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中等教育>

初级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参考论文(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初级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参考论文篇2

  浅谈激活初级中学历史课堂的策略

  摘要: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相信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梦寐以求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历史课堂却还是处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之中,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不能适应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激活历史课堂,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激活;历史课堂;课程改革;问题认识;

  怎样把历史课堂激活,如何使历史教学注入活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就必须探求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和实验,使我有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只有当学生的个体思维感到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呢?具体来说,那就要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结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一步一步地把所设计的教学问题,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让他们亲自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去探索知识的奥妙。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与困惑,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需要。在课堂上,学生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提出一些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有时还能给老师带来惊喜、感叹、意外与启发。如:在讲授《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的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变革时,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南斯拉夫被开除出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南斯拉夫有什么影响以及对社会主义阵营有何影响?反映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很明显,这些问题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提出的,而这些问题又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学生的问题往往含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如果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思维,进而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样既激活了我们的历史课堂,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一举多得。

  二、构建个性化、民主化的教学氛围

  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灵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那么,如何构建个性化,民主化的教学氛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一)给学生一个开拓个性发展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能在那里唱独角戏,个性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打破常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讨论。思考讨论后,再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历史的感受和见解。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新形势下的老师,首先要对敢于大胆发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对待学生的发问,不管正确与否,都要肯定当先,然后再作答和分析。通过师生谈谈论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历史的感受何见解。作为一名教师,不应用柏拉图式的模子,将学生限制在教师设置的思维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敢想敢说。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大胆发问、畅所欲言,从而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激活历史课堂。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引导并参与问题的争辩,以唤醒并留住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灵活的思维。提倡学生敢于对教师的答案提出质疑。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尚有欠缺;哪些应该发扬,哪些应该摒弃,让学生充分讨论,师生民主平等地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有理,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定,甚至大加赞赏,这样做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出活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评判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传统的教学风格是程式化、刻板化,强调教师以本为本,忠于教材。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怀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即历史观点已成定论,不容更改。如果这样下去,就会步入一个误区,让学生跳不出“死记”的圈子。须知历史事实无法改变,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看法肯定不一样,与此同时,还不能否认个体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承认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尽量让他们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应该一开始就指出书上的观点、认识,然后由教师竭力去证明、去维护,完全剥夺了学生自己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权利。

  与其教师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干脆把事实交给学生自己去认识。如:在学习世界殖民体系的评价后,有位学生提出了疑问:殖民体系的形成应该是一种正常而不公正的现象。这个疑问很显然与课本上的定论有差别。我抓住这一疑点大胆鼓励学生陈述自己有这样看法的理由。结果学生当堂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及资本主义的本性这两个角度阐述理由。我们姑且不论这种理由正确与否,就其能大胆提出疑问,并阐述理由的思维方法和精神,我们就应该大力提倡。

  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性、创造力,充分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的群言堂,把新课标的精神贯彻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绽放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关于学生历史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薛纪国张汉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猜你喜欢:

325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