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时间:
陆丽果1由 分享
摘 要: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审美能力对于一个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培养21世纪新型和谐人才的奠基石和发动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写作训练中的美的因素,以美引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就跨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本文从小学生作文教学入手,简单地阐述了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一、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可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从课文字、词、句、篇的学习中体味到文章所熔铸的美的情感,欣赏到语言表达的美的旋律。例如《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里赋予了石榴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容,石榴的笑姿和它成熟了的形状是那么吻合。读了这一段,学生不仅掌握了石榴成熟时的特征,而且还被作者的喜悦心情所感染。众所周知,模仿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则能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体裁更多样的学习范例。
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
(1)要根据儿童少年阅读兴趣发展的年龄差异,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战斗故事、英雄人物、科学幻想故事比较感兴趣。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分化。教师在推荐读物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要让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量接触科学普及读物,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的兴趣逐渐分化。
(2)为使学生理解语文、数学等课文,及时向他们推荐有关的优秀读物。
(3为配合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4)为让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向他们推荐期刊和报纸。
课内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字词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胸中的真情实感。
二、走进自然, 感悟生活之美
写作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的美,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自然中,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对大自然的感悟,从“迎春”的第一朵小花到严冬的几株傲雪的腊梅,从乡间的小桥流水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从春天飞来的第一只燕子到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都能去感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春夏秋冬及早晨黄昏的变化去细心观察,去深入体会,写一些作文、随感片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机会,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在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比比皆是,其中又蕴蓄着精神、品德、情操、性格、人情等美好的心灵内容。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去透视点滴的生活细节,由小见大,可以在现实中感悟丰富生活内容的同时,引发心灵的震动,产生写作激情。
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校外活动。如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到桃园中去看桃花等,让学生畅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诱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畅想美、创造美,用真挚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参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田野的美景,仔细观察田间农民在忙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让他们用笔、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自然的可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丰富情感。
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
通过以上两个途径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抒发出真情实感。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审美感受力。在作文教学中通过采取情境教学,融入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可以有效地使以上三方面得到培养。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一、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可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从课文字、词、句、篇的学习中体味到文章所熔铸的美的情感,欣赏到语言表达的美的旋律。例如《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里赋予了石榴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容,石榴的笑姿和它成熟了的形状是那么吻合。读了这一段,学生不仅掌握了石榴成熟时的特征,而且还被作者的喜悦心情所感染。众所周知,模仿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则能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体裁更多样的学习范例。
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
(1)要根据儿童少年阅读兴趣发展的年龄差异,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战斗故事、英雄人物、科学幻想故事比较感兴趣。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分化。教师在推荐读物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要让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量接触科学普及读物,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的兴趣逐渐分化。
(2)为使学生理解语文、数学等课文,及时向他们推荐有关的优秀读物。
(3为配合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4)为让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向他们推荐期刊和报纸。
课内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字词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胸中的真情实感。
二、走进自然, 感悟生活之美
写作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的美,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自然中,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对大自然的感悟,从“迎春”的第一朵小花到严冬的几株傲雪的腊梅,从乡间的小桥流水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从春天飞来的第一只燕子到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都能去感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春夏秋冬及早晨黄昏的变化去细心观察,去深入体会,写一些作文、随感片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机会,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在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比比皆是,其中又蕴蓄着精神、品德、情操、性格、人情等美好的心灵内容。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去透视点滴的生活细节,由小见大,可以在现实中感悟丰富生活内容的同时,引发心灵的震动,产生写作激情。
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校外活动。如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到桃园中去看桃花等,让学生畅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诱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畅想美、创造美,用真挚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参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田野的美景,仔细观察田间农民在忙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让他们用笔、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自然的可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丰富情感。
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
通过以上两个途径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抒发出真情实感。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审美感受力。在作文教学中通过采取情境教学,融入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可以有效地使以上三方面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