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心理学类>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代笔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近年来,以活动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逐渐被列入课表,成为许多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一门新课程,学生对它的认同状况,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代笔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代笔篇1

  试论班主任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高中生心理主要面临两个困境:一方面是学习困境;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困境。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主动关心学生、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胆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塑造完美的班主任人格等途径来改善高中生的心理卫生状况。

  关键词:班主任;高中生;心理健康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但其心理仍旧面临两个困境:一方面是学习困境;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困境。

  1.学习困境

  厌学是目前高中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既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也有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相聚在一起,同时对自我要求并未降低,这就导致学习压力增大。此外,对高中学习方式变更的不适应,进一步增加了厌学情绪。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神经衰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失眠、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状况。厌学也直接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欲望低下和学习兴趣丧失,对学习成绩的提升失去信心,视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主要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信任。

  与厌学症状并存的是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考前睡不好觉;考试时心跳加快、思绪混乱、记忆卡壳,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考试结束后进一步对自己做出否定,厌学情绪加重。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高中生的首要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近些年尽管高校一直在扩大招生规模,但是考入名校、好专业的比例还是偏低。如果考上普通院校或是大专院校,其还将面临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这一种情况会加重考试焦虑状况。

  2.人际关系困境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困境主要表现为与同学、教师和父母关系存在问题,以及人际交往有障碍。(1)与同学的关系。进入高中阶段,不同区域的学生聚到一起,既有农村学生,也有城市学生,由于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往往导致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同学之间不知道如何去改善人际关系。(2)与教师的关系。厌学和考试焦虑情绪的出现,往往带来师生关系的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会产生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3)与父母的关系。一些父母与其子女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子女性格孤僻、专横。家庭的种种伤痕也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父母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方法往往直接影响着子女的为人处事。(4)人际交往障碍。高中生往往具有易冲动、情绪难以控制、独立意识强的心理特征,总想摆脱成人的管束,这就决定了高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心理不够成熟,在模仿、暗示等诱因刺激作用下,已经形成的良好交往也并非是稳固不变的,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良好的交往容易被不良的交往所交替。简言之,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具有盲目性、偏激性、可变性和片面性的特征。

  班主任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应当有以下几条:

  1.主动关心学生

  在我国,由于封建社会那种“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畏惧心理。这就需要班主任主动、热情地与学生交往,把自己置于学生之中,经常和学生交流思想,共同参加文体活动,诸如唱歌、跳舞、郊游、野餐、球赛等,积极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外活动。此外,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生有高兴之事,教师要为他们高兴;学生有苦恼之事,教师要热情地帮助解决。班主任关心学生也要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对所有学生给以同样的尊重,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隐私,无论好生还是差生。班主任与学生联系最密切,一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么师生关系立刻就会紧张起来。同时被伤害了自尊心的学生对学习也往往采取破罐破摔、自暴自弃的态度。这是班主任在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交往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体独立性已非常明显,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出现成人感的萌芽。如果社会评价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时,便产生了肯定的自尊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追求更高的社会与群体需要。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够稳定与准确,一旦在学习与人际交往中受挫,就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内疚、紧张等情绪症状。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贯穿心理教育的思想,通过游戏、主题活动、团体辅导、个别咨询、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注意耐心倾听和仔细询问,让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建立起信任感。

  3.大胆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班主任要注意自身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并不是政治方向、道德品质和生活作风之类的问题, 而主要是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造成的问题。某些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通常表现在对学习成绩不好、纪律性差的学生身上,教师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惯于板起面孔训斥,甚至动用行政手段将学生撵出校门,使他们成为无书可读的“飘”在社会上的“流失生”。因此,我们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方法,要通过榜样引导、说服教育等柔性方法进行管理,以积极因素去化解和消除消极因素。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受到他人的赞赏,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塑造完美的班主任人格

  班主任人格是班主任性格、气质、能力、行为倾向的综合体现,是其在从事班级工作中形成的一种非强制性、非权力性的内在力量。班主任只有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对学生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大学》中有两句话:“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具备这方面的优点,才能要求他人也具备;只有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欠缺,才有资格批评他人,令其改正。只有这样,你的教育教学才能更有说服力。因此,作为班主任要经常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代笔篇2

  浅析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摘 要:本文通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对我市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学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我市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二)方法。

  调查工具为SCL-90症状自评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SCL-90共有90个题目,各题目为5级评分,0=无,1=轻,3=偏重,4=严重,每个因子分最高为4分,最低为0分。90个题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代表不同类别的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及附加项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轻度不良反应,≥3分则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问卷同时调查学生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类型、父母间关系、住地社会风气、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被调查学生出生时情况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共检出阳性38名,检出率为9.74%。

  (二)不同行为问题检出率。

  轻度不良反应学生检出20名,检出率5.13%;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15名,检出率3.48%。

  (三)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的比较分析。

  (1)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

  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3.02%和55.20%;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4.50%�和52.41%;两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构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职业统计结果是: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29.26%和13.53%,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8.53%和74.25%。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30.61%和16.06%,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7.18%和71.82%。两组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2)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

  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达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别占31.49%、45.03%和20.18%。显然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提示我们父母对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适当的学习压力,不会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相反,如果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放纵,可能会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多,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会起到促进作用。

  (3)家庭类型。

  非行为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为家庭单亲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从两组学生家庭类型构成情况看,对应家庭类型的构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类型与高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不大。

  (4)父母关系。

  行为问题学生和非行为问题学生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分别占64.50%和77.84%,对应的非和家庭分别占23.25%和10.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2,P<0.05),表明家庭中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三、讨论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城镇和农村中学生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调查的家庭环境因素中,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类型、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均没有直接关系,父母关系是影响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到他们对不同社会应激的反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轻松的氛围,定期开展心理卫生讲座,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或方法,优化心理教育环境,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待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宽容、温暖和关怀,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正确疏导、引导,帮助解决困难,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应歧视、放任、漠视,让问题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家庭方面。

  从家庭方面讲,要培养孩子正常的行为,父母应该尽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关心爱护孩子,提高照料质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完全依赖的关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认可和存在的价值。

  (四)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讲,要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会受到社会的行为准则、价值趋向、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社会应该创造环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相理解、信赖、勉励,增强社会凝聚力,培养他们对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反过来,和谐社会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发展。这样学生的生活才会充实、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统一体,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协调,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代笔相关文章:

1.代笔大学生党建教育论文

2.代笔中等职业教育的论文

3.护理毕业论文代笔

4.代笔电子商务硕士论文

5.市场营销方面论文代笔

6.医学职称论文代笔作品

340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