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
易恒红1由 分享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下面就生物教学中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挖掘学生智能优势,组织主题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突破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一元化目标的缺陷。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从学生的经验考虑,开发学习活动的主题。结合科学现象(如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社会现象(健康问题、环保问题),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充分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开展环保主题学习活动,由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总体设计,落实学生学习目标,各智能小组分工完成五个篇章(新闻报道、调查汇报、SOS角色体验、分析感悟、倡议行动)的才艺展示,鼓励更多的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同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帮助他们一起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把他们制作的优秀作品在学校橱窗内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强化实验,培养创新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新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
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办法都行。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通过实验,显示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现实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三、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观刺激。如在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时,即使把死昆虫吊在青蛙面前抖动,让它捕食,也是看不清楚青蛙捕虫时舌头的动作,因为这只是瞬间进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教媒体,播放编辑过的青蛙捕虫的录像片,使青蛙的动作通过特技慢动作,甚至一帧一帧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仔细而清楚地观察到:青蛙的舌头翻出口外附有黏液的舌头粘住昆虫、舌头缩回原位、上颌下颌合拢的整个捕虫过程。通过录像,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利用投影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容易看清楚,老师便于讲解。比如认识植物的导管时,把吸收了红色水的叶片放在投影仪上,红色的导管便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有些演示实验中还可以利用投影仪做实验器具,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地呈现给学生观察。
四、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运用以奇激趣,以趣激思,以思激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一、挖掘学生智能优势,组织主题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突破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一元化目标的缺陷。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从学生的经验考虑,开发学习活动的主题。结合科学现象(如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社会现象(健康问题、环保问题),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充分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开展环保主题学习活动,由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总体设计,落实学生学习目标,各智能小组分工完成五个篇章(新闻报道、调查汇报、SOS角色体验、分析感悟、倡议行动)的才艺展示,鼓励更多的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同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帮助他们一起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把他们制作的优秀作品在学校橱窗内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强化实验,培养创新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新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
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办法都行。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通过实验,显示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现实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三、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观刺激。如在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时,即使把死昆虫吊在青蛙面前抖动,让它捕食,也是看不清楚青蛙捕虫时舌头的动作,因为这只是瞬间进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教媒体,播放编辑过的青蛙捕虫的录像片,使青蛙的动作通过特技慢动作,甚至一帧一帧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仔细而清楚地观察到:青蛙的舌头翻出口外附有黏液的舌头粘住昆虫、舌头缩回原位、上颌下颌合拢的整个捕虫过程。通过录像,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利用投影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容易看清楚,老师便于讲解。比如认识植物的导管时,把吸收了红色水的叶片放在投影仪上,红色的导管便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有些演示实验中还可以利用投影仪做实验器具,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地呈现给学生观察。
四、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运用以奇激趣,以趣激思,以思激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