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其人生规划。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调查了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护理专业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家长、教师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据有关统计,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退休学人数占退休学总人数的3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1]。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退学的人数在休、退总人数中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大学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休、退学人数占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2]。研究表明,医学生的主要问题以情绪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3,4]。尽管政府和专业人员不断呼吁给学生减负开展素质教育,但医学生由于学科对知识要求严谨加之医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一群体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护理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卫生护理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不仅需要培养精湛的护理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由于护理专业学习枯燥的理论专业知识加之与其他院校交流较少而大部分都是女生,相对缺少人文气氛。有些研究指出血清中的BDNF含量降低导致抑郁[5]。有研究证实,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其社会心理因素有关[6]。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学业压力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家庭结构变化和贫富差距扩大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7,8]。本文的目的是调查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以及这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随机整群抽取某大学护理专业学生481人,其中大一年级170人,大二年级162人,大三年级149人,年龄16~24岁,家庭类型:核心家庭309人(64.2%),大家庭38人(8%),单亲家庭35人(7.2%),父母离异60人(12.5%),重组28人(5.8%),其他11人(2.3%)。
1.2方法
采用SCL-90量表[9],以班级为单位对入选对象进行心理测评,SCL-90为自评调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编制(1975)包含9个因子,90个项目,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通常评定近1周的情况。评定方法:分为5级评分(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在心理测评师的统一指导下由受试者自己评价。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依据常模确定的因子分和严重等级标准,统计各类症状发生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对较多(26.30%),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65%),其中抑郁为18.48%,焦虑为16.34%,强迫为9.27%,人际关系为7.72%。健康人数为78.35%。
2.2家庭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总分存在组间差异(P<0.01),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多数维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见表2。
2.3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之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等因子均具有显著性(P<0.01),进一步分析(LSD)发现贫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总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较好或富裕家庭(P<0.05)。
3讨论
3.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国内有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调查量表,对在校的48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为12.48%,中度为5.82%,重度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结果提示近78.3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需要专业咨询或治疗的占8.17%,有10.48%轻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结果与中南大学近几年对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经常感到抑郁、焦虑的大学生分别占20.7%、11.6%有相似之处[10]。与广东省某医学院校马泽威研究抑郁检出率27.8%[11]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跟发达城市比较相对检出率稍低。
3.2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调查了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较多Wang[12]等认为这类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试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有关,这些个体在追求高标准时更多是源于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个人追求;贫困家庭子女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多。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抑郁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社会上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一提到抑郁症就使人联想到精神病,因此,有些学生尽管出现了问题也不敢大胆地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怕招致舆论和偏见,导致病情逐渐加重[13]。药物治疗只考虑其生物因素,目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只在60%~80%[14,15],因此应引起家庭与学校的重视,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精神上也要给予支持与理解,多组织大学生参加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和社交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遇到一些事情就能正确对待[16]。
参考文献:
1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沈晓梅中国青年研究2012-01-05
2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姚本先; 陆璐心理科学2007-03-30
3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姜巧玲中南大学2012-05-01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卢爱新华中师范大学2007-04-01
5坚持立德树人 注重提升质量 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冯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2-20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蒋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5-20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刘海燕;
大学生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二: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性
摘要:采取问卷测量、统计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和深度访谈、文献查阅等定性研究方法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显示: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进而提出了完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以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关键词:音乐鉴赏;心理健康;关系;主动性行为;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1.问题的缘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众说纷纭。其中,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许多人关注。对于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在国内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用理论阐述的方式进行研究。周善美(2011)认为,音乐欣赏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提高审美能力和趣味,提升审美标准和情趣,使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己;通过“游戏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性潜能;培养感情,调控情绪,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1]詹薇(2004)理论阐述了音乐欣赏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文化作用、教化作用、审美作用、心理作用,并指出了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通过对表达各种情感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获到调节,心理得到和谐;通过音乐会的欣赏方式、以电声为传媒的欣赏方式等课外辅助式的多种欣赏途径进行调适。[2]柯锦泉(2002)从音乐欣赏的特点谈到其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音乐欣赏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手段。[3]还有徐威、郑玉香(2005)、王婷(2007)、符彦虹(2005)等人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他们在各自论文中都看到了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有一些学者提到了在实践中运用音乐欣赏的有效方式与方法。但国内学者都是从理论探讨的方式来研究的。在国外研究中,JoelW.Krueger(2011)指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事情,将有助于控制情绪[4];JaakkoErkkil等人(2008)从音乐治疗的角度探讨了音乐治疗对负性情绪的积极作用[5]。但目前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系统地直接研究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没有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探讨了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没有采用实证研究(问卷、访谈等)的方式来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这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2.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定量研究(问卷测量、统计分析等)的方式结合深度访谈、文献查阅等定性研究的方法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通过问卷、访谈、文献查阅、理论总结等方法研究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将理论最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3.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研究目标,是以往研究所未有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丰富了音乐的作用、心理健康塑造的途径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优化了该研究领域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同时,本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为改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践行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具体良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量表SCL-90(测量心理健康水平)和自编的《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测量音乐鉴赏行为)。SCL-90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成熟问卷,它的分值越高则心理健康程度越差。《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共11题,其中测谎题为2题,经过专家评定,是有效问卷;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743,分半信度为.769。因此,本问卷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3.施测与数据处理
研究取样对象为130名大学生,取样时兼顾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均为随机取样。施测主要采用问卷法,由主试清晰地宣读指导语,并提醒注意事项。问卷做答完毕由主试收回。研究者将无效答卷剔除,再依据研究的具体问题,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采取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研究对象
实验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130名大学生(注:由于问卷是在3月份发放的,大四年级学生已经不集中上课了,故在被试样本中缺失大四年级学生)。由样本的基本人口资料统计表(见表1)可以看出,此次测量所取样本是比较合理的。
三、结果
1.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性
如表2,通过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分析,a7(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与心理健康程度的相关系数p值等于.015,p<.05,可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正相关的关系具有显著性。如表3,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
2.音乐鉴赏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预测情况
通过音乐鉴赏各种行为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Stepwise法),从表4中可知a7(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回归系数t检验所对应的p值为.015,p<.05。因此,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可以预测心理健康程度。从表5可知,决定系数R2=.045,亦即a7(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能预测心理健康程度4.5%的变异量。
四、分析与讨论
1.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前文得知,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揭示,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鉴赏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强度、情感产生发展的时间延续得到调节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人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情感强度适中,时间延续适度,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6]同时,个体通过对思想、精神境界较好的音乐作品的鉴赏,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另外,音乐作品会表达出作者的自我意识,个体通过音乐鉴赏促进了对“自我”的探索,从而强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并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调整,从而减少了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故一个主动进行音乐鉴赏的人,心情抑郁时能更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高兴时能更适时地表达自己,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美,丰富自己的情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意识,净化自己的心灵,调控自己的行为,必然有助于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前文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这其实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越主动地鉴赏音乐,那么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或缓解抑郁、敌对、恐惧等负面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能预测个体心理健康4.5%的变异量,但毕竟是有限的。心理健康变量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这要求大学生应该通过多个方面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对策
既然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或完善自己的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以促进心理健康?根据问卷调查,特对大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树立对音乐鉴赏正确的认识音乐鉴赏不仅可以娱乐消遣、打发时间、排解寂寞、孤独、悲伤等情绪,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只有对此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主动将音乐鉴赏行为落实在长期实践中,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2)主动、合理地进行音乐鉴赏,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第一,主动拓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努力提高音乐修养。我们音乐鉴赏时若不懂音乐基础知识,那么鉴赏音乐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要学习一些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并把理性的知识融汇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样才能使我们逐渐具备一双能听懂音乐的耳朵。[7]大学生可通过上课、上网、书本学习等渠道深入了解有关音乐基础知识。只有对音乐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内涵,陶醉在其中。同时只有学习音乐鉴赏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对音乐的理解,陶冶人身心。可见,这些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第二,多听音乐、专心地听。多看音乐鉴赏节目或视频,多听经典曲目;试着去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认真用心欣赏音乐,尤其是多听一些有文化背景的音乐,感受其内涵。这些均有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第三,与他人一起欣赏、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会有所不同,通过交流知己不足,知人之长,长期以往,可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第四,积极主动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改变自己。首先,多听一些有内涵的音乐、积极向上类型的音乐,塑造自己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胸怀;其次,加强对音乐的了解,结合自身的感情、经历,升华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和心理素养;最后,善于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例如,当自己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一些情调欢乐、节奏明快、风格悠扬的音乐来提升情绪。这时,自己可欣赏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斗牛曲》、旋律呈螺旋式上升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表现鸽子自由飞翔的手风琴曲《白兰鸽》。[8]第五,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这种长期的良好音乐鉴赏行为可以使心理不断优化。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音乐鉴赏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大学生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要将之变成一种习惯。
五、结论
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性行为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善美.音乐欣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92-193.
[2]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401-402.
[3]柯锦泉.浅谈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9):63-65.
[4]Krueger,W.Doingthingswithmusic[J].PhenomCognSci,2011,(10):1–22.
[5]Erkkil,J.Gold,C.etal.Theeffectof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o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protocolfor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BMCPsychiatry,2008,(8):50.
[6]李华东.欣赏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塑造的正面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8):88-91.
[7]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
[8]梁艳,覃贤珊.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1,20(8):138-140.
大学生心理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4.大学生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