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论文 > 心理学类 > 初中生心理学论文

初中生心理学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初中生心理学论文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生心理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生心理学论文篇1

  封闭式管理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学出于管理方便和学生安全的考虑,采用了封闭式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该种管理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弊端,从而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些学者从理论的视角对封闭式管理的利弊进行了探讨,有些学者从制度的视角对封闭式管理在制度上的不足进行了探讨,还有些学者从理论上对封闭式管理模式提出了质疑,只有很少一部分学者对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因此,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对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访谈和调查的基础上,探究了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在进行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为封闭式管理条件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封闭式管理有利于控制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封闭式管理有利于中学生意志力的提高,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具有消极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封闭式管理中学生焦虑现象严重,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封闭式管理不利于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为了缓解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本文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从素质教育出发,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建立开放的教育管理制度;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促进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其中建立开放的教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空间方面,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创造机会;时间方面,建立弹性化的时间管理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在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里主要包括: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系统;建立多元化的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中主要包括:促进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推广;促进理性情绪干预模式的推广。

  关键词:封闭式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从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出发,选择了X省Y市的A学校、B学校、C学校和D学校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在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抽取了A学校和B学校,在没有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抽取了C学校和D学校。A学校抽取185人、B学校抽取210人、C学校抽取190人、D学校抽取215人。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6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6.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这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问卷调查之前,通过期刊、书籍和网络收集了有关学校封闭式管理的相关文献,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在对封闭式管理有关理论进行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

  (2)访谈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设计了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访谈提纲。对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的相关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封闭式管理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学校的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于封闭式管理的态度。

  (3)问卷调查法。

  首先,在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之后,对封闭式管理有了清楚的了解,并对相关人员的意见进行了整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其次,通过试调查的方式对问卷的质量进行了检测。最后,在抽样对象中发放了问卷,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现状。

  随着国内封闭式管理的出现,国内一些学者对封闭式管理进行了研究。大部分学者从封闭式管理的利和弊两个方面对封闭式管理进行论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者对封闭式管理持否定态度,很少一部分学者对封闭式管理持肯定态度。系统梳理所有的文献资料,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研究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有两位学者对封闭式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王萍在《中等职业学校封闭式管理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学校封闭式管理中的问题及成因,探讨了中职学校封闭式管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提出了优化封闭式管理模式的一些对策。

  鲁彬在《封闭式管理对中职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一文中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着重从导致中职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对学生的"自由发展"不利、对中职生心理品质发展不利、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矛盾、禁锢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分析了封闭式管理对中职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

  (三)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它们承担为我国高校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但是封闭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有些中学校不断扩张和发展,一些学校中学生的数量也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这使学校管理工作量和管理难度加大。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封闭式管理被许多学校采用。

  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以安全为重点,忽视封闭式管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90后,而且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较大,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心理脆弱,我行我素。同时,大多数学生远离父母,在学习、生活中都失去了父母的保护,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不知所措,面对各种诱惑,缺乏抵抗力。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其安全,许多学校都采取了封闭式管理的方式,以便更好的控制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的安全。但是封闭式管理在对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进行保护的同时是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以往的研究很少,因此从实践的角度看,研究"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方面,通过调查可以从实践上为中学生在管理方面的改进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有利于解决现有制度的弊端。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管理者认识到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从而改进管理的方式,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同时,从理论上可以使中学校管理者认识到该模式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中学校在管理方面进行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推进中学校改革的不断突进。

  因此,本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对X省Y市的中学习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弥补以往研究的缺陷,为中学校的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第一章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发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学校增加管理的弹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空间,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但是封闭式管理限制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不可否认的是封闭式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与开放式管理相比,封闭式管理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封闭式管理的目的是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保护。封闭式管理并不是要阻止学生与外界联系,而是要通过一种统一的规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制约、对社会不良因素进行控制,从而促使学生的独立意识得以增强。

  (一)封闭式管理有利于控制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不良思想和价值观,例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对学生的成长也产生了影响。同时,校园附近大都网吧林立,排档、饭馆密集,歌厅、投影厅(录像厅)、舞厅等娱乐场所一家挨着一家,再有社会很多无业青年、下岗人员喜欢滋扰生事。

  有的学生试图通过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与社会不法分子一起扰乱学校秩序,对正常的学校生活产生了影响。因此,将学校封闭,可以将学但是学校的德育工作相对独立,社会不良思想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影响不大,如果学校再进一步实施封闭式管理,就可以进一步消除社会不良思想对于教育的影响,这对于辨别社会各种不良思想能力欠缺的中学生的成长发挥着有力的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封闭式管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封闭式管理可以控制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和谐与安宁的环境。我国很多学校之所以实行封闭式管理,是因为封闭式管理可以将社会的不良因素屏蔽在外,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例如,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没有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学生到附近网吧上网现象严重,不少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由于学校对于学生活动的空间的严格限制,学校周围的网吧较少,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较少。

  (二)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性。

  在我国的中学校中,独生子女占据多数,由于父母的宠爱,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家庭有加强的依赖性。其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在日常生活中干的家务都比较少,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条件下,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家的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主管理衣食住行,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主处理人际关系,自主安排消费理财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实行封闭式管理可以为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创造条件。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在封闭式管理的条件下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有所增强。

  (三)封闭式管理有利于中学生意志力的提高。

  无论是在学校生活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需要坚强的意志作为支撑。但是大多数中学生,都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意志力薄弱,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封闭式管理减少了学生与家长的接触,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遇到困难时只能自己独立解决,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四)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纪律观念。

  纪律建立在规则、规范的基础上,通过规则、规范来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纪律观念要求学生坚决维护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封闭式管理模仿军队的管理方式,重视规章制度的建立的实行,将规范管理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学校规范的认同,有利地消除了学生中存在的散慢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例如,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制定了严格的请假制度、早操和课间操管理制度、严格的作息制度等,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后,按要求进行严格执行,教师进行及时的检查和监督。同时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还制定了军训规范、校纪校规、班规班纪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使学生的纪律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增强。

  (五)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集体观念。

  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条件下,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学校的教育主体的行为、活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校园生活中,学校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辩论赛"通过激烈的讨论,加强了学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体精神。"优秀宿舍评比活动"在精彩的才艺比赛的过程中,在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宿舍成员共同活动,集体意识得以增强。"知识竞赛"需要小组成员进行密切地合作,需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在参赛的过程中学生的集体观念得到了培养。其次,通过学校的集体生活,学生学会了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与老师相处,如何维护集体的荣誉,增加了自身的集体观念。

  总之,长时间的集体生活,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懂得了待人接物的礼仪,懂得来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责任感。

  第二章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中国人绝少是为了爱孩子而爱孩子。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爱愈深,教愈严……他们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泯灭其美好的天性,违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逼着他们……去超负荷地学习,去死记硬背大量的知识。"在理论上,封闭式管理违背了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对中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弹性。但是我国大部分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习,将学生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校园内,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这的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数。但是却与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不相符,不利于我国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管理缺乏弹性,过于严格,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学生这些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但是过于严格和过于刚性的管理制度,将学生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校园之内,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在学校封闭的空间内又无法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其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不仅需要完善的学科基础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不断了解社会,观察社会,不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但是封闭式管理使学生与社会隔离,进行高强度的学科知识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部分学生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在实践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封闭式管理的模式下,学生被限制在"封闭空间"和"封闭时间"内,学校管理者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封闭时间"和"封闭空间"会导致学生出现"封闭心理".

  刚开始学生可能从心理上不喜欢这种制度,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适应这种封闭的环境,而不愿接触社会。其中有少数同学的"不符合学校制度"的行为,也会受到惩罚。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封闭式学校的学生对门卫有一种恐惧的心理,甚至有些大学在取消封闭式管理之后,学生依然不习惯走出校门,有些大学生甚至对自己上学的城市一无所知。因此,如果说,"封闭空间"和"封闭心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的话,"心理封闭"则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对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解,笔者对A、B学校和C、D学校学生的心理症状情况进行了对比。

  A、B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C、D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的差距,除了性心理障碍和依赖低于C、D学校以外,其他维度的指标都在C、D学校之上。同时,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和冲动所在的比例高于20%,严重了影响了A、B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学校管理方式的恰当与否对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会产生长远的影响。首先,中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形成。中学生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开始有自己的认识,价值观开始形成。

  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但是在封闭式管理下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缺乏社会经验,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其次,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向老师、同学和家长表现自己成熟、独立的一面,可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道德意识不断发展。但是社会实践的不足,可以导致中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再次,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长。他们希望可以自己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希望家长过多的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对自己进行管理;在感情上,他们希望可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但是社会经验的不足,可能导致其过分的高估自己,从而影响其未来的成长。总之,封闭绝不是管理这一阶段学生的良方,他们的自我意识、是非观念、自由自治能力都在逐步地形成过程中,封闭式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对优良品质的形成是一种遏制。

  封闭式管理导致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实践经验较少,情感体验不丰富,从而不能客观全面的认识问题,认识不到社会的复杂性,不能恰当评估自己,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封闭式管理导致中学生焦虑现象严重。

  行为的无拘无束和思想的天马行空是少年儿童时期的特点,而封闭式管理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会让一些学生的心理产生扭曲。

  一方面,封闭式管理将学生限制在校园内,导致学生及时对各种社会信息进行了解,只能从教师的教学中和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一部分信息,从而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不能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产生焦虑心理。例如,在调查过程中,70%的初中生没有信息考上理想的高中,90%的高中生没有信心考上理想的大学。另一方面,中学生迫切的希望与外界进行交往,但是在封闭式管理的模式上下,中学生交往的范围被限制在本校学生和教师范围内,同时由于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不能与教师及时进行沟通和交往,这就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中学生焦虑现象严重。总之,封闭式管理从客观上限制了信息的传人,从主观上对学生交往的范围进行了限制,从而导致学生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得到排解和发泄,从而导致中学生焦虑现象严重。

  (三)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封闭式管理强调的是整齐划一、严密规章,"死"管学生、管"死"学生的现状与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的以学生为本、重视潜能发挥与个性培养不相和谐。

  中学生个性的形成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通过学校的培养,中学生并不能形成完整的个性。学校只有和家庭、社会实现了良性的互动,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指出,只有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中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在发挥学校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但是在封闭式管理的情况下,学校制度严格,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不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首先,封闭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学生的活动范围仅仅限于教室、餐厅、宿舍和操场等,甚至有些学校的基础设施落后,学校没有健身的场所,长期的封闭的、单调的生活,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抑,从而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其次,封闭式管理可能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反常行为。封闭的生活使学生感到乏味、沉闷,他们反对严厉的制度和封闭的管理,于是一些学生中间出现了逆反心理,甚至有限学生选择通过破坏教学设施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和不满,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再次,学生"话语权"的不平等。在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制度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家长作风严重,学生不能与教师和学校领导实现平等的沟通,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自由。在长期的封闭管理过程,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封闭,造成了学生自觉意识和反思意识的下降,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校园整洁、秩序井然,学校十分安静,这一学生活泼的个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封闭式管理,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反常行为,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四)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封闭式的管理方式使在"封闭空间"和"封闭时间"内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学习,这对导致中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被动,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的心理。封闭式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模糊、学校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恰当等。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70.1%的学生出现了厌学的情绪,有63.2%的学生认为学校时间太长,学习效率不高。总之,这种封闭式的进行学科知识系统灌输的模式,缺乏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被当作客体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五)封闭式管理不利于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社会支持在维持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对A、B学校和C、D学校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比较。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实行封闭式管理的A、B学校,学生的主要社会支持来自于教师和伙伴,家长对于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几乎没有收到除教师、伙伴和家长外的其他主体的影响。实行非封闭式管理的C、D学校学生的社会支持多元化,除了教师、伙伴和家长的社会支持外,还受到其他社会主体的支持。由此可见,封闭式管理不利于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网络具有交换信息、交流情感和调节行为的作用,人际关系在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但是在学校封闭式管理下,恰恰是从抽象意义上的人性出发,学生的社会性被现实的逻辑天然地合理地肢解,学生的存在远离真实的社会,使学生实然地陷入一种社会性缺失的封闭状态,学生的社会性被过重的、客观的学业负担、外在的主观愿望、天然的围墙及铁的纪律等规训或挤压,其有限的生存时空却被浸染上了外在的成人的"强权"意志与非理性干涉,学生的世界附属上了过多的"挣扎"与"无奈".

  从而导致在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人际关系简单,仅仅局限于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这就为学生的发展以及将来走向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与父母沟通的缺少,与社会接触较少。首先,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短,同时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不愿和父母沟通。这就导致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缺少。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学生一两个月回一次家,有些学生表示"家长不理解自己",有些学生则表示家长很少帮助自己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家长过分关心孩子的物质方面和生理健康方面,但是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对校外人际关系复杂性缺乏认识,学生建立学校以外的人际关系的机会较少。因此,封闭式管理将学生限制在学校的范围内,限制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不能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使学生的情感体现较单一,社会交往经验不足,心理素质不高。

  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校封闭式管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了积极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个性、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论是从素质教育的理论实践出发,还是从教育实践出发,都应该加以改变。

  第三章缓解封闭式管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消极影响的建议

  中学生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受到上学压力以及父母期望等影响,学生存在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在封闭式管理学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明显。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实行封闭式管理的中学校中,中学生存在自卑、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封闭式管理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管理的本质是服务。良好的学校管理应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从这一角度看,学校管理应该"封而不闭".

  我国实行封闭式管理的中学校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就要将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首先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进行完善,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实现空间的开放,时间的自由,学校、家长和社会的结合。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和文化的支持。同时,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角度出发,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完善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支持。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这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从素质教育出发,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现代教育提倡向更加自由、人本、开放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要关注人一生的成长和终生的幸福。

  一个学校的管理理念决定了其管理方式,现代的教育理念不断向自由和开放方面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国中学校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发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校教育模式。

  管理者要把学生当作管理过程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时,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独立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减少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学校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例如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家长会等形式,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加学生的经验积累,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建立开放的教育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学校不断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要求学校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行开放式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开放的教育管理制度。开放式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有利于学生尽快的成长和成才。在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与老师、家长和社会实现了良性的互动,从而可以避免学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应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1.空间方面,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创造机会。

  教育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学生的成长除了需要学校的教育之外,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因此,学校要建立开放的教育管理制度,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创造条件和机会。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仅仅依靠学校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更丰富,更浅显易懂,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可以提供的资源,通过课外、校外活动等形式,不断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毅力,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总之,学校应该实行"封而不闭"的管理模式,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有机联系,给学生足够多的发展空间。

  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为学生与社会接触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2.时间方面,建立弹性化的时间管理制度。

  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时间。这两种时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由时间为人发展提供了空间,促进了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就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空间。

  在时间管理方面,要促进时间管理系统的改进和完善,从以学生为本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增加管理制度的弹性,建立人性化的时间系统管理体系。首先,学校管理者在制定时间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最有效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通过时间的安排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管理者要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弹性化的时间管理制度。充分把握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再次,在建立时间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满足学生的需求。总之,在时间管理方面,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建立弹性化的时间管理制度。

  3.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网络系统。

  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还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进行良性的沟通和互动,密切配合,形成互动的网络系统。但是在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家长与孩子见面的机会比较少,家长更多的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状况,这成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比较少,学生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可能求助于社会。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及时与家长沟通,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等,引起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通过参加公益性劳动、文体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锻炼学生的意志,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封闭式管理通过强制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限制学生的活动的范围,学生的积极性往往较差,校园的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针对性比较强的,能赢得学生喜欢的、吸引力强的校园社团活动重能起到不一般的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开展形式的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也可以促进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发泄。其次,学校要建立专家讲座和报告制度,定期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学校开展讲座,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再次,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最后,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学校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党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特长的发挥提供平台,为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提供平台,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校园安定和社会安定。

  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封闭式管理学校心理健康体系缺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的现状,中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

  针对当前封闭式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的现状,要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出发,选择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书,配置专业的师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条件,并不断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确保在心理教育的四要素学生、教材、时间和教师得到落实。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从而为学生灵活地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专业的教师担任,对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力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2.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系统。

  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仅仅通过教学的方式并不能促进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咨询师必须介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不知道向谁请教,导致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建立心理咨询系统势在必行。心理咨询系统在促进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咨询学生可以更客观的认识自己遇到的问题,可以更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估。

  此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教师要充分地理解学生,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同时要严格遵守保密的原则。心理辅导既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小组辅导和团体辅导的形式。

  3.建立多元化的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虽然认识到看心理门诊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学生看心理门诊。因此,学生在发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寻求专业方面的救治,从而导致自身情况的恶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

  在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方面,国家主张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因此,在建立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的过程中的,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组织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建立多元化的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及时发现中学生中存在问题的个体。在新学期开学时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建立相关档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定期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要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监督和关注。班主任和班级主要干部在学生和生活过程要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三是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要引导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向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咨询,防止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四是将问题学生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对于学校不能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及时转介。五是学生康复返回学校之后,要继续对其进行跟踪和指导。

  三个系统从不同的对象出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五)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可以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提高学校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系统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学校采取了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促进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推广。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虽然一些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形成了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由于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教育方法陈旧,导致沟通不畅,因此采用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中有些学生存在自卑、自信不足等问题,有些学生存在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互助式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等、信任的沟通和互动平台,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为了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向积极方面转化,积极采用激励、暗示、辅导和训练等方法。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互动式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暗示、互助式心理辅导和互助式心理训练等方面。通过互动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和学生进行平等地沟通,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

  2.促进理性情绪干预模式的推广。

  理性情绪干预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引入行为主义的干预方法,通过合理观点和不合理观点的对比和辨析,促使受助对象思想的转变,从而对自己行为进行自行调节的方法。中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认知的偏差或错误引起情绪方面问题,因此,引入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促进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外界对个体进行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人能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在生活、学习中产生困惑时能自主调节,自主调节解决不了的要及时、主动的寻求外界的帮助,不能闷在心里,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赖教师的疏导和专业咨询师的指导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的教学实际向学生传输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健康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电影、建设心理健康专门的网站等等,通过相关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身遇到的问题,分析自己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冷静地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处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一试论治理的革命[M].北京:北京市松源印刷有限公司,2005.

  [4]李兴山.现代管理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8.

  [5]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7]吴志宏.教育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9]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教育版社,2004.

  [10]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11]黄济,郭齐家.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许高厚.现代教育学[M].北京师大出版社,1995.

  [13]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取向探[M].教育科学出版,2006.

  [14]张蕾.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5]张汉芳.试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导向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条主线与两级目标[J].职业教育研究,2012.

  [16]吴美娟.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

  [17]刘淑霞,周兰桂,曾郁林.以积极心理学引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

  [18]周丽玉.关于构建立体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

  [19]吴建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20]刘春丽,张亚."一体两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

  [21]创李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理性情绪干预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

  [22]高明.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3]王彬.论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D].武汉大学,2005.

  [24]蔡敏,喻国良,张建安.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和对策研究[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5]张国萍,杨阿丽.浅析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6]张墨,梁利苹.社会工作理念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

  [27]方奕,代棋,王薇,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

  [28]王才康,胡中锋,刘勇.(200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

  [29]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30]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4.

  [31]李洁,王慧玲.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2.

  [32]李庆玲,梁福成,李玉芹,李学敏.(2008).农村与城市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33]李晓.高三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关系的测验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3.

  初中生心理学论文篇2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

  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200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书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 0 03年

  2.《中华励志网周报》 2 0 03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5.邱炳武主编《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科学出版社

278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