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有关的论文
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高等教育有关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等教育有关的论文篇1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引言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但是,由于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与各大高校都在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归根究底,其源头是在教育层面。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与各级政府还有各大高校包括大学生群体本身,都应当把握住这个契机,重新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资源、实施教育改革。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迎合经济转型新常态的发展变化。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首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他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明确表明: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其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为背景。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杨凤,2015)。
另外,继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概念之后,2015年,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并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孙丹,2015)。杨凤(2015)在其研究中如此解读: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以及打造新常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以及国家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高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在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概念之后,高校更是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在拉动就业创业、助推国家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境。根据大量的文献梳理,发现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模式陈旧落后、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学生缺乏自信以及缺少实践环节这四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与模式陈旧落后
目前,创业教育尚未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虽然有部分高校设置创业学或创业教育学,但也仅是包含于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或公共管理学等二级学科之下。这种学科地位很难使高校的创业教育等到长足发展(杨晓慧,2015)。另外,教育模式单一,依旧停留在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被动型适应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没有重视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赵吉成、韦必力,2015)。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并没有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中,而只是通过课下第二课程活动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性和健全的课程体系与系列课程(张晓雪,2012)。
(二)缺乏专业性与学科联系性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零散、简单、基本上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分离,严重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师资水平不高、队伍不专业,资金不足、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匮乏与落后。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分离,无法与教育教学体系结合(曹扬,2014)。齐文勃(2008)就在其研究中表示: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
(三)学生创新能力较弱
高校的学生们大多都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成长的。由于现实的压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们的创新欲望长期受到抑制,创造性欠缺,创新潜能被无情地“阉割”,最终造成他们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能创新的局面(吴玉剑,2015)。赵吉成与韦必力(2015)在其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和创新知识基础薄弱、难以把握所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创新成果和创新技能偏弱等方面。
(四)实践环节缺失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因思想重视程度、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单位管理、实践时间、实习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高校为了节约教育成本,完全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没有能真正贯彻下去,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吴怀宇等,2012)。不可否认,在很多高校当中都设有与创业相关的一些课程,并且绝大多数对这些课程还是相当重视,很多学生在这些理论课程上也能学到一些与创新创业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环境,很多知识一直都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杜刚、李亚光,2015)。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根据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困境,并结合《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对高校的意见及要求得出以下启示:
(一)重塑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高校应当将教育本土化,而非直接套用国外的理论和教学模式,在掌握学生的需求之后,可以逐步将创业学作为一级学科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在学生初入学校时,就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有利的教学条件。此外,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普及教育对待,而非仅仅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也需要培养没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同时,启发他们的创业意识。这也应当成为新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授课时,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适当借鉴创业咖啡的形式而不仅仅只限于书本教学或写计划书等理论层面。高校需要不仅要了解社会的需求,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了解的过程中重塑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从而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整合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
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定期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讲座和创业授课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另外,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讲座和培训时,也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及专业特色,与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互相配合,增加学生的专业感知度,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会让学生们在今后专业学习方面注入更多的创新点,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在专业领域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以便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并进行新的创造。
(三)帮助学生培养并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当向学生普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内容,并长期培养他们的兴趣,即使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就业,也应使其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因为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一旦培养形成,不仅会帮助他们今后的创业,也会激发学生在学业和未来就业的创造性,创造不同的价值。这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出的初衷。
(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参加创业大赛平台的同时,也可以与学校的创业科技园和一些初创公司、工作室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实习锻炼岗位,在理论培养的基础上加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如果合作比较困难或者合作的单位不能容纳更多的学生,也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夏令营活动等。
五、结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无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书还是对学生本身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虽然很多高校已经积极响应号召,并步入教育改革之路,但依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境。因此作为教育传播者与担负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各大高校,必须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塑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设更多的实践环节,提升并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下页带来更多的高等教育有关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