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

有关于高等教育学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于高等教育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于高等教育学论文篇1

  浅谈高校学分制改革与学籍管理制度

  为维护正常的高等教育教学秩序和高校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规范管理行为,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随着学分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改进。

  一、针对学分制的理解

  学分制可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点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属于学年制和学分制过渡时期的折中形式。完全学分制是由学生自主择专业、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进行学习的,不受时间限制完成专业培养法案规定要修读的所有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其内涵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以每学期授课时数、实验课程时数和实习课程时数以及课外制定自学时数为依据的学分计算,根据各门课程成绩要求给予相应学分,规定各专业课程的相应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学分制的优势是教育目的明确、培养目标全面、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因地制宜,还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亦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包含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学年注册、学籍异动(异动种类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降级、转学、转专业等)、成绩录入、统计分析、毕业资格审查及毕业证书的制作和发放、后续完成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不是随意创新、百花齐放又能随时推陈出新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三、当前学分制改革与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等学校学生学分制管理下,由于很多高校教学培养方案不稳定,二、三年更新一次,甚至有的高校一年一换培养方案,这样不断变更培养方案,导致教学任务经常变化,学生选课乱套,给学籍管理带来不一致性和不连贯的弊端。在我国完全学分制的实现必须还要经历学年学分制,逐步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就我国情况来说,大多数高校不具备真正开展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条件,如教学资源、教学软件、教学硬件均达不到完全学分制实施规模。

  2.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展学分制管理办法,但是十几年来学生数量猛增,进入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面对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无法实现完全彻底的学分制管理和学籍管理。在现存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和教学楼宇等条件下,不能将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学业课程同时开课,就无法实现纯粹的学分制学籍管理。

  四、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下学籍管理应做好的几方面

  1.学分制改革下一定存在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规定的学制前提下提前1~2年或延后几年毕业。学生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是可以提前修读培养方案上的课程,全部课程通过后允许毕业。如个别学生学习能力及家庭个人等特殊原因不能在所读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年限内毕业,允许其延长学业时间修读未通过课程。

  2.学分制的学籍管理模式下定有选课制度。

  在不违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择专业培养方案下规定的课程及授课教师等,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如若个人为了开拓知识,跨专业选修一些与就读专业无关课程是不给予计入总学分的。

  3.导师制度建立。

  由于学生本身不了解所学专业及开设课程,所以应建立导师制。由学生导师按照学生培养方案、结合专业需求及学生个人喜好方向,有针对性地、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选择制定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相关具体课程和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4.重修制代替补考制。

  以往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可通过自学后参加下学期开学补考、各种大补和清科考试等等直到考试通过。自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的实施,就要开展重修制了,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者或缺考、旷考和被取消考试资格者,都可申请跟随下一年级学生一起修读该门课程,重修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计入相应学分。

  5.引进高级学分制管理教务系统。

  学籍管理已经是网络电子注册模式,过去的繁琐复杂的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以档案和学籍卡等纸介质形式进行保存、整理、分类、统计方式进行管理的,已经不能应付现在高校大规模学生学籍管理了,必须采取网络注册制度,全国各高校统一使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同时还得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设计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务系统,启动资源共享,使得全校教师和学生及时登录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完成选课、上课、打分、查阅等,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创建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完备现条件下学籍管理工作任务。

  6.及时修订学籍管理制度和配备专业学籍管理人员。

  高校原有的学籍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学分制改革下教学管理的步伐,面对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等,以及选修课、必修课、免修课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和管理办法,应及时尽早出台完备的学籍管理制度,达到与时俱进。且在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必须配备好专职学籍管理人员,具备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网络办公,并定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有关于高等教育学论文篇2

  试谈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

  笔者在梳理反映高校财务管理主题的文献时感知到,许多同行都从技术层面对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且思路也有助于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但这种问题的分析模式并没有将高校这一教学单位的特质纳入其中,从而使得最终的问题讨论与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讨论并不二致。正因如此,本文尝试将“提高学科发展质量”纳入到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讨论之中。之所以建立这样的前缀在于,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对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感到担忧,并在职业化教育模式推动下,如何使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轨道上来,这仍然是一个有关学科发展质量的问题。提高学科发展质量本身就将耗费高校的组织资源,而专项资金配置工作则在组织资源的配置上起到了统筹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具体而言,这里提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职能管理的弊端

  在科层结构下的财务管理,必然会受到自身职能化管理的束缚。这里的束缚主要表现在两个环节:第一,相对封闭的职能化组织结构,将促使财务工作被动的适应高校学科发展需要,而这一点又集中表现在“被动执行上级命令”这一现象上。第二,职能化管理固然能适应财务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但却导致了财务人员缺少学科发展的基础知识,进而弱化了他们在预算管理中主体性的发挥。

  (二)突破职能壁垒的现实路径

  可见,只有突破这种职能壁垒,才能解决财务管理与学科发展呈现出“两张皮”的尴尬局面。但这里也需要注意,突破这一职能壁垒如果是从突破职能结构本身出发,那么高校将面临组织变革的命运,现实表明这在当前是行不通的。因此,突破职能壁垒的现实路径,应是拓宽财务人员的职能范围。

  二、高校项目预算管理目标定位

  只有厘清了目标,才能实施针对项目预算的管理职能。结合笔者的工作和研究体会,目标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筹项目资金方面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对于高校而言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而且不同学科因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提高过程中不仅涉及到理论教学环节,还涉及到实训教学方面。因此,不同学科对项目资金的需求量也就不尽一致。面对这一现象,高校项目预算管理的目标之一,便在于统筹项目资金的使用。

  (二)提高资金效益方面

  虽然高校不是营利性单位,但其在使用财政拨款时仍需要关注资金的效益。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高校而言,资金的效益主要反映在“花小钱办大事”上,以及切实提高了学科教学环境和层次。因此,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建立全过程的预算管理机制。

  (三)确保资金安全方面

  在反腐倡廉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有关人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因经济问题而下马的事件不绝于耳。因此,预算管理目标还需要定位于“确保资金安全”方面。

  三、目标驱动下的预算管理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目标驱动下,预算管理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改观职能结构对预算管理的制约

  高校财务人员需要打破现有的工作格局,真正参与到学科的发展中来。在不改变高校现有组织架构的情形下,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和团队建设来破解职能壁垒所带来的束缚。制度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立财务人员与教学院系的联系蹲点制度,从而使财务人员专注于岗位内的学科发展问题。在团队建设上,则需要由财务部门、教学院系、教务处、国资处共同派人组成以项目为导向的联席小组。

  (二)建立方案申报与专家论证的机制

  面对高校方方面面的资金需求,在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上应建立先后秩序,以及以专业群为学科建设的主线。那么如何确定优先建设的学科呢。笔者认为,在确保高校特色学科发展的比较优势不被削弱的前提下,还应采取方案申报和专家论证机制,这样才能挖掘出具有优先发展价值的学科和专业群。

  (三)实施全过程的项目预算管理工作

  毫无疑问,本文的项目预算管理采取的是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所以需要建立全流程的管理措施。为了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财务人员需要加强事后控制职能。具体而言,财务部门应联通国资部门对学科建设中的教学设备进行使用和维护方面的检查,并通过检查中来考察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师生进行交谈来了解学科建设情况。

  (四)执行党委集体监督下的审计活动

  强化校内层面的审计活动不仅是对资金安全性所建立起的保护机制,也是对关键岗位干部的一种提醒和保护。笔者认为,应执行党委集体监督下的审计活动,审计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党委成员可一票否决。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因人治而带给预算管理的系统性风险。

  四、问题的拓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钱”字,下面两组数字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变化的“钱途”: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额约为5629亿,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约2965亿,占比约52%,而1995年这个比例高达79%;学杂费等事业收入约为2277亿,占比约40%,1995年这个比例仅为15%。

  数据说明我国高校经费的来源已由原来的单一政府拨款型向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型转化。高投入要求高产出,要求产生投资效益,当然这种效益更多体现在学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体现为高校提供的更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从诉求上看,要求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化的呼声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社会舆论认为应该让高校经费、特别是公共资金部分在阳光下运行。

  五、小结

  本文认为,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可围绕着:改观职能结构对预算管理的制约、建立方案申报与专家论证的机制、实施全过程的项目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党委集体监督下的审计活动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猜你喜欢:

353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