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心理学类>

社会心理学相关论文代发(2)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社会心理学相关论文代发篇2

  浅析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动因

  摘要:近年来发泄型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篇文章从社会心理原因和群体心理原因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学动因。

  关键词:发泄型群体性事件 社会心理 群体心理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逐年攀升,规模和影响也逐渐扩大,已然成为社会管理当中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会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干扰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2012年3月19日召开的中央政法委员会第22次全体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强调,“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触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涉及到政治、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法治等多个领域,具有复杂性。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最终转化为一个群体性事件,都需要经过一个指导人们态度与行为的社会心理环节。因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审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应对,无疑对我们防控群体性事件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社会心理原因

  “挫折——攻击”理论是最早对攻击行为进行解释的心理学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认为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社会挫折是“需求的形成”与“需求的满足”之间的差距所造成的。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并没有使全体人民享受同样的发展成果,没有满足人民高涨的心理期望,很多人心里难免会有一种挫折感。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尔德认为,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

  失衡心理是当前我国民众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阶层都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付出了改革的成本,但是由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利益结构调整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博弈,结果出现了社会贫富差距,而且我国两级分化的现实比较显著,加之丁字形的社会结构,民众难免会产生不公正感。即使自己从改革中受益,相比他人而言若是不及他人多,就会有一种挫折感和失落感,这种不公正感就容易发展成为相对剥夺感。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中,失衡心理和相对剥夺感是促成很多人参与进来的重要原因。例如瓮安事件当中,当地一些群众反映:“政府和老板吃肉,可矿区老百姓连汤都喝不上。”

  由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所带来的我国社会阶层的变迁,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健全,一些地方公权力的失范和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法治的不健全和人治思想的余毒,有力的机制保障缺失所导致的公共政策的执行不力等等一系列原因,加之近年频频出现的富二代、官二代现象,“炫富”、“拼爹”现象,造成我国社会民众当中普遍怀有一种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感和仇官仇富的心理。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复杂大量的信息时,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进行选择性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传者在理解的过程中对感受到的刺激加以选择、组织并解释,进行积极主动的参与和选择。 认识连贯论认为人们在选择信息时,会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干扰,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保持连贯。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和仇官仇富心理,导致参与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人在面对相反的信息时,尤其是政府信息传播缺位,信息不对称时,往往会选择相信公权力失范、富人欺压弱势群体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可能并不真实。

  权利和机会配置的不公正以及收入和财富分配的过于不平等(以至形成两极化格局),必然导致社会分裂和底层社会的不满与怨恨。 群众心中积聚的不满与怨恨,当偶遇某个突发事件之时情绪便会爆发,将心中的不满情绪宣泄出来,这也是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中很多利益不相关的人之所以参与进来,就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怨恨。

  二、群体心理原因

  1.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中很多人跟随大家一起进行破坏也是从众行为的一种表现。

  瓮安事件中,“很多人抡起棍棒奋力砸毁玻璃和办公用品,然后放火焚烧。后来,人群又焚烧县委大楼、财政局和民政局办公大楼。县城里弥漫着滚滚浓烟,越来越多的市民聚集,喊声震天。” 在不确定的情境当中,其他人的行为最具参考价值,因此许多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容易诱发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可以使一件小事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起大批人群,积聚起社会能量。而“很多人是去看热闹时‘自作主张’参加打、砸、烧的” ,这些人本来并不是怀着破坏的目的去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促使他们不自觉地参与了攻击行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在既定的条件下,而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处于群体中的个人,容易接受群体的暗示和情绪的感染,犹如被催眠一般,完全追随群体的行动。“随着集群密度增大,其中的个体思维和行为方式逐渐趋于一致,变得越来越野蛮和非理性,其行为也越来越受到脑下垂体控制。这些人同时具有双重道德,既能做出英雄般的献身之举,同时也残暴无情。” 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安全感,因此对个人的道德约束在群体当中失去了效力,导致群体的行为任意、冲动、非理性。   2. 暗示与模仿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暗示的效果受到当时情境的影响,奥尔波特指出,人们往往屈服于多数人的意志。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伴随着情绪的传播与感染,处于群体中的个人受到集体情绪的某种暗示,会倾向于同情弱势一方,反感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公权力部门,如政府机关。情绪感染范围不断扩大,暗示不断加强,情绪的积累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便会如火山喷发一样宣泄而出。

  模仿是模仿者主动的、有意识的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近。消除焦虑,适应环境是人们进行模仿的心理动因之一。在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当中,有人带头进行打砸抢烧等破坏性的行为,往往会引起大批人的效仿,从而使局面失去控制,产生很强的破坏力。这种破坏性的攻击行为能够排解焦虑,释放压力,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补偿日常生活中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的缺失,同时人们认为把事情闹大,才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才会促成事情合理公正的解决。

  3. 匿名心理

  在集群行为当中,置身于群体中的个人处于一种匿名状态,没有明显的可识别的个人标识,也就是说个人与周围的人别无二致,群体中的人成为去个性化的同质人。这样一来,便会导致个人行为的失常现象。由于个人处于匿名状态,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被群体所淹没,他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没人知道,也不会被追究责任。个人不必在意周围人的目光,日常生活中对个人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失去效力,社会责任感弱化甚至消失,而法不责众的心理更加使他率性而为,进行攻击等发泄性的行为。

  4. 社会助长

  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当中,人群跟随少数带头人进行打砸抢烧等攻击性行为,以至事态发展到失控的情况,也与社会助长效应有关。瓮安事件后,参与打砸抢的一名学生黄卫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学生都站在最前面,当我们一起把车推翻时,人群中有人起哄,有人给我们鼓掌,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英雄’。根本没想过这样做会有怎样的后果,也没想到这样的行为是在犯法……”群体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所谓优势反应有两种情况:当个体所面临的任务为简单或者掌握熟练时,其优势反应为正确反应;而所面临的任务复杂或者陌生时,其优势反应却常常为错误反应。而且,这种群体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效应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这种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之为社会助长效应。 类似黄卫平的行为在群体性事件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群体氛围对个体反应的一种助长。

  5. 冒险转移

  群体决策时可能会因为群体极化导致决策失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时决定更倾向于冒险。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就称为“冒险转移”。

  发泄型群体中,群体成员共同怀有对某个阶层或公权部门的不满,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持的心理氛围,想要共同为某件事讨个说法,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个体淹没于群体当中,责任的分散使人们的冒险性得到鼓励。社会和文化鼓励斗士和勇敢的普遍价值取向,使人们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这种冒险转移的社会心理学现象,使聚在一起的群体成员在情绪较为激动的情况下更加容易选择不理智的攻击性行为,引发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对社会产生破坏力。

  参考文献:

  [1]赵鹏,刘文国等.发展何以成水火[J].瞭望,2008年第36期.

  [2]佘绍敏.传播学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13页.

  [3]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42页.

  [4]还原瓮安事件[J] .瞭望,2008年第36期.

  [5]还原瓮安事件[J] .瞭望,2008年第36期.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8](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第8版第209页.

  [9]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93页.

  [10]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94页.

猜你喜欢:

1.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

2.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

3.社会心理学相关论文

4.2017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社会心理学相关论文代发(2)

社会心理学相关论文代发篇2 浅析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动因 摘要:近年来发泄型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社会

  •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情景交互影响的科学。在1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心理学致力于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社

  • 社会心理学论文发表
    社会心理学论文发表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社会

  •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

353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