和现象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以渐渐地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设疑问难、追根究底的习惯,最终形成质疑的精神。

  二、教师具有各类创新型品质是关键

  要进行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创新型品质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应在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营造班级气氛这四方面具有创新型品质。

  首先,创新型教师应在观念上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打破应试的旧观点,看破分数的有限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上,应有扎实、深厚、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最后,在营造班级气氛上,创新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和蔼的态度、得体的谈吐、高雅的举止感染学生以营造和谐、民主、温暖的班级氛围,并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境。

  三、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是核心

  创新教育的一个特点是超前性和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趋于同步。此外,我国现行的课程改革和教材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开放相关的课程内容,在不脱离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注意多从社会和生活实践中搜集素材。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改变陈旧、老化的知识,代之学生喜闻乐见的、与自身有切实相关的知识来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  四、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并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途径

  在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实行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爆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对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在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说得上有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彻底改变过去将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育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会学”,使学生“复试”人类的知识发现过程,在复试中尝试创新。因而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巧妙设计,采取讨论式、发现式等先进的教学法启发学生多方求解,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

  五、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育评价制度是 保证

  我国长期实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强调目标评价,但真正的教育评价应是对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考试内容中应有能表现学生自己创新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进学生开放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鸿.创新教育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吉奥.创新教育的实施[J].湖北: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0(1).

  [3]刘羡.浅谈创新教育及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大连: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6.

  [4]陈燕.浅谈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5]王占魁.再论教育创新——当代教育改革视野中的制度与个人[J].复旦教育论坛,2007

  基础教育创新论文范文二: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任务,这不仅直接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将促使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和整个教育事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已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和自身不断发展的要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学习和教育必须贯穿人的一生。2000年根据对我国不同企业的典型调查表明,在职人员强烈希望进行培训和学习的占80%以上。电子信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调查问卷中,有99.3%的人认为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需要补充和更新。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加快的发展趋势,不仅使我国的广大社会成员对学校后继续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而且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以及学习者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变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在一生中不可能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有关的统计资料,美国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生中工作的流动平均为12次,OECD国家的技术人员平均为5次。我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企业职工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动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一两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三四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岗位变换过5次以上的人占总人数的6.1%。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增强。第三,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使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发展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为经济、交通不发达地区的人群,普及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实现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理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四,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加速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广大社会成员从儿童到青年和老年对接受各类教育的要求,都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强烈。教育将从注重人才群体的教育转变成为全民的教育,即为全体国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是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也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共同趋势。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提交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已经提出并比较全面地解释了“终身教育”的概念。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会议上,“终身教育”被写进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这一纲领性的文件。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的报告,提出21世纪教育要从全民基础教育走向全民终身教育。这些年来,许多国家为努力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践表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有终身教育(学习)观念和一定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能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教育的教育结构体系和机构;建立有利于终身教育(学习)的政策和制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求构建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建立必要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机制,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同时也对作为学习型社会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和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这些年来对我国如何建立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见200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仅从培养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的新一代学习者和基础教育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不仅是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成学习型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塑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但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者的素质等,还很不适应当代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传统教育思想的许多弊端,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扼杀了不少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仅应该加强,而且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都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学习者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动力,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

  面临终身学习的要求,基础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尊重、保护和不断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是儿童在开始系统接受学校教育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应该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人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主动的认知欲望和认知能力。婴儿从出生后,就逐步学习辨认父母的声音、面貌和周围的事物,学习说话、走路,随着他们机体的发育和成熟,学习的能力更是飞快地增长,而使一切其他的动物都望尘莫及。学习不但是人类智慧的根本特征,也是人获得知识、力量、快乐和满足的重要途径。除了极个别有特殊生理缺陷者外,这基本上是人人平等享有的天赋予人的特性,也是人类能够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据。从儿童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当是爱护、加强和促进儿童好学的本性,使学校成为学习者学习的乐园。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过程,对于教与学的双方,都应充满着迎接挑战与享受学习和创造的乐趣。相当长一段时期,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某些弊端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习上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学习过程往往只是满足于记忆和背诵教师教授的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一些儿童来说,学习甚至变成了苦役。这不仅不能很好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不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未来学习型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究竟什么样的观念和做法妨碍了学生热爱学习,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必须思考与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决定学校教育能否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动力的重大问题。这些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创新的实践中,不少地区和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实验和成就,就是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具有学习内在巨大潜力的学习主体,从而使教育能够取得成功。这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走向自主探索性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这些实验还特别注意关注、保护和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生活在不断追求和探索新的知识的喜悦中,从而焕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巨大动力。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特点得到了认真的尊重和发挥,学习集体中蕴涵的教育资源就越丰富,教育质量就越有明显的提高。在这方面的改革,应当说,还有很大的潜力。过去我们对教育的对象,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和青少年,缺乏认真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对于如何培养和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潜能研究和开发得很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教育科学、信息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将是新的世纪基础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伴随儿童成长的,是人类天赋的好奇心。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学会说话以后,经常向大人们提问的一句话是:“这是什么”“这为什么”,满足好奇心是人类原始而伟大的学习动机,也是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根本动力。教育在保护儿童好奇心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对学习不断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形成执著的、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把学习从纯粹的、自发的本能变为自觉的社会行为正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功能。对学习者来说,从好奇发展到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这也是在认识和行动上的一个飞跃。古往今来所有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对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都是对学习有着正确态度和意志的自觉的学习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当前我国人事制度还存在着过分追求学历层次而对能力要求重视不够等弊端,至今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甚至错误的观念影响着一些学生对学习采取正确的态度。在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什么是正确的、全面的学习观、人才观?怎样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评价合格人才的标准以及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途径和培养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当前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少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往往把眼光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上,希望学生都能升入名牌大学,都能读硕士、博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相当多的儿童从入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承受着家长、教师和学校对自身学习成绩过高的期望值和沉重的压力。这不仅脱离广大具有不同个性和志趣爱好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不少未能升入大学和高中阶段学校青少年学习成才的信心和积极性(2002年,我国同龄人中尚有85%左右的人不能进入大学,有41%左右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也脱离中国国情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种层次规格的、丰富多彩的。根据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有1 838种职业。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也是不同的。人们在各项职业活动中,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和不断创新,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的人生奋斗目标、成长道路和社会贡献,也是多彩多姿、不拘一格、各有千秋的。因此,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使自己能够应对未来复杂多变、更富有挑战性的世界,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和实践,成为对社会和人民有所作为和贡献的人才。

  我们应该帮助所有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志向,鼓舞他们的信心。对学习的态度实际上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同时,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更包括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包括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学生未来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型社会应该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特别是基础学校学习的阶段,是他们一生中能否形成高尚品德的关键时期,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同学、老师、父母以及周围的人群,是否对祖国、社会、人民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是否尊重和热爱科学、热爱劳动,是否对克服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未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品质。在这方面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现具有高度文明的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教师和学校的作用不仅不应该削弱,而且应该加强。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终身教育时代和学习化社会中,具有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创造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学校、课堂也不是学习的惟一场所。今天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讲课获得新的知识,还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挑选、挖掘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因此,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在文化科学知识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同时更要着眼于学生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策略和正确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对各种信息知识进行选择、辨别、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关注他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而且关注自己学习行为的合理性,学会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懂得学什么和怎样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特别注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结合起来。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继承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吸收、发现新的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年来不少学校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在学生中提倡和鼓励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风气。这些年来基础学校在这方面所进行的许多有益的探索,是很值得总结和倡导的。

  学以致用,是学习和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课堂上、书本上、网络上的学习固然重要,在实践中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更为重要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劳动和生活的能力、与同学、老师和社会其他成员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要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掌握的。对于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人们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去寻找和运用他所需要的知识,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学习。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

  学校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和就业的必经阶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就业和创业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包括基础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同龄人中受到高等教育的仍是少数人(约占15%),受到高中阶段教育的人数不到45%,受到初中阶段教育的约占85%左右。学生在初中或高中毕业阶段,是他们人生道路上进行选择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即继续升入上一级学校学习或者是进入社会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要有继续升学和就业的两种准备。目前我们的学校包括广大农村的基础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主要是为帮助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作准备的,在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和使他们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的基础等方面则做得很不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的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的报告中提出: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这是很有道理的。现代社会经济体系和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可以说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转变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地点的机遇与挑战,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应该注意为学习者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使他们不仅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和训练,而且有比较正确的择业观,有较强的对就业选择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与岗位转换能力,努力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人的理想,并为社会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整个学校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不相适应的反映。其中解决学习“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是基础教育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根本。笔者2002年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终身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了解。这两个国家作为世界上推进终身学习的领先国家,在发展各类学习组织和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学习成就和资格认证框架;构建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训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体系;实施终身学习政策,消除学习障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两个国家的有关专家都认为,社会成员就业后继续学习的参与率与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状况密切相关。每一个人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水平,是他们有效参与继续教育和培训与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两个国家都十分强调要从基础学校开始直至高等教育阶段,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有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他人相互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对这方面的关注,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优先领域之一。发达国家的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重视。

  四、加强基础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面向全体儿童和青少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逐步推进高中阶段的教育,逐步消除由外在差异带来的歧视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全体儿童和青少年都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也是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政府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以及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应采取必要的、有效的政策措施;各类学校特别是基础学校也应在这方面作出极大的努力。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推进基础教育创新、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关键是,充分发挥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作用。校长和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在政府教育宏观管理的指导下,应充分尊重学校和校长办学的自主权,鼓励不同的学校在基础教育创新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通过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每个校长、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保护和激发他们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通过进修、科学研究、教学成果汇报和经验交流等各种方式为他们的成长铺路搭桥。

  为了充分发挥基础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还应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不仅加强学校、家长与社会各部门共同育人的合力,而且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努力为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中小学还应成为我国学习型社区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传播的中心。我国约有8亿人口在农村,在未来的20年,不仅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且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3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的中小学校,还应努力为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作出积极的贡献。加强基础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促进学校成为与社区建设互动的、新型的学习机构,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基础学校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基础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基础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增强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基础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地区和国家之间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加强,已经成为教育的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重要标志,也是最近二十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的一条重要经验。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形势,需要我们进一步面向世界,把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置于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在基础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对我国文化和国情以及跨国文化的初步了解,并为增强学生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竞争和合作的能力打好必要的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基础教育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把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创新和提高。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虽然从总体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不少城市和发达地区,一些中小学在基础设施和条件装备上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的改革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虽然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在一些方面,已经和正在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也为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增加了巨大的动力。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社会处于巨大变革的时代,“学校振兴需要有一个新的开端。这个新开端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正规教育的头几年”。厄内斯特·波伊尔著:《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第14页。我们相信,依靠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基础教育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必将迎来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辉煌。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型社会必将到来,“中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

基础教育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教育创新的论文

2.关于创新教育的论文

3.创造教育论文

4.关于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5.大学生创新论文范文

138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