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数学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并随着社会的进步,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日益成为倍受关注的焦点。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数学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成人高等教育数学毕业论文篇1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小学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引言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既是一项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课堂数学环境变得轻松自如.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历来是教学研讨的一个焦点. 阮彩霞(2007)通过分析中、美两国两个典型的科学课课堂教学案例,对中美两国之间课堂提问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姚丽霞(2011)、杨清(2011)等分别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吴国军、张莹、李文涛、郭燕花等(2012)从责任分散效应的角度对大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集体沉默”现象进行了探讨.

  除此之外,针对课堂提问的探讨还比较多,但主要涉及高中课堂和大学课堂,以及专门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探讨还比较少.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言堂”式的教学理念在许多数学教师中依然存在,使得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存在随意性、缺乏合理性,导致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并不高. 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探讨还是比较有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中存

  在的问题

  1. 教师课堂提问多,而学生主动提问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教师提问方式为主,而学生主动提问得过少,所以课堂提问基本由教师主宰,缺乏师生“对话式”“互动式”的问答行为. 无学生主动提问这一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提问中相当普遍,小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情况比较突出.

  2. 教师提问的频率偏高

  现在普遍存在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无效性提问过多的现象. 由于问题多、答案死板,且部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 有些教师总是担心小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从而总是频繁地重复问题,导致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误导性理解;有些教师甚至借助重复问题来拖延时间. 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会让学生误认为这些问题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关注.

  3. 教师存在偏向部分学生答题的现象

  教师提问的难度无法兼顾全部学生,难以依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 为了保证课堂问答的顺利,相对于不举手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选择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相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 同时,要求齐声回答的比重偏高,这些情况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混水摸鱼”的思维习惯.

  4. 教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过于单一、平淡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基本上分为判断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启发性评价和消极性反馈等四种情况.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但是课堂评价的语言缺乏针对性,常常使用了一些如“对”“错”“很好”“非常好”和“棒极了”等语意带有模糊性的词汇,显得有些简单.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追问,延伸性和扩展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选择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的思维,对于直线概念需有相应的不同提问方式:

  (1)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2)你会画直线吗?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论文网]

  (3)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4)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5)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6)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上述6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可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 当然,提问后别忘了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问题类型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应尽量减少. 问题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较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问题应当指向明确,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3. 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 使用探询性问题对教师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有恰当的把握. 探询性问题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绪方式、诱发新的学习兴趣.

  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答案. 当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通过追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当得到部分正确的回答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 使用探询性问题也可以使思维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设定新的情境.

  4. 尽量使提问内容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平平淡淡,那么就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并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5.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存在一个问题——最佳时间的选择,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 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且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问题还应问到点子上.

  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可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

  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入低潮阶段时,可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这时,可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 合理统筹提问对象,尽量兼顾所有学生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应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能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先叫中等成绩的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回答得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回答,让他们逐步提高. 教师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提问的机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有效处理问答结果

  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不能粗暴地让学生罚站、坐下、换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因为尊重学生的回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回答错了,应当善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可称之为“美丽”的错误),不能误解为对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容忍,而应当对错误的性质和程度进行甄别,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和发生错误的症结.

  教师不应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了,教师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提升一个层次. 许多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风趣地、恰当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成人高等教育数学毕业论文篇2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 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 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 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 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 究其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试想,一个没有观察习惯、毫无观察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唯其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 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1. 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 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 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2. 以成导趣. 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 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 例如,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对观察材料:已知如图a,b,c,d,e,f是直线上的六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a,b,c,d,e,f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1. 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2. 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3. 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 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 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对于观察材料:如图,在△abc中,ab = ac, p是bc上任意一点,pe⊥ab于e,pf⊥ac于f,cd⊥ab于d,求证cd = pe + pf. 教师应启发学生按面积之和与大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数量关系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进行观察,以求得一题多解.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 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 - 1)2 = 2,② x2 - 2x + 1 = 2,③ x2 - 2x - 1 = 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1. ① 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2. ② 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3. ③ 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猜你喜欢:

3120110