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为心理学论文
建筑行为心理学论文
行为是人们面对环境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变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具有导向作用,对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行为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筑行为心理学论文篇1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行为心理应用
摘要:通过分析建筑环境与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不同的建筑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使建筑设计师更好的利用行为心理去创造适宜的建筑环境。
关键词:行为心理;建筑环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性化设计理念已逐渐深入到建筑环境设计中。专家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现象其实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个体人格特征,包括意识倾向、能力、性格等;现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注意态度、情绪体验、安危应激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应对过程等。每一个建筑环境都是为人们完成上述行为而设计的,反过来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环境的设计。
1.建筑环境与行为心理的关系
建筑环境设计并不仅仅为人提供一个活动与生活的环境场所,它还会对人的生理、行为心理有重要影响。建筑环境按环境尺度分为微观、中观、宏观;按使用性质分为居住、办公、商业等;按建筑风格分为古典、现代、后现代等;按开放程度分为开敞、幽闭、半开放等。建筑环境与人之间是一种多因素、综合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既可以通过建筑环境的设计诱导或改变人的某些行为,也可以根据人的某些行为心理和行为特征来指导建筑环境设计,以使建筑环境更能符合人的行为心理和行为特性。
对设计师来说,从行为层面上研究建筑环境与行为心理的关系是很有帮助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行为形式,交往尺度和习惯行为方式都与建筑环境的领域感,私密性相关,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也实现了建筑环境的设计更加趋向舒适性。设计师在清楚地知道使用者需要怎样的建筑环境基础上,再经过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周边环境,可以更好的进行设计。比如我们通过入口空间、共享空间的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领域感,通过住宅的围合设计实现私密性和舒适性等。
2.影响人的行为心理的建筑环境因素
影响人的行为心理的建筑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环境比例、环境色彩、环境光效、环境尺度以及环境形态等。
2.1建筑环境比例与行为心理
建筑环境比例不符合生活规律的内在界定性时不仅会给人造成心理负担,也会增加生活上的不适宜;相反建筑环境比例符合人的生活习惯时,人在其中就会感觉比较舒适。建筑环境设计时可以利用此种作用,来达到设计者所想要的环境效果。例如皇宫内部的超大环境会使人不自觉地对高高在上的皇权产生敬畏,超大建筑环境的使用把皇帝的威严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一些日常生活环境如餐厅、客房、卧室等,按照人体工程学的环境比例来设计,定会营造出亲切、舒适的生活环境。
2.2建筑环境色彩与行为心理
色彩具有温度感、距离感、重量感以及尺度感等视觉效应,这会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和生活造成重要的影响。西方心理学家提出,常见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对人的生理有不同的影响。红色: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进血液循环;橙色:诱发食欲,帮助恢复健康和吸收钙;黄色: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绿色:有益于消化和身体平衡,有镇静作用;蓝色:能降低脉搏、调整体内平衡;靛蓝:调和肌肉、止血、影响视听嗅觉;紫色:对运动神经和心脏系统有压抑作用;黑色:精神压抑,导致疾病发生;由此可见,色彩对人的情绪、工作及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在进行建筑环境设计时,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来更好的实现建筑环境的功能。如医院手术室、教室及起居室的颜色用绿色,酒吧及娱乐场所大量使用比较鲜艳的颜色,夏季房间多用蓝色、绿色和紫色等,冬季则多用黄色、红色等,这些都是用色彩影响人的行为心理例子,也是我们做建筑环境色彩设计时所应注意的。
2.3建筑环境的光效应用与行为心理
光照不仅能满足人的视觉功能的需要,而且光的效果也是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光照可以构成环境,也可以改变与美化环境;既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质感和色彩,也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心理;光还能给静止的建筑环境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建筑墙面以色彩。因此,建筑环境设计时通过不同的用光效果,可以营造某种特定的气氛和情调,实现有意境的环境设计,满足人的行为心理需求。按照光线与照射物之间的关系,光源可分为直射光源、反射光源以及透射光源三种。如果直射和反射光源设计的角度不合适,就会产生眩光来刺激眼睛,导致眼疲劳。昏暗的房间容易使人产生疲倦感,造成精神萎靡。如果居室内有合理的采光和照明,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过强的光线还容易令人疲劳、烦躁,具挑衅性和攻击性。当自然光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人工照明予以补充。采用人工照明时,使用荧光灯的效果要比白炽灯好3到4倍,因为荧光灯的光接近太阳光,而且比较经济。
2.4建筑环境尺度与行为心理
科学合理地利用建筑环境尺度与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指导建筑环境尺度的设计。建筑环境的尺度不同,人在其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心理反应,如“大环境”会让人感觉自由、舒展、开朗,符合人的习惯性尺寸的“小环境”会让人感到亲切、舒适和富于私密性,高大的建筑环境过大或过小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如环境过大则会令人产生自身的渺小感和孤独感;若环境过小,则会给人压抑感和压迫感,容易产生郁闷和压抑的心理。
2.5建筑环境形态与行为心理
墙体的不同围合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建筑环境形态,不同的建筑环境形态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建筑环境形态决定建筑环境总体效果,并对环境的气氛、格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同的建筑环境形态给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2.5.1矩形建筑环境
矩形环境是一种最常见的环境形式,具有较强的单一方向性,立面无方向感,是一个较稳定环境,属于相对静态和良好的滞留环境。因此在设计办公环境、安静休息或学习环境时,可以使用这种环境形式。
2.5.2圆拱形建筑环境
圆拱形环境常见的有两张形态。一种是矩形平面拱形顶,水平方向性较强,剖面的拱形顶具有向心流动性;另一种是平面为圆形,顶面为圆弧形,有稳定的向心性,给人收缩、安全、集中的感觉,因此常用在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的环境设计中。
2.5.3自由形建筑环境
自由形环境的平面、立面、剖面形式多变而不稳定,自由而复杂,其环境形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艺术感染力,多用于娱乐环境或艺术性较强的环境,给人创造一个富有变化和动感的环境。
由上可见,生活在不同尺度环境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基于此,在进行建筑环境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建筑环境尺度和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如设计办公环境,就要根据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办公环境大小划分要合适但又不能影响工作;食堂、酒店、住宅等建筑环境要符合人们的习惯性环境尺度,让人置身其中会感到亲切和舒适;而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就可以采用超大环境尺度,以营造庄重和有秩序的空间环境。
总之,建筑环境设计与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相互影响的。作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环境设计时,应该把人在建筑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作为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才能设计出最符合人的行为心理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小林重顺,尹培桐译. 建筑心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1985.
[2]彭一刚,建筑环境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李道增,环境行为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建筑行为心理学论文篇2
浅谈适应老年人群心理行为的建筑设计
【摘要】老年建筑室内外空间有着特殊的构成方法和目标。原有普通建筑已不能适应老年人活动多元化、个性化和丰富性的要求。给予老年人心理行为特征、联系户外空间的设计手法,本文剖析了当代老年建筑设计的现状,提出当代老年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的方面。
【关键词】老年人群;心理行为;老年建筑;建筑设计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结构的老化现象逐渐加重。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1990年根据联合国统计,当前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进入“老年性”社会。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欧美和亚洲一下发达国家比我国早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他们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为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老年社区的会所社区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心理行为要求,已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1、老年类建筑的设计现状
据统计,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2.7亿,60岁及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4%。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在此之前,党和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给予了很大的重视,设立了“全国老龄问题委员会”专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和社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全面地,科学地反映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各界对养老居住模式讨论后,国家老龄委依据我国国情提出实行“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四结合”的原则,采取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集居社会化养老为辅,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箱结合的养老模式。针对老年人健康及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建设部和民政部1999年发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然而我们有关老年人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还不多。
在人口老年化问题出现之前,我国的许多城镇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建立了一些救济性、福利性的养老院。如今我们已经处在老年化社会之中,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养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老院已经不仅仅是供孤寡老人使用,许多子女不方便照顾的老人也将家安在了那里。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成为今后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之地。
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决不是孤立设置的,它主要的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最近几年,在发展中国家,为了不断的提高老年人获得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正在选择“自助而助”的政策,既制定一种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国家政策,使老年人既是社会发展的行动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反映了对老年人的正确认识和尊重,鼓励老人自立自强。因此,老人理想的“伊甸园”,实际上就是具有社区服务格外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是真正的“老年人之家”。但是在我国,目前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是设计成宾馆式独立的形式,就是设备质量环境太差,走向极端,不能普遍为大部分老人使用。
2、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根据很多的研究表明,老年人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健康的需求:人到老年,常常会有恐老。怕病的心理,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2.2 依存的需求:人到老年,经理、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这时他们希望有人照顾。
2.3 和睦的需求:到了老年,人更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2.4 安静的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甚至不喜欢过星期天,因为这一天总是会在吵闹的环境中度过。
2.5 尊重的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消沉,埋下疾病的祸根。
3、对老年人建筑的设计探索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3.1 从空间(例如,消除室内高差)、装置(例如,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例如,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应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立即采取措施。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从建筑人类工程学的观点出发,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3.2 考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特色。无论是在老年社区还是在老年会所的内部,首先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同时需要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
3.3 加强服务设施和内容。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为社区中老年人服务的目的。
4、小结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只是。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做好老年人住宅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鸿烈.老年居住环境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2.
[2]万邦伟.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2006.
[3]周燕珉 程晓青.老年住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4]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理念 创新 空间新世界规划作品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布拉福德·柏金斯.老年居住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
[6]美国建筑师学会.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设计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