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导入设计
时间:
侯萌1由 分享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正因如此,语文的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出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导入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功的导入可以以旧带新、以易带难、以熟带生,达到融会贯通、动静结合、循环往返的效果,完成新的意义建构;成功的导入可以启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和挖掘,将课堂建构成为一次成功的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其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认知的主体;而教师应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当好教学课程中的“组织者”、“中介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导入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文体裁来进行。
一、各班学情的不同会造成导入效果的天差地别,因此导入的设计要因学情而定例如笔者曾经教过的《咬文嚼字》一课,设计的导入就是:
“同学们,你们知道‘推敲’一词是怎么来的吗?”在基础较好的班级里,就有部分学生将贾岛在诗歌创作中咬文嚼字的故事讲了出来,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了课文的主题内容。而在基础相对较差的班级当中,学生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笔者将导入作了如下改动:在PPT上出示贾岛的诗歌《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中树,僧( )月下门”,选项“A:推B:敲”,让学生在A、B两项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字,并说明理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就连平时最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其实这两种设计的主要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形式上稍作改动,所以对于不同学情的班级来说教学导入的设计必须随之不同。
二、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课堂标准和学习目的有所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也要随之而动
1.新授课。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还没学过的课文。中职生语文课本都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而编撰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统一的话题,并且每一单元之间和每一册之间都有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意义建构。
生活经验是学生亲历的知识部分,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例如在讲解中职省编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时,笔者就采取了温故知新、吐故纳新、以旧带新的方法来设计每一课的导入。第一课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笔者设计的导语是:“回想你人生中曾经历过的重要选择有哪些?而你紧接着要面对的人生选择是什么?”在第二课《学业职业事业》的导入中笔者是这样说的:“我们在马克思的启发下对职业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那么我们怎样在职业中成就一番事业呢?学业与职业和事业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通过这样对话式的设计使学生走近课堂,走进文本世界。
2.复习课。多数复习课导入都采用了直接导入法,但往往都达不到“建构主义”的要求。比如在复习文言语法常识这一内容时,先采用直接导入法,学生反应非常平淡;而后采用了从古代文字的象形、会意和指示的特点入手,用“间”、“脸”、“走”等字的小篆写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了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从字形理解本义,从而理解引申义,为后来词类活用的学习与把握打下了基础,这种导入的方法明显要优于直接导入法。
三、语文的教学导入设计,还会因为文本体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和散文,以情境化的导入为主。情景导入法要求将作者所建立的文本世界中的主要情感在开课之初就让读者迅速地感悟并产生共鸣。如在教授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学生可以很快地进入情境,感悟母爱,效果很好。
情境导入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完成,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笔者选择了一副符合朱自清所描写景色的图片与一副清新明快的荷塘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对两幅图片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抓住第一副图片的意境来概括作者哀愁的心情。
2.以叙述为主的小说和戏剧,以故事发展前因后果的设问为主。设置悬念的方法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比如在讲解《最后一片叶子》时,可以这样导入:“谁又能让一棵常春藤上的叶子来决定自己的生死呢?而这‘最后一片叶子’为什么在风雨夜之后仍挂在树梢呢?”简单的两句话,就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本的中心内容上来。
悬念的设置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在讲解《鸿门宴》时,笔者选择了对比法。PPT 出示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这两首诗一首是写失败的无可奈何,另一首是写衣锦还乡的风光,设疑“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进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著名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的导入更要注重艺术性和实效性,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姿多彩的导入设计,引起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文本的世界中能够有所体悟,有所收获,并完成自身知识能力和自身素养的双重建构。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其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认知的主体;而教师应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当好教学课程中的“组织者”、“中介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导入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文体裁来进行。
一、各班学情的不同会造成导入效果的天差地别,因此导入的设计要因学情而定例如笔者曾经教过的《咬文嚼字》一课,设计的导入就是:
“同学们,你们知道‘推敲’一词是怎么来的吗?”在基础较好的班级里,就有部分学生将贾岛在诗歌创作中咬文嚼字的故事讲了出来,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了课文的主题内容。而在基础相对较差的班级当中,学生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笔者将导入作了如下改动:在PPT上出示贾岛的诗歌《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中树,僧( )月下门”,选项“A:推B:敲”,让学生在A、B两项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字,并说明理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就连平时最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其实这两种设计的主要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形式上稍作改动,所以对于不同学情的班级来说教学导入的设计必须随之不同。
二、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课堂标准和学习目的有所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也要随之而动
1.新授课。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还没学过的课文。中职生语文课本都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而编撰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统一的话题,并且每一单元之间和每一册之间都有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意义建构。
生活经验是学生亲历的知识部分,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例如在讲解中职省编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时,笔者就采取了温故知新、吐故纳新、以旧带新的方法来设计每一课的导入。第一课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笔者设计的导语是:“回想你人生中曾经历过的重要选择有哪些?而你紧接着要面对的人生选择是什么?”在第二课《学业职业事业》的导入中笔者是这样说的:“我们在马克思的启发下对职业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那么我们怎样在职业中成就一番事业呢?学业与职业和事业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通过这样对话式的设计使学生走近课堂,走进文本世界。
2.复习课。多数复习课导入都采用了直接导入法,但往往都达不到“建构主义”的要求。比如在复习文言语法常识这一内容时,先采用直接导入法,学生反应非常平淡;而后采用了从古代文字的象形、会意和指示的特点入手,用“间”、“脸”、“走”等字的小篆写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了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从字形理解本义,从而理解引申义,为后来词类活用的学习与把握打下了基础,这种导入的方法明显要优于直接导入法。
三、语文的教学导入设计,还会因为文本体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和散文,以情境化的导入为主。情景导入法要求将作者所建立的文本世界中的主要情感在开课之初就让读者迅速地感悟并产生共鸣。如在教授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学生可以很快地进入情境,感悟母爱,效果很好。
情境导入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完成,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笔者选择了一副符合朱自清所描写景色的图片与一副清新明快的荷塘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对两幅图片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抓住第一副图片的意境来概括作者哀愁的心情。
2.以叙述为主的小说和戏剧,以故事发展前因后果的设问为主。设置悬念的方法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比如在讲解《最后一片叶子》时,可以这样导入:“谁又能让一棵常春藤上的叶子来决定自己的生死呢?而这‘最后一片叶子’为什么在风雨夜之后仍挂在树梢呢?”简单的两句话,就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本的中心内容上来。
悬念的设置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在讲解《鸿门宴》时,笔者选择了对比法。PPT 出示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这两首诗一首是写失败的无可奈何,另一首是写衣锦还乡的风光,设疑“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进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著名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的导入更要注重艺术性和实效性,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姿多彩的导入设计,引起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文本的世界中能够有所体悟,有所收获,并完成自身知识能力和自身素养的双重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