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时间:
农克思1由 分享
摘要: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新课程;学生
作者简介:农克思,任教于广西天等县进结镇初级中学。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根据目前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该如何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创设问题悬念、新奇的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气氛就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有良好的开端。
2.有利于启发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
创设问题情境,符合科学研究的科学思维,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能使他们思维得以提高,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息息相关,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决策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3.有利于适时、和谐地进行思想教育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技能目标外,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实施又显得办法不多,用传统的讲述法宣扬思想教育,更是显得手段单一、教条,无法吸引学生,如果我们适时用图片、故事、录像等来创设情境,能在不知不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教育。
4.有利于预防和矫正学生的认知缺陷,强化反馈信息
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建构的,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往往是错误的、模糊的、肤浅的,并且这种经验知识十分顽固,不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成了生硬的说教,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不能构建新的知识。如果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新的知识放入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解决这样的矛盾问题来建构新的知识,效果则会好很多。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教材、其他信息),通过意义建构而逐渐获得的。教师只是学习者的引导者,教师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必要的措施。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根据实践证明,有以下几个策略:
1.问题情境
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之前和探究学习过程之中,为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精心设置一定的问题即疑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分成两种:“问题发现情境”和“问题解决情境”。例如:教师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和概率的知识:有一则广告称“有75%的人使用本工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有什么想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知道对75%这样的数据,要用统计的观念去分析,比如说样本是如何选取的、样本的容量多大等。若公司调查了四个人,其中有3个人用了这个产品,就说“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可信,因此应对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出质疑。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的心理,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探究的角色,更容易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
2.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实践情境就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社第七册教材《角的度量》时,最初的教学设计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电脑出示上山的两条山坡(角度不同)
师:如果你们想爬到山顶,你愿意选择哪条路?为什么?
生1:我愿意从坡度小的那条山坡上去。
生2:我愿意接受挑战,从较陡的山坡上去。
师:坡度不同,我们还可以说是斜面与水平夹角不同(电脑闪烁并抽象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揭示课题)。
爬山是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教师选择这个熟悉、亲切、极具典型性的生活背景为素材,试图通过山坡的坡度不同过度到角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课题,意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引发数学问题,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在这个情景中,山的坡度与角的大小之间的确存在着关系,但是也存在着“水平线”、“夹角”等学生很难理解,而且在此之前也从未接触过的抽象概念。由此,教师陷入两难:不解释这些概念,“山的坡度”与“角”的联系不好建立;解释这些概念则明显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可以说,这个情景的创设并未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相反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阻力,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缩短师生的距离。但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一个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既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非常符合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数学史情境
教学是需要情境的,但是什么样的情境进入课堂,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创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实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用数学史实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这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
案例1——无理数:可以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 先介绍它的历史发展。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在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时, 发现对角线的长度是一种从来没见过的“新数”,打破了该学派所信奉的“万物皆整数”的信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慌,这件事在数学史上被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因为这一“新数”的发现,希伯索斯被投入海中处死。那么希伯索斯所发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问题1: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利用勾股定理很容易算出是 。
问题2: 是一个整数吗?
问题3:它是一个分数吗?
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这样从情境入手, 步步深入,自然地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这样的情境取材于数学史料,又准确地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必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层次性的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笔者采用了层次性的创设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其实就是依次提出一些适合不同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了极差之后,对于解决“1,3,6,x的极差是多少”时具有较大的难度,可分成几个与本题有关联的小问题,如:“1,3,6的极差是多少。”多数学生都能回答是6-1=5,接着设疑,上述问题中给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了吗?可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①6是最大值,1是最小值;②6是最大值,x是最小值;③x是最大值,1是最小值。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层次性问题情境的提出,分散了问题难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情境的实施方法
创设数学情境的策略有了方向,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施呢?
1.语言描述:此方法就是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叙述,在课堂教学中此方法最方便及时,又十分灵活,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十分适合目前的教学实际。
2.观察数学: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例如,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对观察材料:已知A、B、C、D、E、F是直线上的六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
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3.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践猜想,合作交流,人人参与活动,体验并感悟图形和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画图:画出边长分别是下列各组数的三角形:
A:3.4.3;B: 3.4.5; C: 3.4.6; D: 5.12.13;
(2)找规律:根据上述每个三角形所给的各组边长,请你找出最长边的平方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之间的关系。
(3)测量:用你的量角器分别测量一下上述各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并记录。
(4)判断:请判断一下上述你所画的三角形的形状。
(5)猜想:让我们猜想一下一个三角形各边长数量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这个三角形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呢?
学生根据提纲内容,分组进行探索、讨论、交流。教师巡视诱导,协助“学困生”解决困难。待各组完成猜想后,教师请各组同学分别回答他们所猜想的结论、探究的过程,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并且对合作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4.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1)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而且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易操作,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目前教学中十分流行的方法。(2)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脑科学的规律。
四、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的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随意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而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而创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营造学习的兴趣点,不要不加选择随意创设,这样容易使学生思维发生混乱,失去了创设情境的意义。
2.创设教学情境必须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过去大多数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多数重视了新课引入创设情境,但我们还应该将创设情境贯彻整个教学过程。除了新课导入外,教学环节的过渡也要合理利用,使环节过渡自然,引导学生从一个兴趣点过渡到另一个兴趣点。另外,新课结束之后,也可以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也可以为下节课的内容作一些铺垫。我们教材的“进一步探究”实际上是教学新情境的拓展和延伸。
3.创设情境不能过多过滥,特别是不要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师认为创设情境有许多好处,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就在课堂不加选择地使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满堂课都是放课件,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这样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如学生被课件吸引,失去对知识的关注,久而久之对课件习以为常,失去兴趣。
总之,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理解为新课改的“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应该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的反思,重视对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更有价值,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范晓红.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新课程;学生
作者简介:农克思,任教于广西天等县进结镇初级中学。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根据目前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该如何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创设问题悬念、新奇的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气氛就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有良好的开端。
2.有利于启发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
创设问题情境,符合科学研究的科学思维,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能使他们思维得以提高,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息息相关,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决策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3.有利于适时、和谐地进行思想教育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技能目标外,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实施又显得办法不多,用传统的讲述法宣扬思想教育,更是显得手段单一、教条,无法吸引学生,如果我们适时用图片、故事、录像等来创设情境,能在不知不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教育。
4.有利于预防和矫正学生的认知缺陷,强化反馈信息
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建构的,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往往是错误的、模糊的、肤浅的,并且这种经验知识十分顽固,不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成了生硬的说教,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不能构建新的知识。如果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新的知识放入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解决这样的矛盾问题来建构新的知识,效果则会好很多。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教材、其他信息),通过意义建构而逐渐获得的。教师只是学习者的引导者,教师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必要的措施。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根据实践证明,有以下几个策略:
1.问题情境
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之前和探究学习过程之中,为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精心设置一定的问题即疑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分成两种:“问题发现情境”和“问题解决情境”。例如:教师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和概率的知识:有一则广告称“有75%的人使用本工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有什么想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知道对75%这样的数据,要用统计的观念去分析,比如说样本是如何选取的、样本的容量多大等。若公司调查了四个人,其中有3个人用了这个产品,就说“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可信,因此应对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出质疑。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的心理,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探究的角色,更容易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
2.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实践情境就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社第七册教材《角的度量》时,最初的教学设计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电脑出示上山的两条山坡(角度不同)
师:如果你们想爬到山顶,你愿意选择哪条路?为什么?
生1:我愿意从坡度小的那条山坡上去。
生2:我愿意接受挑战,从较陡的山坡上去。
师:坡度不同,我们还可以说是斜面与水平夹角不同(电脑闪烁并抽象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揭示课题)。
爬山是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教师选择这个熟悉、亲切、极具典型性的生活背景为素材,试图通过山坡的坡度不同过度到角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课题,意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引发数学问题,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在这个情景中,山的坡度与角的大小之间的确存在着关系,但是也存在着“水平线”、“夹角”等学生很难理解,而且在此之前也从未接触过的抽象概念。由此,教师陷入两难:不解释这些概念,“山的坡度”与“角”的联系不好建立;解释这些概念则明显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可以说,这个情景的创设并未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相反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阻力,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缩短师生的距离。但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一个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既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非常符合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数学史情境
教学是需要情境的,但是什么样的情境进入课堂,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创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实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用数学史实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这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
案例1——无理数:可以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 先介绍它的历史发展。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在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时, 发现对角线的长度是一种从来没见过的“新数”,打破了该学派所信奉的“万物皆整数”的信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慌,这件事在数学史上被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因为这一“新数”的发现,希伯索斯被投入海中处死。那么希伯索斯所发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问题1: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利用勾股定理很容易算出是 。
问题2: 是一个整数吗?
问题3:它是一个分数吗?
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这样从情境入手, 步步深入,自然地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这样的情境取材于数学史料,又准确地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必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层次性的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笔者采用了层次性的创设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其实就是依次提出一些适合不同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了极差之后,对于解决“1,3,6,x的极差是多少”时具有较大的难度,可分成几个与本题有关联的小问题,如:“1,3,6的极差是多少。”多数学生都能回答是6-1=5,接着设疑,上述问题中给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了吗?可分以下几种情况讨论:①6是最大值,1是最小值;②6是最大值,x是最小值;③x是最大值,1是最小值。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层次性问题情境的提出,分散了问题难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情境的实施方法
创设数学情境的策略有了方向,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施呢?
1.语言描述:此方法就是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叙述,在课堂教学中此方法最方便及时,又十分灵活,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十分适合目前的教学实际。
2.观察数学: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例如,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对观察材料:已知A、B、C、D、E、F是直线上的六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
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3.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践猜想,合作交流,人人参与活动,体验并感悟图形和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画图:画出边长分别是下列各组数的三角形:
A:3.4.3;B: 3.4.5; C: 3.4.6; D: 5.12.13;
(2)找规律:根据上述每个三角形所给的各组边长,请你找出最长边的平方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之间的关系。
(3)测量:用你的量角器分别测量一下上述各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并记录。
(4)判断:请判断一下上述你所画的三角形的形状。
(5)猜想:让我们猜想一下一个三角形各边长数量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这个三角形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呢?
学生根据提纲内容,分组进行探索、讨论、交流。教师巡视诱导,协助“学困生”解决困难。待各组完成猜想后,教师请各组同学分别回答他们所猜想的结论、探究的过程,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并且对合作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4.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1)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而且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易操作,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目前教学中十分流行的方法。(2)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脑科学的规律。
四、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的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随意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而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而创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营造学习的兴趣点,不要不加选择随意创设,这样容易使学生思维发生混乱,失去了创设情境的意义。
2.创设教学情境必须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过去大多数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多数重视了新课引入创设情境,但我们还应该将创设情境贯彻整个教学过程。除了新课导入外,教学环节的过渡也要合理利用,使环节过渡自然,引导学生从一个兴趣点过渡到另一个兴趣点。另外,新课结束之后,也可以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也可以为下节课的内容作一些铺垫。我们教材的“进一步探究”实际上是教学新情境的拓展和延伸。
3.创设情境不能过多过滥,特别是不要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师认为创设情境有许多好处,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就在课堂不加选择地使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满堂课都是放课件,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这样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如学生被课件吸引,失去对知识的关注,久而久之对课件习以为常,失去兴趣。
总之,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理解为新课改的“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应该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的反思,重视对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更有价值,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范晓红.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